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徐徐
父親突然要在老家鎮(zhèn)上買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這個決定遭到了我和大哥的強(qiáng)烈反對。因為這在我們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極不劃算,一是,我和大哥在城里都有閑置的房子,父親和母親隨時可以來養(yǎng)老;二是,當(dāng)下不是買房子的好時機(jī),全國的房價都朝下走,然而還是貧困縣的老家,鎮(zhèn)上的毛坯房每平方米居然要3000塊。
但父親就是不聽,他對我們說:“買房的錢我自己來掏,你們倆掏點裝修費就行了?!?/p>
為了說服頑固的父親,前不久,我跟大哥請父親專門來城里一趟,想趁機(jī)給父親“洗洗腦”,勸他放棄買房的決定。
不料,父親來到后,卻對我們說,老家原來的房子太舊了,如果翻新至少也要10萬塊。
“最關(guān)鍵的是為了你們的娘,”父親說,“村里離鎮(zhèn)上遠(yuǎn),她腿腳不好,又不愿意去你們那住,如果哪天我先她一步離開人世,她想上街買碗豆腐花吃都困難?!?/p>
這話說得實在,讓我和大哥無言以對。父親接著又說:“你們倆當(dāng)初在城里買房子,房價不也高得不劃算,不是時候嗎?可我跟你娘反對過嗎?還不是全力支援你們!”
父親最后還表態(tài):“買這個房子,我不是為投資賺錢,因此不存在劃不劃算的問題,我就是想讓你們的娘晚年能住得方便和舒適些,你們以后回家也能有一個像樣的落腳點。”
沒想到父親對我們成功來了一番洗腦。我和哥哥開始同意他的想法,并決定由我們來掏錢把房子買下來,算是送上一份遲到的孝心吧。
是的,回饋給父母的愛不能用市場和世俗的眼光去衡量劃不劃算,如同他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yǎng)大時不會去想究竟劃不劃算。
(潘光賢摘自《啟迪與智慧》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