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紅
2015年中國海軍護航艦隊赴也門執(zhí)行撤僑任務,表明中國海外撤僑機制走向成熟。與這次也門撤僑相比,1960-1965年,新中國首次大規(guī)模從印尼撤僑的過程則充滿艱難曲折。
1960年春節(jié)前兩周的一天,外交部領事司司長秦力真緊急找聶功成同志談話,要求他節(jié)前離京赴中國駐棉蘭(印尼北蘇門答臘省首府)領事館工作。為什么這么急?原因是印尼反華排華不斷升級,形勢越來越嚴峻。
這里不得不提當時東南亞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有分析認為,這是當時的印尼政府反華排華的心結所在。1909年,當時中國政府按“血統(tǒng)主義”原則頒布《國籍條例》規(guī)定:父為中國人,或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國籍或無可考者,不論是否生于中國,均屬中國國籍。據此,僑居東南亞地區(qū)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均擁有中國國籍。但二戰(zhàn)結束前,該地區(qū)大部分是采用“出生地主義”原則的殖民主義國家屬地,因而東南亞的華僑及其子女普遍存在雙重國籍現象。二戰(zhàn)后,相繼獨立的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要求解決具有雙重國籍者的法律地位問題。1951年印尼政府強行規(guī)定:當年12月27日以前,華僑本人如未表示不加入該國國籍者,即被視為印尼公民并加以登記入冊。這使許多華僑感到十分為難。
1959年5月,印尼頒布法令,規(guī)定年底前取締縣以下外僑小商販。同年12月,印尼政府發(fā)布“接管外僑零售商資產”的條例。隨后,印尼掀起排華浪潮,以武力逼遷華僑、削減華校、迫害僑領、解雇華工等手段排擠華僑。1959年12月9日,副總理兼外長陳毅致信印尼外長蘇班德里約,強調華僑問題的嚴重性,并宣布,對于無法謀生或不愿繼續(xù)留在印尼的華僑,中國政府準備根據自愿原則,分期分批接回中國。
由于印尼方面沒有馬上響應,中國政府便先行開啟了大規(guī)模撤僑行動。1960年1月20日,中國先后租用十多艘客輪赴印尼各港口接運難僑回國,拉開撤僑序幕。參與撤僑的外交部領事司聶功成等人于春節(jié)前匆匆乘火車離開北京,到湛江搭乘第一艘接僑船前往印尼。航行途中經停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6天后到達棉蘭??洼喸谛录悠峦2匆惶臁?/p>
北蘇門答臘省是當時反華排華的重災區(qū)。陳毅公開宣布準備從印尼接僑后,許多華僑為了回國,每天很早到中國駐棉蘭領事館排隊提出申請,有的連續(xù)多日坐在領事館國旗旗桿下等候,直到獲得批準。但申請回國并不容易,印尼地方當局趁火打劫,利用華僑申請回國的機會敲詐勒索。華僑要辦理申請離境手續(xù),必須賄賂有關官員,否則無法取得離境許可證明,不得離境回國。當時印尼貨幣貶值厲害,所以用實物討價還價,據稱,每辦理一個離境許可證明,大約相當于一只雞的價錢;如果由僑團統(tǒng)一辦理,價格會便宜點。印尼地方當局對中國駐當地使領館的活動也加以限制,有時中國外交官外出視察僑情,印尼地方當局便派全副武裝的軍人密切跟蹤,做法簡單粗暴。
每次接僑船到達棉蘭,中國駐棉蘭領事館還要安排一次宴請,招待棉蘭港口的邊防、海關和海軍人員,請他們?yōu)槌俗觾S船回國的華僑給予通行方便。每當接僑船出發(fā)時,不僅有數百名華僑準備乘船離境,還有上萬名親友到碼頭送行。送行人帶著鮮花或紀念品,與被送人抱頭痛哭,訴說分離的悲傷和再見的艱難,場面催人淚下。1960年2月29日,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派往海外接運華僑的第一批四艘輪船一“美上美”號、“大寶康”號、“福安”號和“?;省碧枺瑵M載著印尼的2100多名歸國僑胞,到達廣州港。
1965年,印尼右派再次掀起大規(guī)模反華排華運動,致使中國政府的撤僑工作難以繼續(xù)。1967年10月,中國同印尼斷絕外交關系。至此,中國政府從印尼接回華僑約10萬人。
(軍旗飄飄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1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