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祥
眾所周知,審美教育,簡稱美育,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蚣彝ビ幸庾R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和各種教育活動。在當前教育領域,美育通常是其狹義語境中與德育、智育、體育相并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美育的思想和實踐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從近代才開始的。在中國,20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等一批學者把西方的美學、美育理論引入中國,特別是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觀點。美育長期以來被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實踐,從理論和實踐上都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國辦此次所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正是結(jié)合審美教育研究和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提出的,對學校實施美育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兑庖姟芬?,構(gòu)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統(tǒng)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保障學校美育健康發(fā)展。其中特別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
不難看出,國辦《意見》旨在加強當前學校審美教育,使廣大教育工作者重視審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對個人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同德育、體育以及其他一切與分數(shù)、升學率等關聯(lián)度不緊密的教育內(nèi)容一樣,美育在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也處于邊緣地帶,被忽視或忽略,甚至在畢業(yè)班級被排擠掉。因為,一方面,美育是無法被量化的,在升學考試中無法體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美育的評價體系嚴重滯后,無法對審美教育起到應有的指導和調(diào)控作用。因而造成不同學校按照各自對美育的理解和認識,各自為陣、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就拿中小學來說,即使作為音樂、美術等必修課,一些學校也因為師資條件等原因無法正常開齊開足,更不要說開設其他藝術選修課了。
這就產(chǎn)生一個悖論,作為審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它是賦予人積極的力量、崇高的人生信念,構(gòu)建起生存信念的精神家園,培養(yǎng)人對自由理想的追求精神和對平庸現(xiàn)實的超越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美好心靈,擺脫浮躁、功利的思想觀點。然而可悲的是,旨在為抗拒、擺脫功利觀念而進行的審美教育,從一開始就遭遇了功利化的學校教育教學現(xiàn)實,從而使其面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尷尬處境。
《意見》指出,實施美育實踐活動的課程化管理。美育實踐活動是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納入教學計劃,實施課程化管理。各級各類學校要貼近校園生活,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美育活動形式。然而,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特別是偏遠農(nóng)村小學或教學點上,連語、數(shù)、外等學科教師都緊缺的情況下,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師資就更難以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落實國辦《意見》,就是令人堪憂的事。如果最基本的師資和美育教學資源無法達到基本配備標準,《意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對那些無法開設美育課程以及相關實踐活動的學校和學生來說,又是一次愴傷,也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