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鎮(zhèn)原縣博物館,甘肅鎮(zhèn)原744500)
甘肅鎮(zhèn)原縣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綜述
王博文
(鎮(zhèn)原縣博物館,甘肅鎮(zhèn)原744500)
甘肅省鎮(zhèn)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涇河流域,是甘肅最早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遺跡的地方之一。鎮(zhèn)原縣舊石器時代遺存分為中期和晚期兩個階段,其中姜家灣遺址點和寺溝口遺址點是目前甘肅境內發(fā)現(xiàn)唯一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鎮(zhèn)原縣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需要更多的考古發(fā)掘及深入研究。
甘肅鎮(zhèn)原縣;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甘肅鎮(zhèn)原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東麓,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境內主要有蒲河、交口河、茹河和洪河,均屬涇河流域。這里是更新世黃土堆積最厚的地區(qū),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由于長期的地形剝蝕,形成縱橫交錯的河谷,河谷兩旁黃土堆積成臺地。從地質學看,這里的新生代地層發(fā)育良好,是古動物活動和人類居住生存的理想場所,因此各種動物化石和原始文化遺存埋藏豐富。鎮(zhèn)原縣是我國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遺存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受到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文物考古、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這一地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四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點,填補了甘肅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空白。近年文物普查時又在蒲河流域的馬頭坡等地點采集到了許多動物化石及石制品,為研究隴東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及甘肅舊石器時代考古事業(yè)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一)太平鎮(zhèn)姜家灣遺址點
該遺址點位于鎮(zhèn)原縣東北40公里的太平鎮(zhèn)大塬行政村姜家灣自然村向東2000米處巴家嘴水庫(蒲河)西岸(東經107°29′45.6",北緯35°42′47.3",海拔1104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在此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和其他遺物。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組成考古調查組,對姜家灣遺址點進行重點調查,獲得較大的收獲。
其中,石制品39件,包括石核10件、石片4件、刮削器17件、砍斫器3件、石球1件、有敲砸痕跡的石塊4件。①這些石制品埋藏在灰白、灰綠色粉砂質粘土層中,埋藏深度達13米,器物原料以燧石、石英巖、火成巖等石料為主。其中,一石核“從原料、大小和形態(tài)上看,與匼河發(fā)現(xiàn)的該類石核很相像”。有的石片“與周口店第一地點的‘兩極石片’相似”。②石球由石灰?guī)r制成,輪廓成球形,直徑8~9.5厘米,重1032克,表面布滿疤痕。石球最早于丁村舊石器遺址中,以后在匼河和三門峽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其用途一般認為是投擲武器。但姜家灣出土的石球有明顯的敲砸痕跡,說明它曾作為敲砸工具使用過。③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使用痕跡的鹿角器,長12.8厘米,可能作為挖掘工具使用過。④與文化遺物一起出土的還有披毛犀、真馬、大角鹿等動物化石。
(二)太平鎮(zhèn)寺溝口遺址點
該遺址點位于鎮(zhèn)原縣東35公里的太平鎮(zhèn)柳咀行政村溝溝自然村蒲河和茹河交匯處北岸的二級臺地上(東經107°31′27.4",北緯35°36′21.0",海拔1057米),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與姜家灣遺址點相距約10公里,與慶陽北石窟寺隔河相望,又是蒲河、茹河的交匯處,當?shù)厝罕姺Q之為寺溝口。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組成考古調查組進行重點調查,發(fā)現(xiàn)了該遺址點,并采集到許多遺物。
其中,石制品8件,包括石核2件、石片1件、刮削器1件、尖狀器1件、石球1件等。⑤這些石制品埋藏在灰白、灰綠色粉砂質粘土層中,埋藏深度達12米,石料主要有石英巖等。其中,盤狀器頂端保留原來的礫石面,左右兩個邊刃,是用交互打擊的方法加工成的,刃緣呈“S”形。尖狀器由石英巖制成,體積小,長、寬、厚為3.2厘米、2.5厘米、1.1厘米,右側呈凸刃,也可作刮削器使用,被稱為尖狀—刮削器。⑥與文化遺物伴生的有披毛犀、大角鹿、野馬等動物化石。
姜家灣和寺溝口遺址點均位于蒲河西岸,二者相距10公里。其遺物主要是石制品和共生的動物化石。這兩個地點的石器和動物化石種類基本相同,所處地層也相同。但從已經能夠辨別種屬的化石來看,屬薩拉烏蘇動物群的化石。某些動物性質與山西丁村動物群更接近。這兩個地點沒有發(fā)現(xiàn)周口店期的典型動物,時代顯然晚于周口店第一地點。在丁村含化石的礫石層之上與頂部黃土層之下,也有一層不太厚的微紅色土狀堆積物,地層剖面與姜家灣和寺溝口類似。因此,這兩處遺址點應處于同一時期,可能介于薩拉烏蘇和周口店第一地點之間,與山西襄汾丁村地點時代相當,即晚更新世早期階段,⑦距今約20萬年左右。
姜家灣和寺溝口遺址點出土的石制品大多數(shù)是加工石器后的副產品或原料,石質以石英巖、硅質灰?guī)r為主,另有脈石英、燧石等。從石器原料來看,這兩個地點的遠古居民在長期打制石器的實踐中,已經掌握了許多有關石料特性的知識,能夠比較準確地選擇合適的石料制成石器。石英巖和硅質灰?guī)r有一定的硬度,也有柔性;硅質灰?guī)r容易劈裂,是制造片石的理想原料;而燧石硬度大,是制作器形較小尖狀器的材料。這兩個地點石器的打制方法是錘擊法,將石料放置在較大的石塊上,再用另一塊石頭(即石錘)去打擊,使之破裂為片石或石核。然后再進行二次加工,直到理想為止。錘擊法和二次修整技術,是打制石器的一種比較先進的技術,可以打制出多種用途的工具。同時,還可以更新因長期使用刃部老化的石器。這兩個地點出土的幾件小尖狀器和刮削器,近年來有學者對其進行了重新觀察和研究,根據(jù)形狀及使用特征重新定為雕刻器,這是在與北京猿人文化雕刻器比較研究后提出的新觀點,使我們對姜家灣和寺溝口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認識。
從生產工具用途可以看出,他們是以狩獵和采摘為主的復合式經濟。姜家灣出土的龜背狀刮削器,是一件典型的采摘性工具。兩地出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似蒙古野馬、真馬、扁角鹿和牛亞科動物,這些都是草食性動物。因此,其生存環(huán)境是一個水草豐茂的草原地帶。這一點,在動物化石和石器出土的灰綠色地層得到了證實?;揖G色地層是遠古大量植物長期埋藏在地下碳化過程所形成的顏色。如果當初的植被稀少,則后世所形成的地層呈紅色。因此,姜家灣和寺溝口地區(qū)當年植被生長非常良好,有樹林、草原、河流、沼澤等。這是蒲河流域森林草原發(fā)育的后期階段,晝夜溫差增大,森林明顯退化。
姜家灣和寺溝口遠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由于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他們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戰(zhàn)勝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獲得生存的機會。群體行為反映在生產活動方面,長期的群體活動,使他們的婚姻關系形成了等級群婚形式。當時的等級群婚是群內群婚,也就是血緣婚姻。由于近親生育的后代,不僅成活效率低,而且質量也不高,這是姜家灣和寺溝口人群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一)平泉鎮(zhèn)黑土梁遺址點
該遺址點位于鎮(zhèn)原縣西南25公里的平泉鎮(zhèn)八山行政村南500米北徐自然村廟嶺溝底(東經107°02′ 54.5",北緯35°37′18.0",海拔1353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涇河北岸支流蒲河和洪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鎮(zhèn)原縣,將這里切割成大小是不等的平坦塬地和深切200余米的溝壑峻谷。北徐溝是洪河上游的一條小支溝,黑土梁遺址點正處在北徐溝與紅溝的交匯處。受北徐溝和紅溝溪水的長期侵蝕,把廟兒嘴以下兩條溝溪交匯處的河谷高階地,切割成高出溝低約20余米的一條狹長的小梁地。這個梁地主要由厚約10米的暗灰藍色粘土構成,中部色深、呈黑色,上下部稍淡,呈灰藍或灰綠色,所以當?shù)厝罕姺Q之為“黑土梁”。1977年夏,慶陽地區(qū)科委和鎮(zhèn)原縣科委在土壤普查時,發(fā)現(xiàn)這里有脊椎動物化石。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和慶陽地區(qū)博物館再次前往該地點仔細勘查,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文化遺物。
其中,石制材料11件,包括石核5件,石片2件,刮削器3件,石球1件。這些石制品埋藏在暗灰藍色的粘土層中,埋藏深度達10米,石料以石英巖最多。其中,凹刃刮削器由黑色石英巖石片制成,加工比較細致,凹刃上有經過多次修理和使用的痕跡。石球由含鐵錳質小斑塊的鈣質結核制成,通體被打琢得相當圓,直徑8.8厘米,重878克;大小和豫西三門峽、山西丁村、匼河等地出土的石球大致相同,但加工更為精細;與山西陽高許家窯出土的石球相比,黑土梁的石球表面上不見互相對敲的痕跡。黑土梁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人工痕跡清楚、地層剖面可靠。⑧與文化遺物伴生的有普氏野馬、披毛犀、牛、鹿、獾等動物化石。
(二)平泉鎮(zhèn)上劉溝口遺址點
該遺址點位于鎮(zhèn)原縣西南30公里的平泉鎮(zhèn)南徐行政村上山自然村西北500米處的涇河支流淺澗河北岸河谷地帶(東經107°00′38.1",北緯35°35′30.5",海拔1351米),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全區(qū)文物普查時,在此地發(fā)現(xiàn)脊椎動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當年8月,慶陽地區(qū)博物館對其進行了初步發(fā)掘,并采集到一批遺物。重點區(qū)域在淺澗河小溪畔,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
其中,石器有打制的石核、刮削器和尖狀器等。這些石制品埋藏在第四紀灰黃色的河床淤積層中,石料以硬度較大的燧石及石灰?guī)r為主。其中,刮削器分直刃、凹刃、復刃和盤狀刮削器,加工精細,刃上均有使用痕跡。盤狀刮削器體形較厚,呈卵圓狀,加工比較精細。石核表面有清楚的人工打制痕跡、疤痕短缺,無一定方向,形體較大。在此地點東1公里處的水溝還出土有1件器形比較大的三棱尖狀器。⑨采集到的標本、脊椎動物化石有馬、牛、鹿、羊等10余件。
黑土梁和上劉溝口均屬洪河流域,二者相距5公里。從地層堆積看,約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5萬年左右。
黑土梁和上劉溝口遺址點,以其制造和使用的生產工具所反映的社會生產力來看,呈現(xiàn)出不平衡發(fā)展狀態(tài)。以水溝舊石器時代遺址點出土的三棱尖狀器為代表的大石器系統(tǒng),還有黑土梁出土的球形石,都是丁村文化的特點,還保持了姜家灣和寺溝口遠古居民的手斧文化傳統(tǒng),證明黑土梁和水溝遠古人類制造工具的能力還比較地下。而上劉溝口出土的大量小尖狀器,以白色燧石打制而成,其長度不超過3厘米,加工精細,刃口鋒利,多向互打加工而成。這種細石器與環(huán)縣樓房子⑩和劉家岔?的石器風格相同。進步的細石器工藝,標志著黑土梁和上劉溝口遠古居民的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提高。他們是狩獵、采摘和捕撈的復合式經濟。大量的小尖狀器是割剝獸皮和剔取螺蚌類水生物肉體的工具,說明他們當時的狩獵和捕撈業(yè)比較發(fā)達。
黑土梁和上劉溝口的自然環(huán)境,從共生的動物化石來看,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潮濕。原始牛、豬、馬科、鹿科類動物都是生活在森林草原地帶的動物群。因此,這是一個溫暖多水的內陸森林草原地帶的后發(fā)育階段。這里要比姜家灣和寺溝口溫暖得多。同時,這里的食物來源也比較豐富,這正是姜家灣和寺溝口遠古居民沿蒲河南移,再溯涇水河谷而上,開辟新的生存環(huán)境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考古資料,蒲河流域的姜家灣和寺溝口遠古居民為了尋求新的生活領域和食物來源,他們在距今5萬年左右有過較大規(guī)模的遷徙。其路線分為兩條:一是沿蒲河南下,溯環(huán)江(馬蓮河)北上,即成為環(huán)江流域遠古居民;一路是沿蒲河南下,溯涇水西行,即成為洪河流域的遠古居民。其中,以涇川牛角溝晚期智人頭蓋骨化石地點最為典型。在涇河中上游地區(qū)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近10處舊石器時代地點,其時代基本相同。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表現(xiàn)出一致性。這說明,洪河流域的黑土梁和上劉溝口遠古居民長期生息繁衍在這一地區(qū)。同時,許多遺址密集地分布,也表明他們的社會生活比較興旺和繁榮。
鎮(zhèn)原縣舊石器遺址點主要分布在蒲河和洪河流域河湖沉積的晚更新世地層中,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石器標本大多在黃土底礫層上的雜色粘土層中。舊石器主要用石英巖、燧石、脈石英制成。常見的石器種類有石核、砍伐器、研磨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球等,雕刻器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已出現(xiàn),晚期大量使用。石球工具在舊石器中晚期的出現(xiàn)證明鎮(zhèn)原縣境內原始先民狩獵經濟的發(fā)展更為豐富多彩。同一時代出土的石器在打制技術和類型上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同時代的石器各有特色,彼此有所區(qū)別。石器加工很少見有臺面修理的標本,說明鎮(zhèn)原出土的舊石器與其他地區(qū)比較,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鎮(zhèn)原舊石器時代中期有骨器出現(xiàn),它是石器工具的補充,它的制作也是用石器加工而成。
鎮(zhèn)原舊石器遺址點發(fā)現(xiàn)的各類哺乳動物化石,可以推斷遠古時代,鎮(zhèn)原境內是以草原為主的稀樹草原環(huán)境,在低洼地帶有較豐富的水域,氣候較現(xiàn)在溫暖、濕潤。在低洼的水域周圍,生長著較茂密的灌木叢,黃土平川地帶大都是碧綠的草地,灌木叢林里和草地生活著各種不同的動植物,有披毛犀、牛、獾,河谷低地常有鹿、普氏野馬、真馬、大角鹿等奔馳于叢草之中,這些都是遠古人類狩獵的對象,也是他們食物的主要來源。鎮(zhèn)原境內發(fā)現(xiàn)的這幾處舊石器地點都相距不遠,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分布日益廣泛,人數(shù)已經增加,開始了群居生活,生產工具的進步,增強了人們戰(zhàn)勝自然的能力,使得人類在一個地區(qū)可以較長期地定居下來。人類婚姻關系經歷了早期的群婚狀態(tài),進入了“血緣家庭”時期,氏族公社也開始形成和發(fā)展。
鎮(zhèn)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確,石器之間的差別也不是很大,由于目前考古發(fā)掘資料極少,所以很難根據(jù)石器的特征來推測含石器地層的具體時代。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進一步調查研究,挖掘資料,為該地區(qū)第四紀地層的對比工作及古人類、古文化的尋找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從而更多地認識鎮(zhèn)原乃至隴東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
[注釋]
①⑤王尚壽、季成家:《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紅旗出版社1995年版,第786頁。
②③④⑥⑦謝駿義、張魯章:《甘肅慶陽地區(qū)的舊石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年第3期。
⑧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地區(qū)博物館:《甘肅鎮(zhèn)原黑土梁發(fā)現(xiàn)的晚期舊石器》,《考古》,1983年第2期,第100頁。
⑨李紅雄:《鎮(zhèn)原縣舊石器地點》,見中國考古學會主編《中國考古學年鑒》(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⑩謝駿義:《甘肅西部和中部舊石器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及其展望》,《人類學學報》,1991年第1期。
?謝駿義:《甘肅環(huán)縣劉家岔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
K878s[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5)06-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