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梅
[摘要]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土地政策,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有效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了農民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意識,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初步形成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體系,使黨逐漸在農村生根、開花,開辟出一塊塊紅色革命根據地,推動了革命的發(fā)展。
[關鍵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隨著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也從大革命時期的宣傳群眾,開展以抗租、減租為主的農民運動轉變?yōu)榘l(fā)動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和組織農民參加武裝暴動以建立革命政權。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以培育階級意識為中心,通過土地革命的開展、軍民共建魚水情、政治宣傳動員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形式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增強了革命意識,堅定了革命信念,從思想上徹底改造農民,使他們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和最可靠的同盟軍。
一、開展土地革命,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
動員群眾是保障革命成功的關鍵。動員農民的首要問題就是要了解農民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為堅定的革命者。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土地問題是農民最關心最緊要的問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正是抓住了農民的這一心理。
早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文件就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對于農民的要求,應當列成一種農民問題綱要,其最終的目標,應當沒收大地主軍閥官僚廟宇的田地交給農民?!盵1]“如果農民得不著他們最主要的要求——耕地農有,他們還是不能成為革命的擁護者。”[2]在大會上發(fā)表的《告農民書》中提出“解決農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實行‘耕地農有的辦法?!盵3]中共五大也指出了“中國的軍閥吮吸全國的精髓,外國帝國主義阻礙中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他們兩者的根據地都是農村中的封建組織。所以中國民眾欲達到打倒軍閥及帝國主義的目的,基本的條件就是肅清農村中封建勢力的殘余及宗法社會式的政權。急劇的變更土地所有制度,是國民革命中唯一的原則”。因此,大革命失敗后,在漢口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中共中央確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針。共產黨人一面宣傳、發(fā)動群眾,一面打土豪分田地。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方法。這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對農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土地革命使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經濟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方面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打消了農民的思想疑慮,開始全心全意支持共產黨。伴隨土地革命,共產黨所倡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社會公平、人人平等、反對封建迷信等新的思想觀念,深入到農民心里,促使農民在思想上覺醒。因此,土地革命從根本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農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由此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是中國共產黨最具沖擊力、最為成功的一次農民思想政治教育。
二、軍民共建魚水情,鞏固大后方
紅色政權要想在農村立足,并且以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國,就必須把農村革命根據地變成革命的大后方,把農民群眾變成最可靠的同盟軍。因此,處理好工農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關系尤為重要。為此,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和老百姓共建魚水般的感情。
剛開始,老百姓對紅軍隊伍是心存疑慮甚至恐懼的,態(tài)度是冷漠的。毛澤東帶領部隊挨家挨戶登門做工作,濟貧問苦,幫群眾搞生產,號召群眾起來鬧革命,并將打土豪得來的糧食、布匹、衣物等分給貧苦農民,不斷消除農民心里的疑慮,使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來幫助他們,解放他們的。毛澤東要求軍隊官兵,時時處處尊重和熱愛人民,與根據地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了區(qū)別于舊軍隊,取得農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共產黨人制定了嚴明的軍隊紀律,先是1927年10月,在上井岡山之前的動員大會上,毛澤東宣布了三大紀律:行動聽從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初,又規(guī)定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1929年又增加了兩項注意: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虜腰包?!叭蠹o律八項注意”被寫進了1930年9月25日紅一方面軍政治部頒布的《紅軍士兵會章程》,后來成為全軍和地方武裝的紀律。
紅軍一方面用嚴明的紀律約束自己,一方面不厭其煩的向老百姓宣傳紅軍的各項政策,解開百姓疑慮的心結,讓他們真正認識紅軍。如紅四軍建立了宣傳兵制度,每個機關均派5人擔任宣傳工作,分成兩組。一組為演講組,擔任口頭宣傳,凡紅軍所到之處,均手持紅旗和標語傳單向群眾宣傳;另一組為文字宣傳組,凡部隊經過的地方,都要在墻壁上寫滿標語。此外,紅軍官兵還自覺發(fā)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不增加百姓的負擔,不擾民,而且還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困難,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紅軍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是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的。1933年2月,毛澤東發(fā)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關于政府工作人員實行幫助春耕并自己種菜的訓令,規(guī)定:“凡屬政府工作人員(從中央政府到鄉(xiāng)政府)均須在不妨礙政府日常工作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動員起來,親自下田,去幫助政府普遍的紅軍家屬及缺乏勞動力的貧苦農民群眾耕田。各級政府更須迅即采定旁近政府的空地或荒田,辟為菜園種菜?!闭缑珴蓶|所說的那樣:“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說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p>
由于紅軍注意自我約束,政治宣傳工作到位,能夠處處為百姓著想,使得農民群眾對紅軍由疑慮到信任,由冷漠到熱情,軍民之間形成了魚水般的感情,農民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政治改造,成為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軍,根據地也得以長期生存和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最堅強的后盾,保證了當時戰(zhàn)爭形勢下一個鞏固的后方。
三、開展政治宣傳,培養(yǎng)農民階級意識
由于農村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農民缺乏階級意識和革命覺悟,因此,對于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后的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政治宣傳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為了有效的開展政治宣傳工作,中國共產黨首先對黨組織進行改造和發(fā)展,打造一支強有力的隊伍。為此,毛澤東對蘇區(qū)邊界地方黨組織進行了重建和恢復。據中共江西省委統(tǒng)計,截至1932年4月底,全省14個縣(石城縣未統(tǒng)計)共設有1089個鄉(xiāng),建有998個黨支部。此外,還督促黨員干部進行理論學習,加強黨性。為了厘清黨內錯誤思想,毛澤東還寫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通過學習教育,解決了邊界地方黨組織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打造了一支堅強有力的隊伍,使黨組織成為群眾支持和擁護的領導機關。
其次,將政治宣傳寓于各類教育當中。當時蘇區(qū)的教育包括免費的義務教育、社會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教育。在各類教育中,無論哪一類教育,政治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比如短期的政治學校辦學宗旨就是“提高青年和成年群眾的政治水平,主要的整理斗爭經驗,了解實際問題,同時聯系到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盵4]列寧小學的政治教育“第一要從兒童本身利害上來引起階級仇恨,就算要從兒童生活中來了解地主資產階級對于兒童和其家庭的剝削壓迫。第二要使兒童了解政府學校群眾團體與兒童的家庭關系,隨時在斗爭中利用各種機會,使他們了解這種關系,使他們對蘇維埃、對群眾團體、對學校有相當的認識,自覺地起來維護,自動地參加工作?!盵5]蘇維埃政府也強調,“各級文化部各種赤色學校不是單純讀書機關,要成為蘇維埃共產黨的宣傳者。共產黨蘇維埃的政綱法令和各種決議,教職員應該告訴學生,由學生傳達到家庭及廣大工農群眾中去,并要經常定標語畫畫報?!盵6]由此可見,蘇區(qū)的教育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著重培養(yǎng)階級意識,以喚醒農民的革命意識為目標,為根據地戰(zhàn)爭形勢服務的政治宣傳教育。
第三,采取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為了有效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共產黨采取了多種多樣老百姓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宣傳方式。包括深入農戶談心、寫標語、出畫報、出版的政治讀物和社會科學書籍,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演話劇、活報劇、地方戲、歌謠等形式。在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辦了大批紅色報刊、雜志,成立各級各類出版機構,翻印和出版馬列主義著作,并通過重大節(jié)日的慶祝和紀念活動,推動政治學習與宣傳。印制了《革命歌曲》、《紅軍歌集》等,《動員歌》、《雇工苦》、《倒苦水》、《送郎當紅軍》、《十送紅軍》、《活著就跟共產黨》、《沖鋒歌》、《勝利歌》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歌曲在蘇區(qū)廣泛傳唱。
通過這些政治宣傳,廣大農民群眾的階級意識、革命意識大為增強,思想覺悟得到極大地提高。
四、開展思想文化教育,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
提高農民思想文化水平,是發(fā)展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927年11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建之時,《江西省蘇維埃臨時政綱》就提出了“實行普及義務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注重工農成年補習教育及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農村教育,提高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社會教育,提高普通文化程度”等成人教育[7]。1933年8月,教育人民委員部頒布夜校辦法大綱。1933年10月,蘇維埃教育建設大會做出了消滅文盲的決議。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蘇維埃政府用一切辦法來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并提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文化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盵8]為此,蘇維埃政府各處開設小學。并先后興辦了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中央紅軍大學、中央農業(yè)大學、中央列寧師范學校、中央紅軍護士學校、衛(wèi)生學校、無線電通訊學校、戲劇學校等一大批大學和中等專業(yè)技術學校。通過開展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了農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使農民克服了自私自利的思想,表現出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傳統(tǒng)宗族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受到了沖擊,農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意識,社會觀念和社會風氣也為之一新,促進了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
總之,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土地政策,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黨逐漸在農村生根、開花,開辟出一塊塊紅色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黨對農民問題的思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大膽地進行了實踐,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體系初步形成,對今后革命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注釋]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62.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12.
[3]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1981:159.
[4]中央蘇區(qū)革命文化史料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一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6]陳元輝.老解放區(qū)教育資料(第一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5.
[7]孫培青.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78.
[8]騰純,軒轅軻,蔣偉杰.毛澤東教育活動紀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5.
[參考文獻]
[1]楊會清.論土地革命時期的教育政治化運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張學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考察[J].中共黨史研究,2011(12).
[3]周耀宏.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理論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1.
[4]劉雅潔.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民教育理論及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2.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項目(YB2014219)“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作用機制研究”。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201010LX236)“廣西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