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巖
復雜面部外傷整形縫合技術的應用
王秀巖
目的 對整形縫合技術應用于復雜面部外傷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 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85例面部復雜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字奇偶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0例,應用傳統(tǒng)縫合技術,治療組45例,應用整形縫合技術,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應用效果。結果 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也明顯較少,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97.78%,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87.50%,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復雜面部損傷患者應用整形縫合技術,療效顯著,與傳統(tǒng)縫合技術比較,其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對患者傷口軟組織有著顯著修復功能,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面部外傷;整形縫合術;臨床價值
面部作為人體在外暴露特殊的部位,因無任何保護易遭受到外傷,且面部具有較多的重要器官,又作為人“門面”部位,雖然一些面部的損傷不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但受傷會導致人存在心理或者功能性障礙。所以,若人的面部遭受損傷,其臨床治療不僅需完美還原其功能,還需對患者原形態(tài)實施修復[1]。因此面部外傷患者的治療存在一定特殊性;在對面部外傷患者,其整形手術效果不僅需讓患者傷口愈合,還需使患者面部達到理想美容的效果,若患者傷口未處理得當,會導致其面部存留顯著瘢痕,嚴重者會使得面部某些器官出現移位的情況,對患者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其經濟情況也造成較大的壓力[2]。筆者為探究應用整形縫合技術對復雜面部外傷患者的影響,現選取85例面部發(fā)生復雜外傷的患者作為探究對象,取得效果,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85例面部復雜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字奇偶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25.32±2.54)歲,受傷至就診時間為1~20h,平均時間為(3.41±1.21)h,受傷部位:耳部3例,臉頰10例,額部7例,鼻部11例,眉眼部4例,合并多處損傷5例。治療組4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17~66歲,平均年齡(24.30±2.61)歲,受傷至就診時間為0.5~21h,平均時間為(3.90±1.20)h,受傷部位:耳部4例,臉頰11例,額部6例,鼻部12例,眉眼部5例,合并多處損傷7例。兩組患者面部受傷的原因包括,刺傷、動物咬傷、挫裂損傷、切割損傷;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受傷至就診平均時間、受傷部位等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分組研究與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臨床資料(±s)
表1 臨床資料(±s)
分組男/女(n)平均年齡(歲)受傷至就診平均時間(h)對照組1 9 / 2 1 2 5 . 3 2 ± 2 . 5 4 3 . 4 1 ± 1 . 2 1治療組2 1 / 2 4 2 4 . 3 0 ± 2 . 6 1 3 . 9 0 ± 1 . 2 0 X 2 / t值0 . 0 0 5 8 1 . 8 2 1 2 1 . 8 7 1 7 P值0 . 9 3 9 1 0 . 0 7 2 2 0 . 0 6 4 8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在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全部患者均為外傷性面部損傷,無相關禁忌癥,無其他原發(fā)性嚴重器質性病變,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不能堅持配合治療者,排除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及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縫合技術,進行相關術前準備,評估患者具體病情,如受傷時間、生命體征、病史等;清洗患者面部受傷部位,全部操作均嚴格按照無菌原則進行,應用生理鹽水、過氧化氫等清洗患者傷口;如其傷口內部存在異物,則將其除去,設計患者傷口實施麻醉[3]。治療組患者應用整形外科縫合技術,若患者功能位遭受損傷,則先將其功能恢復,局部組織出現缺損者,將鄰近部位皮瓣轉移,給予修復,若傷口遭受損傷較大,則可選擇皮片移植術給予修復,最后包扎。在對傷口實施縫合時,縫合方法選用分層無張力縫合??p合肌層組織應用1號絲線,皮下組織縫合應用5-0絲線,皮膚縫合應用6-0絲線。修復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避免出現傷口感染,傷口切記保持干燥,每天更換藥物2次,拆線1周后采用瘢痕貼,每天使用,共3個月,預防瘢痕存留[4]。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指標進行觀察對比,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療效。臨床效果:痊愈:手術治療效果理想,患者無需再次進行治療,傷口無明顯瘢痕。有效:手術治療效果理想,患者無需再次進行治療,傷口微小瘢痕。無效: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需再次進行治療,傷口瘢痕顯著。臨床效果(痊愈+有效)/n×100%。
1.5 數據處理 本研究全部數據都采用SPSS 17.0實施統(tǒng)計處理。應用配對檢驗定量指標組內比較,應用方差分析或獨立樣本對組間比較進行檢驗,定性指標主要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全部統(tǒng)計學檢驗均實施雙側檢驗,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情況 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也明顯較少,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情況 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97.78%,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87.50%,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情況(±s)
分組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40 65.01±5.21 90.25±1.12治療組45 51.21±5.52 81.01±1.25 t值11.8114 35.7110 P值0.0000 0.0000
表3 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情況(n;%)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人們對于審美要求也逐漸增高;但由于現代社會屬于機械化的時代,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意外遭受損傷的機率也逐漸增高,隨著老一輩思想影響的減弱,美容整形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并接受,醫(yī)療美容業(yè)得到長期發(fā)展,成為大眾化服務業(yè)[5]。
人體面部解剖的結構十分精細,且血供十分豐富,組織抗感染與再生的能力較強。但面部損傷水腫較顯著,若應用粗針粗線對全層創(chuàng)面組織進行縫合,在手術后很容易產生縫線壓跡疤痕,相較于外傷疤痕更加明顯,對患者的外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增加了疤痕整形修復的難度,使患者產生如自卑、害怕面對人群等負面心理[6]。因此在治療時,主治醫(yī)師不僅要求對整形美容知識進行全面掌握,且實踐技能也必須夠硬,在使患者器官功能恢復的基礎上,還得還其本來容貌;這對醫(yī)生的技術是較大的考驗,在面部外傷的修復術中,主治醫(yī)師需要遵循外科微創(chuàng)技術的相關操作原則,同時與患者面部的具體受傷情況相結合,采用外科中專用細針線縫合,修復患者面部功能與還原其本來面貌[7]。
本次研究為探究整形縫合技術應用于復雜面部外傷患者的臨床價值與效果,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97.78%,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87.50%,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于傳統(tǒng)縫合技術,外科整形縫合技術臨床效果顯著較好,避免了大部分患者再次進行手術治療的情況,且術后瘢痕較微小,減輕了患者心理壓力。在實施面部外傷修復中,主治醫(yī)師將患者面部器官配合美學知識,遵循以鼻梁中線為軸對稱的美原則,按患者受傷面積、傷口位置以及四周軟組織遭受損傷的具體情況,在對稱美的原則之上修復患者面部[8]。本次研究觀察中,還發(fā)現,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也明顯較少,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整形外科縫合術,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其術中出血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痛苦得以減輕。
作者單位:221400江蘇新沂市人民醫(yī)院創(chuàng)傷整復科
綜上所述,對復雜面部損傷患者應用整形縫合技術,療效顯著,與傳統(tǒng)縫合技術比較,其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對患者傷口軟組織修復功能顯著,術后瘢痕不明顯,對患者心理上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臨床應用價值較大,值得實施進一步的推廣與研究。
[1]孫一凡,路瑋,孫亞凡,等.整形外科縫合技術及瘢痕康復技術對面部外傷的綜合治療 [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2,07(3): 292-294.
[2]魏珍.整形外科清創(chuàng)縫合術在急診面部外傷手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6):64-65.
[3]李建忠,付研,馬炳辰,等.急診應用整形外科學技術處理面部外傷的臨床觀察 [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2,07(9): 843-845,858.
[4]喻青.整形外科縫合技術I期修復面部外傷70例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1):68-69.
[5]劉霞.急診面部外傷患者的整形美容修復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9):66-67.
[6]Giampapa,V.C.,Mesa,J.M.Neck rejuvenation with suture suspension platysmaplasty technique.A minimally invasive neck lift technique that addresses all patients'anatomic needs[J].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2014,41 (1):109-124.
[7]Joyce,C.W.,Whately,K.E.,Chan,J.C.et al.Flexor tendon repair: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 knotless barbed suture repair and a traditional four-strand monofilament suture repair[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European volume,2014,39(1):40-45.
[8]Basat,S.O.,Askero?lu,U.,Aksan,T.et al.New otoplasty approach:A laterally based postauricular dermal flap as an addition to mustarde and furnas to prevent suture extrusion and recurrence[J].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14,38(1):83-89.
R782.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