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經(jīng)華 楊水清
肺炎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zhì)的炎癥,可由病原微生物、物化因素、過敏等多種因素引起,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兒童及老年人是易感人群,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功能逐漸下降,加之有吸煙史及基礎病,故發(fā)病率及病死率較高??股氐某霈F(xiàn)使肺炎的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許多細菌出現(xiàn)了耐藥性,肺炎依然是引起并發(fā)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下,其感染后臨床癥狀不典型,可靠的臨床指標可較好的判斷患者的病情及預后情況,對患者身體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缺乏相應的臨床檢查指標來判斷患者病情程度,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影響患者的恢復及預后[1-3]。本文通過研究,尋找可靠臨床指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診治的老年肺炎患者174例,其中男120 例,女54 例;年齡62 ~86 歲,平均年齡(73±9)歲。依據(jù)CURB-65 評分系統(tǒng)分組:低危組85例、中危組59 例及高危組30 例,3 組患者性別比、年齡及其他臨床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輔助檢查患者予以血尿便常規(guī)、心電圖及胸片等相應檢查,患者于入院前后檢查血清降鈣素原(PCT)及C-反應蛋白(CRP)檢查,PCT 檢測中數(shù)值≥0.5 ng/ml 為陽性,CRP 正常范圍0 ~8 mg/L,入院后予以患者抗感染、祛痰、止咳等治療。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5 d PCT、CRP 水平比較所有患者PCT 及CRP 結(jié)果分別為(8.5±2.2)ng/ml,CRP(50.8±7.4)mg/L。174 例患者治療前PCT 及CRP 高于正常水平,治療后低危組PCT 水平降低;PCT 及CRP 水平與患者病情程度成正比,以PCT 檢查結(jié)果較為突出;治療5 d 后,低危組CRP 下降水平較明顯(P <0.05),低危組及中危組PCT 下降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5 d PCT、CRP 水平比較 ±s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5 d PCT、CRP 水平比較 ±s
?
2.2 2 組不同PCT 值患者預后比較治療前PCT≤10 ng/ml 132 例(76.3%),>10 ng/ml 42 例(23.7%)。PCT ≤10 ng/ml 組 的 痊 愈 率 明 顯 高 于>10 ng/ml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2 組不同PCT 值患者預后比較 例(%)
CAP 是較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是病患在醫(y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zhì)炎癥[4]。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病原體變遷以及抗生素濫用等情況的不斷出現(xiàn),使CAP 的診治也隨之面臨著很多問題,隨著人們對CAP 的認識不斷加深及探索,其診治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動,以盡早確切診斷,避免延誤病情,同時注意與癥狀相似的其他肺部疾病相鑒別,避免誤診,根據(jù)嚴重程度、病原體的不同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藥史、過敏史等,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過程中注意抗生素的選擇,避免長時間用藥、培養(yǎng)細菌耐藥性等,還要注意補液及營養(yǎng)支持。
首先確定病原體,痰液標本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病原體檢測標本,此外還有血液培養(yǎng)、胸腔積液培養(yǎng)、尿抗原試驗等。痰細菌學檢查標本的采集、送檢和實驗室處理:痰是最方便且無創(chuàng)傷性的病原學診斷標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細菌污染[5-7]。所以痰標本的檢驗也隨之逐步規(guī)范起來,從送檢到實驗室質(zhì)控都必須加以規(guī)范:痰標本的采集應盡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并且在采集過程中,CAP 病患應清理口腔,采集痰液前注重漱口,采集痰液時多囑咐患者用力咳嗽以采集呼吸道深部的膿性痰送檢,還應囑患者不要將后鼻部分泌物混入標本中,對于無痰患者檢查分枝桿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滲鹽水霧化吸入,對于痰液粘稠患者可霧化吸入α-糜蛋白酶鹽水,使痰液稀釋易于排出。真菌和分枝桿菌檢查應收集3 次清晨痰標本;對于通常細菌,要先將標本進行細胞學篩選。送檢痰液標本,其送檢時間應嚴格把控在2 h 內(nèi),如果存在其他原因不能送檢,應將痰液標本保存于4℃的環(huán)境中,并且在24 h內(nèi)處理痰液標本。
CAP 在臨床中是常見疾病,其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特點,具體包括:新發(fā)的咳嗽、咳痰、原有的呼吸道疾病加重,并出現(xiàn)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發(fā)熱;肺實變體征和(或)聞及濕性啰音;WBC >10×109/L 或<4×109/L,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以上1 ~4 項中任何1 項且胸片顯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zhì)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8,9],并與其他肺部疾病相鑒別后,可建立臨床診斷。
CAP 隨著醫(yī)療科學的進步,因常見的肺炎鏈球菌感染而罹患CAP 的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這是由于肺炎鏈球菌感染率的控制有所提高,肺炎多糖疫苗在成人中的廣泛應用,對全球的兒童強制接種肺炎球菌疫苗,以及吸煙率的下降。引起CAP 發(fā)病的細菌很多,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支原體、衣原體、呼吸道病毒等,正在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的CAP 患者,易因銅綠假單胞菌和其他的革蘭陰性菌感染而引起COPD 或支氣管擴張。
PCT 往往被用于較為嚴重的細菌感染與檢測的臨床指標,成為臨床診斷中的重要工具。PCT 的檢測結(jié)果與感染者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特別是對于細菌感染和膿毒血癥者而言,依靠PCT 檢查具有較高的特異性、靈敏性。
CRP 參與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與磷脂膽堿殘基親和程度較高。不激活膜攻擊復合體的強烈促炎作用,限制補體激活晚期炎性反應的發(fā)展及強度[10,11]。同時,還能通過因子的介導抑制補體激活替代途徑。可以看出CRP 保護能力較強,不僅可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還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CRP 既參與機體的防御功能,又可以限制補體激活后的炎性反應所帶來的潛在破壞性。
此外,CRP 還具有和補體相似的調(diào)理和凝集作用,增強巨噬細胞對各種細菌和異物的吞噬功能,從而減少由于外來抗原暴露所帶來的異常免疫反應[12]。還可增加白介素的釋放、阻礙干擾素的釋放、有助于凋亡細胞的清除,從而發(fā)揮保護、抗炎作用。
PCT 作為一種炎性反應的指標,在感染早期即迅速增高,且半衰期較長,可以作為診斷炎癥的標志物[13]。PCT 特異性強,可以反映全身炎性反應的程度,對細菌感染與非細菌感染的鑒別診斷、嚴重炎癥性疾病的進展及預后的評估有重要作用。
人體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自身免疫狀態(tài)也隨著機體變化而改變,正常人血清中PCT 的含量很低,而當機體發(fā)生嚴重的細菌感染時,我們自身的免疫狀態(tài)開始減弱,PCT 迅速升高,PCT 與病患自身病情及感染程度水平呈正相關;而在病毒感染時PCT 含量仍保持低水平,無明顯變化;故PCT 可以鑒別患者是否合并細菌感染,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據(jù),還可以評估感染患者的病情和預后[14]。研究表明,PCT 除用作細菌感染的診斷標記物外,還可以評估感染患者的病情和預后[15,16]。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符。
CRP 是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一部分。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肝臟在細胞因子白介素-6 的作用下合成的非特異性急性時相蛋白[17,18]。外周淋巴細胞也可合成少量CRP,CRP 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敏感性好,通常用來診斷感染和監(jiān)測療效。在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僅含微量,但當機體處于急性感染、創(chuàng)傷等狀態(tài)時,CRP 則在4 ~6 h 迅速升高,1 ~2 d 濃度達到峰值,升高幅度與感染程度呈正比,而感染得到控制后其在機體內(nèi)水平則迅速下降。
CRP 對創(chuàng)傷、急性感染的反應敏感,所以,CRP 能夠?qū)w內(nèi)的炎癥活動指數(shù)進行判斷。在炎癥、手術(shù)后或者組織損傷出現(xiàn)時,血清CRP 就會由于受到刺激在數(shù)小時內(nèi)升高,因此CRP 檢測已經(jīng)成為了對感染性疾病的監(jiān)測和預后的判斷指標。
入院治療的CAP 患者30 d 內(nèi)的病死率為10%~12%。存在二次住院治療者較少。對于眾多的老年患者而言,CAP 治療出院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到發(fā)病前的水平,有甚者可能其恢復達不到入院治療前的健康水平,患者在經(jīng)過1 個月治療后任無明顯改善者,該類患者的病死率也隨之上升,肺炎鏈球菌肺炎患者3 ~5 年內(nèi)的病死率內(nèi)依然增高。未來的研究方向CAP 中仍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有待解決 。盡管大家都在盡力,但仍有半數(shù)患者的病原體無法明確。目前日益增多的抗生素耐藥會為有效治療方案的制定帶來麻煩。
老年性CAP 的評估指標多依賴于血清PCT 的檢查,老年性CAP 患者血清PCT 指標與疾病的發(fā)病程度呈正相關。治療老年性CAP 近1 周時間,病情較輕的低、中危組患者血清PCT 值較治療前下降明顯,但高危組 CAP 患者血清 PCT 值改善不顯著,PCT>10 ng/ml組的預后明顯差于≤10 ng/ml 組,表明PCT >10 ng/ml對其預后不良的判斷有一定臨床意義,故而評估老年肺炎患者病情程度應檢查血清降鈣素原水平。
1 呼新建,常小悅.降鈣素原的研究進展.醫(yī)學綜述,2010,16:8-10.
2 謝劍鋒,邱海波.降鈣素原對醫(yī)院獲得性肺炎 的診治價值.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13,36:152.
3 王燦英.血清C 反應蛋白測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意義.臨床醫(yī)學,2011,31:42.
4 張代民.降鈣素原的測定與臨床應用進展.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4:619-622.
5 石巖,劉大為.降鈣素原在全身性感染診治中的研究進展.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1,50:444-446.
6 李貫清,劉宇,周榮斌.降鈣素原在膿毒癥診斷預后及抗感染中的應用.臨床急診雜志,2012,13:13-15.
7 沈健,朱一川,徐太靜,等.D-二聚體、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與老年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關系.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9-11.
8 李輝.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評估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的應用.臨床肺科雜志,2010,15:642-643.
9 崔曉明.C-反應蛋白測定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價值.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4,18:383-384.
10 李彥華,王士雯,杜文津.血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在診斷老年膿毒癥中的應用.中國綜合臨床,2004,26:1-2.
11 杜斌,陳德昌,潘家綺,等.降鈣素原與白介素-6 的相關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炎癥指標.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2,14:474-477.
12 張宗新.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探討.檢驗醫(yī)學,2006,21:117-119.
13 吳少卿,文道林.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737-738.
14 陸權(quán).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試行)(下部分).中華兒科雜志,2001,52:379-383.
15 楊沛,陳偉,文愛清.聯(lián)合檢測血清Lipase、CRP 和IL-6 在急性胰腺炎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的價值.重慶醫(yī)學,2002,31:1048-1049.
16 吳志浩,魏祥松,湯匯民,等.2 型糖尿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的研究.重慶醫(yī)學,2005,34:1199-1200.
17 余健,蔡根秀,聶國明,等.降鈣素原對兒童化膿性腦膜炎診斷價值的探討.臨床兒科雜志,2002,20:264-265.
18 叢玉隆,王丁主編.當代檢驗分析技術(shù)與臨床.第1 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273-274.
19 張翼,余剛.降鈣素原在顱內(nèi)感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2732-2734.
20 馮亞群,胡祥華,梁亞勇.聯(lián)合檢測降鈣素原和超敏C 反應蛋白對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的臨床價值.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39:1582-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