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 陳 林
預設“追問”:教學設計的一個關注點
——以勾股定理(第1課時)教學設計為例
☉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陳林
我們常常感動于名師課堂上師生的深度對話,學生的精彩生成.殊不知,這些對話或學生的生成,常常都是執(zhí)教老師課前預設過的,只不過沒有體現(xiàn)在執(zhí)教老師下發(fā)的那張“教學簡案”上,所謂“教學預設”常常要大于“教學生成”也是這個道理.筆者最近有機會在一次教研活動中執(zhí)教勾股定理(第1課時),有同行課后評課時對筆者課堂上的追問頗為贊賞,其實,筆者在課堂上看似“即興追問”卻都是課前精心預設的結果.本文重點呈現(xiàn)該課的教學設計和追問環(huán)節(jié),并給出預設意圖,與同行研討交流.
活動一:引入新知.
師:前面我們已經(jīng)研究過了直角三角形的部分性質,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1)直角三角形的角與角有什么關系?
(2)直角三角形的邊與角有什么關系?
追問:直角三角形的邊和邊有什么關系?
預設意圖:通過提問復習舊知,交代背景,明確新知生長點,建構知識體系;通過追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動二:探究新知.
例1已知,圖1中網(wǎng)格的邊長為1,分別以圖中的直角三角形三邊為邊向外作正方形.
圖1
(1)分別求出個圖中每個正方形的面積.
(2)根據(jù)計算結果可以看出SA、SB和SC的數(shù)量關系是:________.
圖2
(3)結合圖2,猜想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________.
追問:同學們在求圖中正方形C的面積時用到了什么方法?
預設意圖:精心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歸納猜想.問題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追問,強調“割補法”在面積問題中的運用.
例2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準備好的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中間可以有空白).小組活動,成果展示.
圖3
圖4
追問:(1)你能用不同方法分別表示圖3、圖4中大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進一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a,b,c的關系嗎?
(3)在推導出a2+b2=c2的過程中,你運用了什么數(shù)學方法?
(4)你能根據(jù)剛才推導的結果,用文字語言描述出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嗎?
(5)你能把勾股定理翻譯成符號語言嗎?
預設意圖:通過小組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協(xié)作能力;通過追問可以讓學生回憶“面積法”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在推導公式中的運用;通過語言的轉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轉化能力.讓學生參與、了解定理生成的全過程,感知數(shù)學的魅力.
活動三:勾股定理文化介紹.
預設意圖: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探索欲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文化熏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修養(yǎng),提高審美情趣.
活動四:應用新知.
例3在Rt△ABC中,∠C=90°,∠A,∠B,∠C的對邊為a,b,c.
(1)已知a=6,b=8,求c.
(2)已知a=5,c=13,求b.
(3)已知c=5,b=3,求a.
變式追問:(1)在Rt△ABC中,∠B=90°,BC=3,AC=4,則AB=_________.
(2)在Rt△ABC中,a=3,b=4,則c=_________.
預設意圖:通過例3第(1)問的講解,強化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規(guī)范解題格式;通過第(2)和(3)問的練習,訓練公式的變形和方程思想的運用.變式(1)注重直角的變化和邊的表示方法;變式(2)不出現(xiàn)直角的條件,強化分類討論思想的運用.
活動五:課堂小結.
預設意圖:通過提問復習勾股定理的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復習本課涉及割補法、等積法、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及時解惑.最后可以請同學們課后思考勾股定理的逆命題是否成立,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
1.預設“追問”,需要理解教學內容
理解所教數(shù)學知識是備課時最為重要的原則,不僅要理解教材對這部分數(shù)學知識的側重點,還要思考教學內容在數(shù)學主線上的位置,比如,這部分內容來自何處?去向何方?多做這樣的思考,就可以構思應該在何處設計追問?如何追問?追問到什么程度?這也正是開課階段,我們在問了學生直角三角形角角關系、邊角關系之后,進一步追問“直角三角形邊與邊之間有沒有什么特殊的關系呢?”這既是服務于本課新知“勾股定理”的探究發(fā)現(xiàn),同時也是向學生傳遞自主研究幾何問題的“基本套路”(章建躍語).
2.預設“追問”,需要理解學生學情
我們所說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僅僅表現(xiàn)在外在形式上,比如,倡導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或者每個小組分發(fā)所謂的小白板進行小組研究展示等熱鬧的形式.而是要“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即通過預設高質量的“追問”,引發(fā)更多學生思維參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熟悉學情.在上面“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我們預設了“追問:同學們在求圖中正方形C的面積時用到了什么方法?”就是基于對學情的了解,因學生在小學階段就熟悉面積法,對面積的割補并不陌生,這里通過前面的幾個問題已喚起學生對面積法的感知,這里的追問就顯得自然而必要.
致謝:本文課例在試教、打磨、成文環(huán)節(jié)均得到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劉東升老師的指導,謹致謝意!
1.喬納森,等,主編.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日】佐滕學.21世紀學校改革的方向[J].人民教育,2014(1).
3.馬立平,著.小學數(shù)學的掌握和教學[M].李士锜,吳穎康,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鄭毓信.“開放的數(shù)學教學”新探[J].中學數(shù)學月刊,2007(7).
5.劉東升.對時育物,有效追問——淺論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追問藝術[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