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政治事件對于德國漢學發(fā)展的影響

        2015-11-14 08:06:59
        中國文學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大學

        謝 淼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20 世紀德國的政治事件和社會思潮,對德國漢學的發(fā)生和轉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影響持續(xù)至今,并且不同程度地輻射到了漢學研究的各個方面,比如對于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其中,與德國漢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關系最為密切的,有以下四次重大事件。一是世紀初對華的殖民政策,它既是德國漢學學科創(chuàng)建的最關鍵的推動力,也是今天漢學研究中“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淵源和思想背景。二是三四十年代的納粹統(tǒng)治,它一方面使剛剛崛起的德國漢學遭受了重大打擊,另一方面也給美國以及其他國家輸送了大量的漢學移民,可視為當下歐洲漢學和美國漢學路數迥異、勢均力敵的一個轉捩點。三是數十年的“冷戰(zhàn)”局勢,不僅造成了東西兩德漢學研究的彼此隔絕和各自發(fā)展,也阻礙了二者的學術資源共享與學術視角融合。四是兩德統(tǒng)一之后的新局面,使得漢學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進入了由研究型漢學向實用型漢學的轉型發(fā)展。本文將結合這四次歷史事件和對應地存在于當代德國漢學的四個特征,來描述和解讀這種深刻持久的影響。

        一、殖民政策與“歐洲中心主義”

        德國專業(yè)漢學的建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德國的帝國殖民政策關系密切。1887 年在柏林成立的東方語言學院是德國第一個專門介紹非歐洲語言及其相應國情的學術機構,其建立的緣由和培訓的目標卻都是非學術性的:那便是為了彌補在瓜分世界時德國在中國和非洲所“耽誤”的那部分“損失”。東方語言學院的課程僅限于語言和國情,主要為帝國利益和殖民管理服務,具體而言是為派往中國青島的外交官提供語言培訓。而德國第一個漢學正教授職位的設立——我們通常把它看作是德國漢學的開端,發(fā)生在漢堡的殖民研究所,“殖民研究所”這個名稱很清晰地表明了漢學的首創(chuàng)者和資助方的利益。1902 年至1914 年以帝國利益為動機的吐魯番探險,對漢學專業(yè)的確立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盡管人們最初未曾預料到這一附帶的積極效應。海尼士(Erich Haenisch,1880-1966)甚至認為,吐魯番研究把漢學和東方學聯(lián)系到了一起,并因此在德國首次被公認為一門學科。事實上,1912 年柏林大學設立漢學教席的主要動機,即是對在漢學領域有重大意義的吐魯番發(fā)現(xiàn)進行評估。

        德國漢學與殖民政策的緊密聯(lián)系,尤其體現(xiàn)在當時漢學家們提供的中國知識與形勢判斷對于德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深刻影響。德國當局認為,對中國市場的經濟擴張,不僅依靠軍事武力和殖民掠奪,而且需要產生文化影響以培養(yǎng)中國對于德國的長期依賴。于是,德國政府試圖利用19世紀末、20 世紀初中國進行的教育改革的機會,向中國施加自己的影響,并進一步推行其殖民和文化政策。李?;舴遥‵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83-1905)、福蘭格(Otto Franke,1863-1946)、佛爾克(Alfred Forke,1867-1944)、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等漢學家被德國政府邀請來,為其政策制定提供咨詢,并在起草、修改和實施相關外交政策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舴姨岢?,要維持德國的長久優(yōu)勢,需以日本為前車之鑒,將中國的勞動力和生產率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并且不支持對中國青年進行技術培訓。盡管由于歐洲殖民勢力之間的激烈競爭,德國政府沒有接受李?;舴业挠^點,但其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對德國政府產生了作用,從而多少影響了其帝國計劃。佛爾克與李希霍芬一樣強調德國的經濟利益,但他不反對培訓中國人,并且提交了關于在中國建立德國學校的報告,報告對于該學校的教學內容、模式、選址都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劃。佛爾克的建議獲得了帝國當局的認可,盡管沒有全面付諸實施,但其具體計劃在德國政府于中國著手建立學校的過程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福蘭格主張移植帝國文化到中國并使德國在此過程中獲得經濟利益,他代表德國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說服中國政府承認青島的德國大學,并設想和實踐了“中方參與、德方領導”的管理模式。衛(wèi)禮賢作為基督教新教同善會所屬學校的校長,則在德國殖民地內大力支持并從事推行德國教育的工作。由此可見,20 世紀初的德國漢學家們并沒有如有的論者所述那般,運用有關中國的知識去化解權力和文化的沖突,而更多地是為德國的海外殖民主義行徑提供從理論到執(zhí)行、從觀念到方略的各種支持。

        以上事實表明,德國漢學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殖民主義的深刻烙印,而這種密切關系在學術研究上則體現(xiàn)為,“文明化”的范式主導著這一時期處于初級階段的德國漢學。他們認為,中國尚未文明開化,西方的任務就是使這個國家及其民眾文明化,即按照西方的模式“開發(fā)”中國。這種“開發(fā)”,包括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甚至軍事的,而“文化開發(fā)”的社會政治功能是要為所有領域的中國開發(fā)提供信息,并最終程度不一地參與帝國的擴張觀念。這種“文明化”的范式事實上也反映了當時大多數歐洲知識分子的思想:進步的歐洲文明優(yōu)越于不發(fā)達國家、劣等種族和社會,而這些國家、種族和社會應該通過歐洲人的干預和影響來實現(xiàn)“文明化”。

        這種“文明化”的思維范式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德國漢學的中國研究思路,很多學者的優(yōu)越感來得理所當然,很自然地就把中國、亞洲、伊斯蘭等劃入全球力量對比中的次要位置。比如今天的現(xiàn)代化概念,正如在世紀之交的“文明化”概念一樣,其中也包含了中國必須按西方的模式進行現(xiàn)代化的觀念。而對于中國文學或者中國思想的評價,則習慣于完全站在西方立場考察俯視,以是否符合西方的價值觀作為評判標準,20 世紀初的“文明化”范式發(fā)展到今天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活躍于漢學領域的“歐洲中心主義”。這種傲慢與偏見展現(xiàn)在對于中國文學的譯介和研究上,則是德國漢學對于中國文學的集體漠視與多重誤解,他們對中國文學要么毫無興趣,甚至嗤之以鼻,要么難免異域獵奇和政治窺探的心態(tài)。在某些深受“歐洲中心主義”思維影響的漢學家們看來,中國當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只是對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低劣翻譯的低劣模仿,而當代小說,更是停留在對于西方19 世紀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東施效顰的階段,沒有研究價值。即使像弗雷德里克·杰姆遜(Fredric R. Jameson,1934-)這樣嚴肅的學者,也至多是把它們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寓言來加以解讀。當然,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漢學領域里純粹的、保持著相當獨立性的中國文學學術研究已經越來越多,漢學家們對于中國文學的作品譯介和研究,不僅為德國讀者更多地了解中國提供了一些文學模板,也為我們對于自身的認識增添了資料上、理論上、尤其是視角和方法論上很多寶貴的、可供借鑒的精神資源。

        二、納粹統(tǒng)治與漢學移民

        1933 年至1945 年的納粹統(tǒng)治,給德國漢學研究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毀滅性的影響。一方面是設施的毀壞和資料的佚失。大多數大學漢學系在戰(zhàn)爭中被破壞,圖書館被查封,書籍被銷毀,剛剛崛起的德國漢學在組織建制與硬件設施上遭受了重大打擊,如柏林、萊比錫和哥廷根的研究生班以及法蘭克福的中國學會都遭到了破壞。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大批反對納粹的漢學學者因為政治或種族等原因不得不出走國外,漢學人才的短缺不僅使得德國漢學在納粹統(tǒng)治期間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而且也導致戰(zhàn)后德國漢學學科的恢復步履艱難。戰(zhàn)爭以及納粹統(tǒng)治,導致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漸成規(guī)模、蓄勢待發(fā)的德國漢學,喪失了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也錯過了這個原本可以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由于各種陰差陽錯與機緣巧合,使得德國漢學從這一次的錯失良機到下一次是東山再起,又經歷了漫長的二三十年時光。相反,這一次漢學遷移給移民國、尤其是美國的漢學發(fā)展帶來了特殊的人才機遇,世界漢學的版圖分布與發(fā)展軌跡也因此發(fā)生了改變——這一次漢學遷移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今國際漢學的研究狀況、尤其是美國漢學的繁榮作下了一個注腳。

        1933 年納粹奪權成功,4 月7 日旋即頒布了臭名昭著的《重建職業(yè)公務員法案》(Gesetz zur Wiederherstellung des Berufsbeamtentums),一時間,“狹隘的畛域之見,血腥與傲慢使?jié)h學這一學科遭到了災難性的打擊”。那時的德國漢學學者一般有三個去向:

        一是留守德國。為數不多的這一部分漢學家在納粹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傾向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盡管不是全部、但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曾是早期納粹黨成員和納粹主義的赤裸裸的支持者,因而獲得了當政者的直接支持。

        二是在別國、特別是在中國“冬眠”。例如傅吾康(Wolfgang Franke,1912-2007)、福華德(Walter Fuchs,1902-1979)、霍福民( Alfred Ho mann,1911-1997)和羅越(Marx Loehr,1882-1988)。很多留在歐洲的漢學家羨慕這些遠在中國的同行,德中學會的緩和氛圍,于學術上得天獨厚,而代價只是不時地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及其理念表明支持態(tài)度而已。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學術界頗有名望的德中學會并非一個純粹的學術機構,它實際上直接受到德國駐華使館的控制,漢學家福華德、羅越也都是納粹黨的成員,學會里還常常放映德國納粹的電影。正如托馬斯·詹森所說,“僅從學會的半官方性質和財政上對德國政府的依賴而言,我們就不能期待德中學會能對納粹采取一種中立甚或是絕對公然的拒絕態(tài)度”。

        三是離開德國。《重建職業(yè)公務員法案》頒布以后,漢學系里“非雅利安人”學者被開除出大學,還有一些德裔學者,因為公開反對納粹而受到納粹恐怖威脅,作為反當權者被驅逐出境。在納粹政權期間,絕大多數從事漢學的青年學者和一部分業(yè)已確立學術地位的中年學者,被迫離開德國,遷往他地(主要是美國)繼續(xù)其學術生涯,德國大學里原本正在逐步形成的漢學專業(yè)人才梯隊出現(xiàn)了明顯停滯和倒退。離開德國的漢學家中,有些在離開之前已經享有盛名,如西門華德(Walter Simon,1893-1981)、科恩(William Gohn,1880-1961)、白樂日(Stefan Balazs,1905-1963)、霍古達(Gustav Haloun,1898-1951)、申德勒(Bruno Schindler,1882-1964)、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1901-1989)等。這一串長長的名單表明,漢學學者不僅把單個個體、同時也把整個德國漢學領域及其學術方法帶到了國外,最明顯的事例是,申德勒離開時把當時德語漢學唯一重要的專業(yè)期刊《泰東》(Asia Major)也帶到了他流亡的英國。這次遷移是德國漢學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精神斷裂,這樣的斷裂在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史、社會史、經濟史等研究領域尤為明顯。葉乃度曾在1948 年德國漢學戰(zhàn)后重建時,期望一些移居國外的漢學家能夠回到德國,但是這樣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那些當年離去的學者絕大多數再沒有回歸。

        事實上,這樣的局面在其他學科中并不典型,很多自然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者在戰(zhàn)后都回到了德國。造成漢學學科這一遺憾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一是美國漢學的科研優(yōu)勢。移居國外的德國漢學學者,許多都是當時年富力強、精力充沛、才華出眾的學者,他們移居至美國之后,發(fā)現(xiàn)美國漢學能夠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來發(fā)展他們新的學術興趣點和學術研究方法。二是這些漢學移民大多數是在移居美國之后首次獲得教授職位任命的,這與漢學學科在德國的相對弱小以及德國教授名額的稀少、晉升的困難密切相關。此時德國漢學研究正經歷了一次領頭人的更新?lián)Q代,魏德明(Hellmut Wilhelm,1905-1990)于1930 年去世,接著福蘭格、佛爾克和納色恩(Arther Von Rosthorn,1862-1945)先后退休,因此這些移民美國的漢學學者們幾乎不能感受到他們與之前所屬的機構和同事之間還有密切聯(lián)系,也難以獲得一些真正打動人心的勸其回國的邀約。三是隨著美國文化的強勢擴散英語越來越成為國際漢學界最為重要的語言,德語環(huán)境對于這些漢學學者而言已經比較不重要,相比英語環(huán)境它甚至是一種劣勢。由此可見,這一批學者的遷移,離開的不僅僅是地理概念上的德意志地區(qū),更是精神意義上的德意志文化。實際上,國際漢學界英語地位的抬升,與納粹統(tǒng)治期間德國學者移民美國、并大幅度削減其以往在漢學領域的德語用量密切相關。

        在討論納粹統(tǒng)治對于德國漢學的種種巨大損失和持續(xù)后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于接納這些漢學移民的國家(主要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而言,這是一次重大的收獲。尤其是戰(zhàn)后美國漢學的蓬勃發(fā)展,與德國漢學移民的工作成就密不可分。他們移居美國后,獲得了新的環(huán)境,接受著新的挑戰(zhàn),他們的學術研究也因此有了新的動力與新的資源。他們?yōu)槊绹鴿h學的戰(zhàn)后興旺,以及國際漢學領域里與歐洲傳統(tǒng)漢學分庭抗禮甚至風頭更甚的“中國學研究”、“美國學派”的產生和繁榮,提供了最為珍貴的人才資源?;蛘撸瑩Q個角度看,這也是德國漢學在特殊的政治局勢下,在國際漢學整體發(fā)展中的另一種運行軌跡與貢獻方式。

        三、“冷戰(zhàn)”局勢與兩德漢學隔絕

        從“二戰(zhàn)”結束到德國統(tǒng)一的四十五年間,德國所歷經的復雜的政治變革,對德國漢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 世紀五六十年代風云變幻的國際格局,深刻影響了聯(lián)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漢學的發(fā)展軌跡。兩德處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之下,其學科發(fā)展和分布也極其不均衡,學術研究無法溝通與融合。

        “二戰(zhàn)”以后,聯(lián)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漢學學科及其中國文學研究都開始恢復和重建,但演進歷程卻各不相同。民主德國和新中國都在1949 年立國,又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因此這一時期兩國學術交往相當頻繁。中國學者應聘去民主德國傳播漢學,北京大學也接納了不少民主德國的留學生,如后來成為東德著名漢學家的梅薏華(Eva Müller)、費路(Roland Felber)、賈騰(Klaus Kaden)、蒂洛(Thomas Thilo)、穆海南(Refiner Mueller)、尹虹(Irmtraud Fessen- Henjes)等。但到了六十年代初,隨著中蘇進入意識形態(tài)冰凍期,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也急轉直下,此時整個民主德國的漢學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一些漢學家甚至不得不放棄了漢學研究。漢學著作此時也不能出版,如梅薏華在北京大學留學時曾將老舍的話劇《茶館》譯成了德文,六十年代回到民主德國之后便不準出版,稿本也被搗成紙漿。劃分到民主德國的設有漢學專業(yè)的萊比錫大學東方學系,是德國漢學三大學派之一萊比錫學派的發(fā)源地,此時也被撤銷,改為東亞研究所,漢學資料和設備因此喪失殆盡。后來直到兩德統(tǒng)一后的第四年1993 年,萊比錫大學才重新設立漢學系,其間漢學教學和研究中斷了三十年。據德國學者坎鵬(Thomas Kampen)的統(tǒng)計:從1945 年兩德分治到1990 年兩德統(tǒng)一的四十五年間,民主德國學者出版的漢學方面著作共計240 多冊,只相當于聯(lián)邦德國波鴻大學一個專業(yè)刊物或一個北威州的漢學出版物數量。八十年代后,中國和民主德國關系解凍,漢學教學開始復蘇,但隨著1989 年的兩德統(tǒng)一,東德漢學家又一次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他們不被西方世界信任,許多人因此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聯(lián)邦德國大學漢學系的戰(zhàn)后恢復起步較快,起伏波動較少?!岸?zhàn)”結束后第二年,慕尼黑大學恢復了漢學專業(yè),不久又正式恢復中國文化系。緊接著哥廷根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也分別在1953 年、1956 年、1962 年恢復了漢學系。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西德經濟開始起飛,隨著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西德又有一批大學新設立了漢學系,如波恩大學(1954)、馬堡大學(1957)、科隆大學(1960)、海德堡大學(1962)、明斯特大學(1962)、維爾茨堡大學(1965)、魯爾大學(1965)、愛爾蘭根大學(1967)等。七十年代以后,聯(lián)邦德國的漢學教學和研究轉入了發(fā)展興盛期。其內在的動力有兩個:一是聯(lián)邦德國在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二是1972 年與中國建交以及隨后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1972 年中德建交后,一些年輕的德國漢學學者獲得了到中國深造和訪學的機會,有的后來在中國文學研究上做出了斐然成就,如后來的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顧彬(Wolfgang Kubin,1945-)、科隆大學漢學系主任吉姆(Gimm Martin,1930-),波鴻大學漢語系主任馬漢茂(Helinut Martin,1940-2000)、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首任主任鮑吾剛(Wolfgang Bauer,1930-1996)、繼任主任瓦格納(R.G.Wagner,1941-)、波恩大學教授法伊特(Veit Veronika,1944-)等。

        民主德國與聯(lián)邦德國在冷戰(zhàn)期間的分裂局面,不僅導致了兩德漢學研究發(fā)展的各自為政,而且因為兩德的長期隔絕,雙方的漢學成果、包括中國文學的譯介和研究成果均無法交流融通。比如,張辛欣的報告文學作品《北京人——100 個普通人的自述》在兩個德國便有各自的譯本,分別被民主德國的梅薏華教授和聯(lián)邦德國的馬漢茂教授翻譯成德文。類似的事例是“冷戰(zhàn)”時期兩德漢學資源無法共享、學術力量重復建設的明證,當然,它們對于我們今天的研究也有其獨特價值,兩個德國對于同一部作品的翻譯方式、細節(jié)取舍以及價值評估的異同,也為我們今天了解冷戰(zhàn)期間兩德的漢學研究路數與立場提供了一個藍本。

        在冷戰(zhàn)時期兩個陣營的彼此隔膜中,民主德國的漢學家相比而言損失更大。其一,民主德國的漢學家們受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約束更加明顯,他們的選題、立場、經費、組織等,在很大程度上不由他們自己決定,而由政府相關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制定,有較強的計劃性和集體性。第二,他們的選題很多與民主德國的對華政策直接相關,屬于“保密”級別,而這些機密的研究成果根本無法發(fā)表,甚至直到今天也無法被搜尋檢索,這些成果或被塵封、或被銷毀,它們的作者當然也永遠不被提及或被人遺忘。第三,民主德國的漢學學者們,在“冷戰(zhàn)”那幾十年的時間中,幾乎沒法參加任何一個歐洲范圍或世界范圍(屬于所謂的“西方世界”)的漢學組織和漢學大會,導致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與世界同行進行交流和傳播,也大大縮小了他們在國際漢學圈中的學術影響力。

        四、統(tǒng)一格局與漢學轉型發(fā)展

        1990 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時間,是世界相對和平發(fā)展與經濟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袄鋺?zhàn)”結束后,德國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經濟、社會和政治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并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的影響力。中國經濟在這一時期也持續(xù)快速增長,尤其是進入21 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之中。中國與德國成為重要的貿易伙伴,經濟、貿易和文化聯(lián)系交流更加廣泛深入。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在社會變遷中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現(xiàn)象,德國漢學研究特別是當代中國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深入研究中國,客觀認識中國,成為德國漢學研究的重要學術使命。對中國的研究已經不再僅僅是個別學者的個人學術興趣,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現(xiàn)實需求。這種社會需求轉化為德國漢學研究的重要推動力,客觀上推動著德國中國學的轉型發(fā)展。

        所謂轉型,是指漢學研究從以探討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為主的研究型漢學,又一次轉向以中國現(xiàn)代社會經濟、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文學為主的實用型漢學,這似乎是二十世紀初德國漢學教學和研究傾向的某種回歸。這種傾向實際上從八十年代后期就已露出苗頭。中德建交后,兩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不斷加強,德國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上關于中國的報道大量增加,并出現(xiàn)一些專門介紹中國的雜志,如《新中國》、《中國文學雜志》、《中文教學》、《竹葉》、《龍舟》等。介紹和研究中國的書籍也明顯增多:八十年代中期德國每年出版的關于中國的新書約400 種左右,但到1990 年,僅烏特·石勒這一家出版社提供的《德文東亞書籍供貨目錄》里中國類書籍就近2000 種。進入1990 年代后,中國經濟經過十多年達兩位數的增長,自身財力和國際輻射力大大增強,中國現(xiàn)代經濟改革和文化生態(tài)成了世界熱門話題和關注中心。這種“中國熱”更促使德國需要更多的懂得漢語和了解中國國情的人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于是各大學紛紛設立漢學系。德國現(xiàn)有113 所綜合性大學,其中約有近30 所大學設有漢語專業(yè)或漢學系,原有的漢學系也大多對自己的專業(yè)方向重新定位,重新編排專業(yè)課程設置。傳統(tǒng)課程被稱為“漢學一類”,在此之外,又增加當代社會經濟方面的內容和現(xiàn)代漢語的教學和實踐,稱為“漢學二類”。從事漢學研究的大學教授的結構成分和專業(yè)取向也隨著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當前的德國漢學界,老一輩漢學家約有三分之一轉向了近現(xiàn)代中國研究,中青年學者和博士生中有則超過一半的人專事近現(xiàn)代中國研究,這批人形成了德國漢學中新一代漢學家。這批新一代的漢學家有三個特征:一是明顯年輕化,且大多在中國大陸留過學,有的剛剛從中國畢業(yè)回國任教,和中國大陸院校師生還保持著頻繁的合作關系,而過去老一輩漢學家大都是到臺灣留學或訪學。二是他們注重研究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以及其它一些現(xiàn)實問題,如中德關系、中國的外交政策、大陸和臺灣的關系以及移民、婦女等問題。三是注重借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jié)h學研究。他們運用中國的人民網內容進行漢語教學,要求學生讀懂人民網內的文章,并以網內有關內容為題撰寫畢業(yè)論文。注意開發(fā)漢語教學計算機軟件并直接接收的中國電視節(jié)目,運用于聽說讀寫訓練等。

        如上所述,新的外部環(huán)境和新的現(xiàn)實需要,給德國大學漢學系帶來眾多機遇并促使其紛紛進入了新的轉型發(fā)展期。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統(tǒng)一之后尤其是近年來德國的財政緊縮政策,導致在歐洲大學學科對比中總體實力較弱的漢學學科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特別是一些原東德的漢學研究機構和一些漢學勢力較弱的原西德漢學院系。即便是赫赫有名的波恩大學漢學系1995 年以來也僅有顧彬一名教授。而哥廷根大學在2005 年羅志豪(Erhard Rosner)教授退休后,為縮減經費甚至一度準備關閉漢學系,直到2009年才正式重設教席。而馬堡大學和基爾大學的漢學系,因為勢單力薄,分別在2005 年余蓓荷(Monika übelhür)教授和2008 年顧鐸琳(Gudula Linck)教授退休之后即被取消關閉。

        〔注釋〕

        ①1902 年至1914 年,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先后四次發(fā)起組織到我國的新疆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活動,并從中國盜回大量的珍貴文物。

        ②此法案用來作為剝奪所有被認為是“非雅利安人”、尤其是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服務(包括大學教師)的正式綱領,判定是否為猶太人的一條充足標準是,例如祖父或祖母屬于猶太團體。法案也用于驅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③據傅吾康為福華德寫的訃告(《遠東》,1980 年第27 期,第148 頁),海尼士是戰(zhàn)爭結束伊始西德漢學學者中唯一一位在政治上沒有瑕疵的學者。他在納粹政權下的尊貴行為,見Erika Taube:《海尼士:剛正不阿一例》,見莫利茲:《新研究中的漢學傳統(tǒng)形象》,萊比錫大學出版社,1993。

        〔1〕鮑吾剛(Wolfgang Baner):Ed. and Preface“Her bert Franke und die deutsche China for schung nach dem Kriege”(H.F.and German post-War Chinese Studies)(《傅海波與〈戰(zhàn)后德國的中國研究〉編序》.Studia Sino-Mongolica〔J〕.Festschrift H. Franke,Wiesbaden,1979.

        〔2〕托馬斯·詹森(Thomas Jansen).《對北京中德學會在1933-1945 年間所從事工作的幾點說明和質疑》〔A〕.張西平、李雪濤.《德國漢學:歷史、發(fā)展、人物與視角》〔C〕.大象出版社.2005.

        〔3〕傅海波(Herbert Franke). Sinologie.(《漢學》)〔M〕.A.Francke AG. Verlag,1953.

        〔4〕梅薏華(Eva Müller).Eine Welt voller Farben. 22 chinesische Portraits(《色彩繽紛的世界:22 個中國人的自述》)〔M〕.Aufbau Verlag. 1987. 另一個版本見馬漢茂(Martin Helmut). Pekingmenschen(《北京人》).〔M〕.K?ln,1986.

        〔5〕何寅、許光華.國外漢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亚洲第一页综合av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av粉嫩性色av| 国产精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密殿| 97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午夜天堂av天堂久久久| 中国女人做爰视频| 五月天婷婷综合网| 日韩精品少妇专区人妻系列|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国产白丝在线| 俺来也三区四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免费| 高潮又爽又无遮挡又免费| 日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日本精品av中文字幕|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 日本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欧美极品少妇性运交| 中文岛国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色哟哟av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欧美69久成人做爰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你懂得|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精品少妇一区一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麻豆|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