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春
摘 要:和諧的課堂就應該給學生說的機會,糾正錯誤的機會,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用自己的熱情和真誠去了解、感化學生,用自己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和接受學生的思想和感情,讓學生得到良好發(fā)展。
關鍵詞:和諧;課堂;學生發(fā)展
和諧的課堂是以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形成教學相長、民主和諧的良好學習氛圍為保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fā)展為追求的教學活動。
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得到發(fā)展,就應該給學生說的機會,改正錯誤、糾正錯誤的機會,教師要正確引導,才能實現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對此,筆者有如下幾點感悟:
一、給學生搭建說的平臺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賦,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睂W生放學回家,中國家長問“今天聽沒聽老師的話”?美國家長問“今天有沒有向老師提問題?有沒有把老師問倒?”這是兩個國度的家長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維方式,同時也反映出兩種不同的人才教育觀念。
二十多年前,我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幕至今還時常在我的腦海浮現:“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7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0千米,3小時后兩車相距40千米。求兩地的距離。”這是一道簡單的行程問題,學生很快得到:(70+60)×3+40=430千米。我問學生:“對不對?”學生異口同聲說:“對!”我對這些同學的解法給予了表揚。
突然一個同學說:“老師,我做的和他們不一樣。我是這樣做的:(70+60)×3-40=350千米?!蔽疫t疑了一下:我預設的沒有這種思路呀?可這位同學還要舉手說出自己的解法,我看你怎么說?!澳悄阏f說為什么?”“我是這樣想的,兩車行駛了3小時已經相遇而且又行駛了40千米?!蔽一腥淮笪?,隨即把鼓勵的掌聲送給了他。
這件事情告訴我,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只要是有價值的,就要讓他們說,讓他們問,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不是在壓抑沉悶的課堂中出現,而是在積極發(fā)言中,相互辯論中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有價值的靈感。
二、給學生提供改的機會
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錯,教師一要寬容,要善意地對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二要研究,要善于研究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中會有成功的啟示。
我在組織分數應用題復習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景:“小明一分鐘跳繩180個,小明一分鐘跳的比小紅多1/4,小紅一分鐘跳多少個?”學生還是有這樣的答案:180×(1+1/4)。學生的錯誤是沒有找準(1+1/4)是以誰為單位“1”,或者說沒有找準1/4是以誰為單位“1”。正所謂“正確的思路也許相似,錯誤的思路則各有各的不同”。在弄清錯誤產生原因的基礎上,耐心、細心地引導學生糾正錯誤。此時,出示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只列式不計算:(1)小明一分鐘跳繩180個,小明一分鐘跳的比小紅多1/4,小紅一分鐘跳多少個?(2)小明一分鐘跳繩180個,小紅一分鐘跳的比小明多1/4,小紅一分鐘跳多少個?
思考:這兩道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最關鍵的是哪句話,如果一樣,為什么?如果不一樣,不一樣在什么地方?這樣學生就能正確分辨出在各題中誰是單位“1”,進而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自然糾正了所犯的錯誤。
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在教學“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課堂上,我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張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紙,要求折出這張紙的1/2,并涂上顏色。我看見楊×同學折出了1/4,請他上臺展示,“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折的嗎?”“我把這張紙對折再對折,折了一個1/4,老師,我折錯了?!蔽颐念^,示意他回座位。
一個學生發(fā)言了:“老師,楊×知道自己折了個1/4,說明他學會了今天的知識?!蔽铱粗鴹睢镣瑢W,說:“我也是這樣想的?!边@時,楊×慢慢抬起了頭,眼睛里透出一絲光亮。我接著對他說:“你能在1/4的基礎上修改一下,得到2/4嗎?”他信心十足地拿著彩筆再涂了一份,得到了2/4。“對了,老師真為你高興?!?/p>
頓時,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楊×,教室里響起了齊刷刷的掌聲。楊×的臉上泛起了紅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聰明了許多,自信心油然而生。
事實上,學生的自信、聰明、頓悟、創(chuàng)新,都是在一次次熱切的期待中,關切的話語中,熱情的鼓勵中,溫馨的交流中誕生并成長的。作為教師,就要善于捕捉時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總之,教學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理性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更多的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我們應樹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材,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觀念,用自己的熱情和真誠去了解、容忍和接受學生的思想和感情,讓學生在老師這樣的胸懷與氣度環(huán)境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趙熹民.經典教學案例與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