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手稿的東山
東山者,東洞庭山也,延伸于太湖中的一個半島;手稿者,信筆涂來,不計章法,擁有個人書寫時的體溫與心跳。兩者連在一起,名為“手稿的東山”,實乃東山之游的點滴記憶,不虛妄,不矯情,謹為一截時光之佐證耳。
先去了啟園。
蘇州的園林去了不少,啟園還是頭一次去。它最大的特點當然是坐擁太湖,這是姑蘇城里其他園林沒法比的。啟園也是私人的宅園,俗稱席家花園。它的來歷,是席家為紀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建。這些年,見過一些人,喜歡把祖上與名人的照片拿出來炫耀,想想,這真是小手筆,那像席家那么出手闊綽大方,建個園子紀念以志其事。所以,園子里有“康熙皇帝御碼頭”。
我到碼頭跟前,里面站著不少人,拍照。
碼頭伸到太湖,我在邊上抽了一支煙,看了一會游人,就折身返了。
陸巷古村也是第一次去。
有一次,在太湖邊玩,上山采馬蘭頭,一位同行者說,她小時候就在陸巷村長大,后來回去,不少人都問她,你是誰誰家的閨女。她看似不著邊際的言辭,反倒讓我喜歡上了陸巷村。為什么,說明那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這才是真正的古村,不像江南的不少水鄉(xiāng)古鎮(zhèn),土著早就搬走了,大量的商販們紛涌入駐了。
陸巷村的三十多條弄堂,一下子逛不完,就想著先去看看王鏊的故居??晒諄砉杖?,始終找不到。在一座老宅的門口打聽時,老婦人說,這里就是,就進去了。王鏊是明代正德年間的宰相,是唐伯虎和文徽明的老師。他就是陸巷人。村子里至今保存的解元、會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樓,皆與他有關。
從故居出來,經過一條巷子,見幾位阿婆閑坐在家門口的小飯館里,聊天。墻上掛一木質招牌,上書:吃飯、喝茶、食宿。這里竟然可以住宿,一問,包吃包住,一天150元,不算貴。離開時,有了個念想,尋個時間,在這里住幾天,看書寫東西,也挺好。寫什么呢,我都想好了,寫一篇《陸巷古村》,再把這兩年關于蘇州的文字,理一理。
從陸巷村出來,去萬德山莊午飯。
朋友點了一桌子菜,太湖白魚、太湖莼菜,皆為蘇幫菜。我和詩人李滿強喝了兩瓶花開福貴,張家港產的。喝酒時,有湖風攜帶一絲清涼,吹在臉龐上。
下午去紫金庵,這是逛得最扎實的一個地方。
這得益于碰上了一位好導游。導游姓許,五十開外,這把年紀的導游,不多見了。始建于梁陳時期的紫金庵,有三寶,分別是“慧眼”“華蓋”“經蓋”。許導游講得詳細,聽之,猶如讀一冊簡潔明了的普及讀物。這恰恰是一個導游的功力,既言之有物,又通俗易懂。我不敢說自己粗通泥塑,至少略知皮毛,因為家鄉(xiāng)的麥積山石窟就是以泥塑見稱,前些年每年去好多次,去得次數(shù)多了,就懂一點。
紫金庵的泥塑羅漢群像,有“天下羅漢二堂半”之一堂的美譽,言之有理。的確,大殿左右兩壁十六尊相傳出自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婦的泥塑彩繪羅漢像,“各顯妙相,呼之欲出”,堪稱古代雕塑藝術精華。在我看來,它的美德,其實與天水麥積山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妙,在哪里?就是給佛賦予了世俗的意義,每一尊羅漢,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真性情。這才是它打動人心的地方。
看著這些佛,我突然想念天水的麥積山大佛了。
在這個走馬觀花的年代里,一位認真的導游,能把一處景點講得如此通透,通透得融合了歷史、植物、宗教甚至天文地理,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臨出門時,他還把我們帶到一間房子,講了一幅畫,畫系名家所作。上面的題款,寫得真好,我錄在這里,以求與讀者諸君分享:
寒山問拾得詩: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句句都是大實話,可世間俗人幾人能為?
從紫金庵出來,去雕花樓。這次的導游,女的,年輕貌美,但職業(yè)得讓人有點怕?;蛟S,是剛聽了許導游的原因吧,才有如此懸殊的對比。
雕花樓的名字,顯然是因了這里“無處不雕、無處不刻”的磚雕、木雕、金雕、石雕,才叫它雕花大樓。不過,真配得上這樣叫;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春在樓”這個名字。此名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有點雅致,有點惆悵,又有點人生無常的飄忽。
女導游的語速很快,像是急著下班似的。
她不停地強調著雕花樓獨一無二的“進門有寶、伸手有錢、腳踏有福、抬頭有壽、回頭有官、出門有喜”??伤睦镏溃耸篱g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熱衷于追求福祿。比如我,倒是對后院里的孩兒蓮更感興趣。前段時間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在李坑古村碰到了一棵怕癢樹,很喜歡。這次見到的孩兒蓮,本是西南一帶的樹種,偏偏求生于江南,頗為神奇。更神奇的是,據(jù)園藝專家考證,云南等地的“孩兒蓮”已在上世紀絕跡,而雕花樓的“孩兒蓮”偏偏在異鄉(xiāng)生長得枝繁葉茂——我從西北南遷江南,我也希望擁有這樣的命運。
“你們來得幸運了,孩兒蓮今天開花了?!睂в握f。
抬頭一望,果然是。花的形狀似蓮花,色微紅,花柄彎垂,呈倒掛形狀,如紅燈籠一般。一株遷徒異鄉(xiāng)的孩兒蓮,在江南的四月舉著一樹的小小的紅燈籠。天下的草木蟲魚,得慢慢認識,都認識了,人情世故也就差不多都懂了。
時間的關系,三山島沒去成。但經過渡口時我留意了一眼,游客如云。據(jù)說,島上花果繁復,一派田園風光。其實,東山的不少地方都沒去,比如裕德堂,比如藏有文徵明《東西兩山圖》的軒轅宮,比如有“東山雕花樓第二”的文德堂。
但我并不遺憾,為什么?
不為什么。
如果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話,我想,大抵是粗略看過的這些足以讓我有了終老于斯的念頭,所以,不必遺憾,留著以后慢慢看。家鄉(xiāng)諺曰,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些年游蕩了不少地方,讓人徒生終老之心的地方,似乎只有東山。也難怪,早在明代就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風雅地生活在這一帶,看煙波太湖,寫雋秀文章。
雞頭米的贊美詩
江南苦夏。
這苦,是風吹不散的燠熱。好在苦盡了總會甘來,桂花香的秋天就在不遠處等著。不僅如此,在桂香抵臨之前,雞頭米攜著款款溫情已經來了,像是懷著菩薩心腸給熬過苦夏的人送清涼來了。雞頭米與雞無關,就像昆曲跟昆明不搭界一樣。雞頭米,又名水雞頭、雞頭苞,學名芡實。古代的藥書里,說它“補而不峻”“防燥不膩”,是“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雞頭米是“水八仙”之一——水八仙就像是一支活躍于水底世界的小分隊,由茭白、蓮藕、水芹、茨菰、荸薺、莼菜、菱以及芡實組成,它們大多在秋天上市,用各自的風采豐富著江南秋天的味蕾。中國古代歷史上,喜歡用八仙稱謂一個小群體,比如飲中八仙,而水八仙是江南水底世界里的一個小小村莊,有著人間的溫情。
雞頭米是荷藕的高鄰,葉圓且大,邊角向上微翹,像一個綠圓盤平鋪在水面上,但不似荷葉那么光潤平滑,葉面有些凹凸皺起。雞頭米的花兒也很好看,顏色呈淺紫色,浮在水面,一派紫云英的清艷。等花謝后,花萼并不脫落,隨著生長時間慢慢地閉合和膨脹,形成如雞頭般大小的果實球——果實球里孕育著的堅硬果實,就是雞頭米。
今年的江南出奇的熱,氣溫屢創(chuàng)新高。在這難耐的暑熱里唯一讓人念想的,就是喝一碗新鮮的雞頭米羹。
我是北人,之前沒喝過雞頭米羹。去年,在蘇州的太湖邊第一次喝,有點初戀般的美好。微風吹過太湖水的時候,我在臨湖的一家飯店里,與一碗雞頭米羹不期而遇。這是我平生的第一次。一碗新鮮的雞頭米羹,以剛上市的雞頭米為主料,輔以桂花糖、燕窩、銀耳、玉米粒,淡而幽遠,淡得如同洗盡鉛華,遠得回味無窮,仿佛一段深藏歲月深處的往事。喝上一口,跟蘇繡、評彈給你的感覺一樣,軟嫩、細糯、甜潤。如果沒有南遷,也許,我的味蕾世界里永遠留不下雞頭米的微甜與軟糯。當它一勺一勺地抵達舌尖時,內心里有一絲小小的悸動。我坦言:“這是我第一次吃?!?/p>
她坐在旁邊,微笑,不語。
在她的記憶里,每年夏末秋初的蘇州街頭,都會有小攤販聚集在樹陰下,一邊剝一邊出售雞頭米。他們的面前,是堆起來的雞頭米,白白嫩嫩,圓圓溜溜,煞是可愛。老底子的蘇州,最有名的是南蕩雞頭米——而正宗的南蕩雞頭米種植在葑門外一帶。南蕩雞頭米又叫“南芡”,果實碩大,結籽六七十粒,清糯可口,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雞頭米就有些點瘦弱了,結籽最多也就是二十余顆,這樣的區(qū)別頗有點“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味道。
蘇州美食偏重時令,南蕩蝦仁就是其中一款??此茮]有雞頭米的名字,實際上,是雞頭米炒蝦仁了。新鮮的雞頭米配以新鮮的蝦仁,鮮美遇上清香,仿佛一場秋天的艷遇。清朝的沈朝初在《憶江南·姑蘇四時食品詞》里深情地描述:“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凝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碧K州之好,竟然不是虎丘,不是園林,而是“葑水種雞頭”,這樣的夸張足見“葑水”一帶的南蕩雞頭米有何等的好。其實,我倒喜歡“小庭”一詞,形象,生動,能給人這樣的錯覺:每一粒雞頭米,都是一個小小的家。
據(jù)說,一代影后王丹鳳在香港請客,宣布甜品上桌,大家吃了一驚:竟然是雞頭米!當時冰箱很少,航班也不多,要吃到上市時間很短的蘇州雞頭米,幾乎不能想象。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王丹鳳委托蘇州朋友采購,連夜送到上海寄放在冰箱里,上午專人從上海送到香港,才趕上了晚宴。
而我,懷念去年的雞頭米,如同懷念一個人,甜蜜里滲著點點憂傷。
承天寺巷
一
這是夏日的午后,我從人流攢動的蘇州平江路七拐八彎地來到了承天寺巷,仿佛完成了一次身不由已的撤離??晌矣衷诰芙^和回避著什么呢?也許,擁擠的人群、躁雜的市聲以及那些擠在一起顯得極為逼仄的咖啡店、茶室、精品小屋,早就讓平江路不堪重負了。
當然,我之于平江路,也是多余的。
精致婉約的蘇州,像南方大地的一座后花園(更是中國的后花園),它所提供的小巧細美的園林、縱橫交錯的流水、風姿綽約的小橋以及生生不息的風雅傳承,是大地與歷史聯(lián)手賜予的精美篇章。而我偏愛這里的小巷。蘇州的小巷像是一位不動聲色的世外高人,把蘇州的美景緊密地聯(lián)接在一起。除此之外,它不同于我見過的北方胡同,蘇州小巷的靜謐,既有靜若處子的清純,亦有深藏閨房的雅靜,而這種靜恰好依托于形制上的窄與小——它窄得撐油紙傘的姑娘只能一個人通過,窄得兩個人只能擦肩而過,窄得橫亙兩邊房檐上的竹竿只能曬一床被子。一條條小巷,宛似蘇州老城身體里的道道血管,流淌的是一座千年古城的精魂與風雅。
承天寺巷就是這樣一條古巷。
它在蘇州小巷的排行榜上名氣并不大,不似山塘老街那么如雷貫耳,可是它洗盡鉛華,低調內斂,仿佛要低到塵埃里。我與它最初的親近,來自于曾經靜靜聆聽過一個人對它的講述與回憶。也許,這就是我從平江路輾轉而來的唯一理由吧。
可是,我?guī)捉洿蚵爜淼竭@里,到底要尋找什么呢?況且,在城市變遷的大浪里,它就換了容顏。
二
其實,要進入承天寺巷的肌理,承天寺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關鍵詞。
第一次聽到承天寺巷的時候,條件反射地想到了蘇軾的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這次彪炳史冊的夜游被蘇軾簡潔記錄在案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到黃州任職,大概是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所以,當聽到“承天寺巷”四個字時,我心里猛地一驚,莫非,與蘇軾的那個承天寺有點關系?然而,我終究錯了,普天之下以承天寺命名的寺院多了去了,蘇州有,其它地方也有。
不過,蘇州的承天寺說來話長——它最初的名字并不叫承天寺。
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以佛治國,一時間上行下效,全國佛事大興。某日傍晚,住在長洲縣衙西北二里處的官員陸僧瓚,見其官宅上祥云重疊,遂突發(fā)奇想,奏請梁武帝主動建議舍宅建寺——不僅如此,他還給寺廟取名“重云”。梁武帝聞之,大悅,并賜匾額“大梁廣德重玄寺”——“重云”被誤為“重玄”,這是奏章轉抄上遞過程中出現(xiàn)的陰差陽錯,于是,“重云寺”變成了“重玄寺”。
中唐時期的重玄寺十分興盛,時任蘇州刺使的唐代大詩人韋應物游覽此寺后,寫過一首《登重玄寺閣》。白居易也在寺內書寫了《法華院石壁所刻金字經》碑文,認為“石經功徳契如來付囑之心?!焙髞淼奈宕鷧窃酵蹂X镠時代(公元908-932年),對重玄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葺,規(guī)模更加宏大,殿閣更加富麗,而且,因寺前有兩座土山、兩塊異石立于庭前,有人給它重新命名:雙峨寺——據(jù)說,當時有一尊高丈余的無量壽佛銅像屹立于中央,十六尊羅漢環(huán)立兩側,另有盤溝大圣祠、靈佑廟和萬佛閣等別院五座。
大約在宋初,重玄寺才易名為承天寺。
而此時的承天寺,已經易址于蘇州城東了。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滅佛”運動突然爆發(fā),朝廷對僧人展開了殘酷的迫害,蘇州城里的大量寺廟被毀,僧人紛紛遷出城外,有的在別處另建新寺。于是,蘇州城東的唯亭鎮(zhèn)草鞋山附近出現(xiàn)了一座新的重元寺,它是對承天寺的一次遙遠致意與守望。這大抵也是多年之后的今天,重修之地選在現(xiàn)在的工業(yè)園區(qū)的理由了。
范仲淹任職宰相時,曾與同僚章岷游覽過承天寺,那時候好像已經叫重元寺了,但他在詩名里還是叫承天寺,詩題為《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閣》,其詩曰:“僧閣倚寒竹,幽襟聊一開,清風曾未足,明月可重來。晩意煙乖草,秋姿露滴苔,佳賓何以佇,云瑟與霞杯?!?/p>
讀這樣的句子,分明能看出他內心幾近放浪的愉悅。
宋徽宗宣和中,因朝廷禁止寺觀、橋梁名字以“天、圣、皇、王”等為名,所以重元寺又改名為能仁寺。元代時,重玄寺又將宋代的兩個名字合二為一,稱“承天能仁寺”。從初名“重云”誤為“重玄”,到后來相繼以“承天”“能仁”“雙峨”“重元”等為寺名,這大抵就是承天寺的漫漫歷史了。
在搜讀有關承天寺的史料時,偶然碰到了一則僧人的故事,頗有意思。
唐代的承天寺里,有一藥圃,是喜好種植名藥的元達僧人專門到各地采集藥種后在寺內栽種。一日,文學家皮日休專門到寺里訪問,并題詩以贈,詩曰:“香蔓口籠覆,若邪檜煙杉,露濕袈裟石,盆換水撈松,葉竹徑遷床,避筍牙藜杖,移時挑細藥,銅瓶盡日灌,幽花支公謾,道憐神駿不,今朝種一麻?!逼と招莸脑娫谔拼妷瘜儆谥械绕?,但這首詩卻把藥圃之事寫得風流蘊藉,我一下子對他有了好感。
可能的話,與我心底里偏愛這座消失的古寺有關吧。
三
承天寺的原址在蘇州接駕橋西,也就是今天的蘇州承天寺前36號一帶。自唐代易址唯亭之后,這里因為少了一座香火繁盛的寺廟而有些“此處空余黃鶴樓”的寂寥與落寞。但是,就像江湖上沒有了身影但傳說仍在一樣,承天寺的名字卻留了下來,而且,這一帶以承天寺巷命名,就是對它的一次遙遙致敬。
畢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這里香火極盛,也是蘇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年古剎。
然而今天,當我拖著孤獨的身軀穿行在以這條古巷為中心的街區(qū)時,四處的高樓大廈鋪天蓋地,甚至能聽到不遠處傳來的機器的轟鳴聲,這樣的場景,讓我多么懷念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承天寺巷的街景——盡管我不是親歷者,但我能轉述出它當年的模樣:青磚鋪就的路面,因為年代久了,春天的水氣又足,好像腳下稍一用勁,就會擠出水珠來,兩邊的房子鱗次櫛比,雖然高低參差,門窗的朝向略有不同,但是清一色的石灰粉墻,簡約樸素,粗糙而有質感,魚鱗黑瓦,房檐處只用白灰簡潔地一抹,比起磚刻浮雕著花鳥魚蟲的瓦當來另有一番創(chuàng)意。小巷兩旁,是一戶戶江南人家,推門而入,天井、木格子的窗、紅色的棱框一應俱全,江南人特有的謹慎、含蓄、簡約、超脫和秩序,從這樣一條寂靜的小巷中一覽無余。
四
命運派遣我來到江南,仿佛就是為了讓我認識一個承天寺巷長大的女孩。常常,她有意無意地給我講述自己在承天寺巷度過的時光。這段時光其實是一個江南女孩的少女時代,憂傷多愁的日記本、初潮的疼痛、快樂的郊游,都是以這條小巷為背景展開的。她講述最多的是在附近的蘇州花線廠去玩的舊事。那時候,她家的門口有一眼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她常常扶在井欄對著藍天發(fā)呆。不遠處的小橋流水,是她看慣了的街景。偶爾,她會跟一個叫楊柳的女孩子一起,從承天寺巷出發(fā),跑到附近的園林去玩,以至于后來她想當然地以為別處的城市里都有園林可玩——如此天真無邪的念頭需要怎樣一顆單純的心靈才能承載呢?
終于,有一天,她帶我去了承天寺巷。
我們不是去尋找舊時的風物,因為已經找不回來了。可是,這個一直棲身于蘇州城里,上班下班彈琴喝茶的女子,對這里的記憶永遠新鮮如初,如同昨日。她仍然記得,外公讓傭人從家門口的那口井淘出了不少瓷器,那口井神奇的是遇旱不減,遇澇不增,永遠那么多,甚至,有人說井水一直通著虎丘泉水。還有,小巷及邊上的東海島西海島傳說是吳王的別院遺址,東西海島住著他的兩個妃子。這些看似遙遠的傳說,其實是一個女人少女時代的溫暖記憶。
我還參加過一次在承天寺巷長大的孩子們的聚會。
如今,這些人已經跨入中年的門檻,他們齊聚一堂的別致之處,在于不似一般的同學聚會,張口閉口不是金錢、女人,就是權力房子,他們在飯桌上講述的全是小巷的點滴記憶,誰家的盆景最好看,誰家的桂花樹最香,誰家的天井里水最清澈,沒有飛長流短,只有風花雪月,真正意義上的風花雪月。
當他們回憶時,我卻剛剛步入這條小巷——剛剛開始,也是剛剛好。
五
我寫下這些文字時,剛好是一個立夏之日:2013年5月5日。這個夜晚,我孤身一人,仿佛陷入一場夏日的大夢中。秋葉靜美,夏花爛漫,是蕓蕓人生里的諸種美好,可我,在這個初夏時節(jié)會迎來生命里期許的美好么?我不知道,所以無端地懷念起承天寺巷來。我承認,我有些遺憾,遺憾自己經過你的過往時你已經離開,但我也很慶幸,慶幸盡管你已離開,而我還能經過你的過往,穿過時光的隧道看到了少女時代的你,看到了那個喜歡捧著一冊《廊橋遺夢》在木格子的窗下靜靜閱讀的女孩。
夜已經深了,我該睡了,讓我借著星辰的嘴唇給承天寺巷道一聲: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