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勇
要搞好“課改”,必須回歸教育本位,回歸生命本真,必須要去功利化,去形式化。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同時要內化到“學校的歸學校、教師的歸教師、學生的歸學生”,即分工又合作,才能共同發(fā)展。
課改誤區(qū)形式功利實效近年來,在教育界提得最響、頻率最高的詞匯要數(shù)“課改”一詞,“課改”的提出,一時間成了好多教育工作者時髦的口頭禪,有理無理“課改”掛前頭,卻缺乏對“課改”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國家在剛剛進行課改時,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但經過十來年的時間后,“課改”改的花樣百出,面目全非,特比是我們稍微邊遠的農村更為凸顯。筆者作為一線教師,感觸頗深,現(xiàn)就自身工作實際談點體會。
一、“課改”應走出“重形式,輕創(chuàng)新”的誤區(qū)
當下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對課改的認識,甚至歪曲理解,認為只學習“杜郎口”那樣砸講臺、砸黑板、封住老師的口”這種表象就是搞課改,而別人課改內涵的精髓卻一無所知。認為印出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就是“課改”了,認為把標語往墻壁上一貼、理論往嘴巴上一掛、發(fā)達地方成功的課改學校的資料復制后往資料柜一裝,就可美其名曰:我們學校在搞“新課改”了。匯報工作時總是說:洋思中學怎么怎么樣、杜郎口中學怎么怎么樣、我們怎么怎么樣,狗尾續(xù)貂后發(fā)現(xiàn)照搬照套的“課改”有形式卻沒有成效,也沒有創(chuàng)新。其實搞“課改”,必須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對象、不同時間、不同國度而運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農村孩子相對城市孩子來說身體素質較好,而文化素質較弱;動手能力較強,而探究能力較弱;農村孩子大部分有擔當、有責任感和有愛心,而城市孩子在這方面有所缺乏。所以復制來的課改可能會變成形式上的東西,失去起碼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課改”應打破束縛自身發(fā)展的瓶頸,開拓出與自身發(fā)展相適應的創(chuàng)新之路,做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教育。
二、“課改”應走出“重功利,輕實效”的誤區(qū)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敢說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還是期望搞教育的人不能利欲熏心、功利熏心。歪曲教育的本質、歪曲生命的本真。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改天換日的斗志,要有咬定青山的決心,要有擇善而從的睿智,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現(xiàn)在的”課改“工作中,時不時會出現(xiàn)功利迎合功利,膚淺標榜膚淺的現(xiàn)象。導致好多一線教師對“課改”失去信心,導致學生迷失方向。筆者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主要從以下方面體現(xiàn):
1.評價不夠精準導致上課作秀
部分教師由于功利驅使,在上公開課或者示范課時,會請“導演”參與,不斷打造,要學生怎樣怎樣回答,表情要怎樣怎樣,聲音要怎樣怎樣等進行訓練。更有甚者還會根據(jù)不同領導、專家的調研目的對學生做不同的訓練,這樣作秀后,專家和領導看到的是完美的假象,教師可能會得到表揚,但卻失去了職業(yè)生涯中最可貴的東西——孩子的信任。這樣下去,教師不相信領導,孩子不相信老師。請問,當孩子不信任你時,你還能教育孩子嗎,你做老師還會幸福嗎?不得不引起深思!這不過是功利迎合功利罷了。
2.教學秩序紊亂失信于學生
當下部分學校出現(xiàn)的又一怪象是教學秩序紊亂。比如,迎檢衛(wèi)生大突擊較為普遍,有的教育工作者因過于功利,當接到迎檢的通知后,便急忙召集師生停課抓衛(wèi)生,搞工作大突擊等。打破了常規(guī)的教學秩序,嚴重擾亂學生的學習思維,并給學校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學校領導不把專家領導的指示當作下步工作改進的任務,而把它看成是自己政績的丟失?,F(xiàn)在好多學校一接到相關檢查的通知后,領導就會對教師大吼大叫,再扣上年終考核、績效工資、職稱晉級三大頂帽子,不分抉擇的對錯、問題的實效與否,只想到自己的表面政績。領導成了農村酬客辦酒宴的“總管”,教師成了“跑堂弟兄”,完全沒有章法、沒有目的、沒有長遠規(guī)劃。我想,如果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想,會感到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不幸。如果孩子長時間在這種氛圍中成長,再健康的身心也會患上“恐官癥”,試問這樣的教育方式有意義嗎,有價值嗎。其實任何專家領導的調研考察,都希望看到真實的一面,專家領導的批評是社會責任的另一體現(xiàn),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財富,但卻被部分教育工作者歪曲理解。
3.為制造聲勢天天喊口號,發(fā)空嘆,“奴育”孩子,不求實效
好多學校天天喊口號,或者是面對國旗天天宣誓同樣的話,既滑稽又可笑,還有的學校領導站在旗臺上用“聲音的洪亮與否來評價班級”管理是否到位;有的還大言不慚地說:“同學們,今天某某領導要來學校,請大家要用最響亮的聲音喊出我們的口號,哪個班不響亮,明天的大課間留下來訓練。”有人說:謊言說了一千遍成了真理,可天天念同樣的一句真理可能會變白癡!筆者不是說喊口號,宣誓對學生沒好處,但當臺下兩千多學生都不張口的時候、當所有班主任都反感的時候,抉擇者是否應該反思自己所做的還是不是教育,如果強行下去將會走進“奴育”的誤區(qū)。其實,本真的教育不是學生跟著我們走,而是我們跟著學生走。
三、“課改”應走出“重理論,輕實際”的誤區(qū)
我們要充分認識實施課程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任何一種理論或者方法都只能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會發(fā)揮它的效應。當前有部分業(yè)界人士會提出新課改的課堂必須要分小組,要坐成馬蹄形,還提出了許多理論。又有業(yè)內人士提出分小組坐不可取,學生愛講和本課堂無關的話題。對此,我對小組交流學習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現(xiàn):小組交流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但在合作交流學習中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一成不變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是不可取的,必須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階段不同話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才會達到最佳效果。不是所有學科知識點都能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有些學科知識點還是需要老師單一的傳授才能見成效??偟膩碚f,不要相信一種理論或一種方法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如果真有這種方法的話,那發(fā)明的人一定是世界首富,因為他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
四、“課改”應走出“重媒介,輕優(yōu)勢”的誤區(qū)
每當我們翻看學校的各種方案、制度,看到的都是根據(jù)上級的文件、方針、政策制定的,都是從電視媒體復制而來的,很少看到有為幫助學生家長和學生實現(xiàn)理想、達成心愿而制定制度。好多名校非常注重自身文化優(yōu)勢,你一進去,就有一種想讀書的感覺,因為他們根據(jù)自己地方學情,地域優(yōu)勢,發(fā)揮自身特長,打造自身特色文化,走進去,一下子就被改變。這就是優(yōu)勢。這樣的學校就是辦學成功的學校。
總之,要搞好“課改”,必須回歸教育本位,回歸生命本真,必須要去功利化,去形式化,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同時要內化到“學校的歸學校、教師的歸教師、學生的歸學生”,即分工又合作,才能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