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上海報道
2012“科學夏令營”漫游
本刊記者_張藝芳 上海報道
2013年8月,四川省什邡市,桂馨科學夏令營,黃國勝(右)跟孩子一起游戲
在小學科學教育界,有這樣一個說法,當路培琦、章鼎兒和李子平三位老師齊聚,那就是一次科學教育盛會。
半個世紀來,科學課教學法沿革,有一條極為清晰的脈絡。就是80年代美國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創(chuàng)設的“探究——研討”法進入中國,再經(jīng)當時的年輕教師路培琦、章鼎兒、李子平三位老師廣為實踐,流傳開來。
路培琦長居天津,章鼎兒在浙江杭州,李子平在上海。在小學科學教育界并稱為“三劍客”。退休十年余,三人依然奔波于國內(nèi)各處,傳播靈動的課堂種子。
他們一起出現(xiàn)在科學夏令營,夏令營就成了一次盛會。
在浙江瑞安師范學校讀書時,黃國勝每天在練聲中度過,雙手扣實,端在腹前,讓氣流在腹腔中打轉(zhuǎn),“咪!咪!咪~嗎!嗎!嗎~”。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科學教師,更沒想到自己會與小學科學教育界的路培琦、章鼎兒等幾位泰斗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夏令營。
1997年秋,黃國勝初到瑞安市閣巷鎮(zhèn)小學。本是應聘音樂教師,試講前半段兒還算順利,先帶孩子練聲,然后他起調(diào),孩子一起唱首歌結(jié)束。結(jié)果一高興,忘了兒童的嗓音應該高一個八度,等孩子們用低音唱完,他做音樂老師也沒戲了。
2009年,黃國勝教科學課已有12年,因為近水樓臺,常去杭州向章鼎兒老師請教教法,漸漸得章鼎兒賞識。一次,到省里參加教研會,章鼎兒問,“你愿不愿意去四川參加科學課項目培訓?”黃國勝好奇,“我去可以做些什么?”章鼎兒說,“你可以去上節(jié)課,把一些先進的理念帶過去?!?/p>
2009年夏天,汶川震后一年,城市還在慢慢復蘇。科學課教師培訓項目在桂馨基金會的籌劃下,來到第一站:什邡。2012年,黃國勝向基金會提議舉辦面向?qū)W生的科學夏令營,這個建議得到桂馨基金會的重視。2013年,他作為夏令營探究活動環(huán)節(jié)的主要設計者,來到什邡,和當?shù)毓歉山處熂叭珖鞯氐闹驹刚咭黄痖_啟了首屆桂馨科學夏令營之旅。路培琦、章鼎兒、盧新祁、彭蜀晉四位老師都來做顧問。
2011年10月,浙江省杭州科學課教師培訓項目專家章鼎兒(右)、路培琦(中)和李子平(左)
2010年5月,四川省什邡市北京小學的孩子在上科學課
第一天是開幕式,開幕之后,是六天的探究活動。制作水火箭、紙飛機定點投擲大賽、制作雞蛋保護器、搭廊橋……為期一周的夏令營安排得滿滿當當。探究活動的設計都秉持一個原則——科學從身邊來。因此,活動極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章鼎兒、路培琦等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也一起參加各種活動。
路培琦老師參加紙飛機比賽時,笑稱自己是12歲(60歲一甲子,再從1歲重計年齡)的“老朋友”,跟孩子一起一次一次投擲,向更遠的距離沖擊,儼然一個老頑童。孩子們想到跟幾位科學家一起比賽,都極為興奮。夏令營結(jié)束,有孩子問,“下次你們什么時候來?”
一開始,家長和孩子并不認可科學夏令營,孩子覺得,“不就跟暑假補習班一樣嘛!”家長甚至不知這是什么。盡管如此,首屆夏令營還是有99個孩子參與(實際報名101人)。
每年活動都會吸引幾位小學科學教育的老前輩來坐鎮(zhèn),具體內(nèi)容則由4~5位像黃國勝這樣的中生代東部教師和幾位本地的教師志愿者合作完成。在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黃國勝和其他東部教師也開始嘗試把辦營的主動權(quán)放到本地教師手里,帶動辦營地教師的積極性。
而后,科學夏令營在四川落地生根,一年一次,陸續(xù)流動到北川、汶川辦營。每期都保持與第一期差不多的參營學生數(shù)。首屆夏令營時,當?shù)亟處煵⒉粯芬庹加檬罴俚男菹r間來參加活動,事實證明,參加者都成了幸運兒。
2015年9月11日,四川綿竹的科學教師殷坤躍出現(xiàn)在第二屆“桂馨·南懷瑾鄉(xiāng)村教師獎”的頒獎典禮上,記者見到他。殷坤躍已在綿竹齊福小學教了35年科學課,遇見夏令營后,短短幾年進步迅速。他冷靜中帶著欣喜,“我的名字叫殷坤躍,我跟隨桂馨科學夏令營有了兩次飛躍。當時,章鼎兒和路培琦老師來,我一下子覺得有前途了。”
2011年,科學課培訓項目來到四川綿竹,以一節(jié)課的形式,殷坤躍初識“探究——研討”這種教學法,也見識到章鼎兒和路培琦的過人之處,“之前我教科學知識多,看到這種讓學生自主觀察、探究和討論的課堂十分驚喜,就想學過來?!?/p>
2012年,東部和西部的科學教師交流,殷坤躍在杭州住了兩個月。每天跟著當?shù)乩蠋熞黄鹕险n,感受頗多?;氐綄W校后,就與附近學校幾位小學科學教師一起成立了研究小組。一開始只有幾位老師,后來發(fā)展到十幾個。
“德陽市教科所看到,覺得很好,就在我們學校開了一次現(xiàn)場會。一下子,我在德陽六個縣市有名了。這算是第一次跳躍。”
之后,得到校長支持,殷坤躍又著手把學生的科技活動辦起來,是第二次飛躍。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助學、捐資、捐物的浪潮中,面向教師的科學課教師培訓和面向?qū)W生的科學夏令營可謂一股清風。
目前,“三劍客”坐鎮(zhèn)指導的科學課已漂流到四川、湖北、青海三省的23個縣。
2009年之后,桂馨基金會都對參加上一期夏令營的學校進行回訪。黃國勝再次見到什邡市洛水慈濟小學的學生蘭天宇,他已經(jīng)有了小大人模樣:言行舉止大方得體。在首屆夏令營時,蘭天宇十二歲,正是叛逆初期,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有些小脾氣。蘭天宇的成長讓黃國勝驚訝!
蘭本達認為:重復成人的語言不能產(chǎn)生思維,只能是記憶。要讓兒童把感覺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是要掙扎的,要通過大腦和雙手參與的。
后來想想,參加夏令營時,每次活動,都要分小組,蘭天宇算是孩子里最大的,要照顧小一點兒的孩子,他有了責任感。
每個孩子都個性不同,黃國勝也有自己的殺手锏,“現(xiàn)在不想做,你們可以不做,想做了就給我使個眼神?!边@話,對于一向被要求聽話的孩子很受用。小組里每個人都要完成探究活動任務。做紙飛機時,蘭天宇的紙飛機拿了定點投擲大賽的第二名。
路培琦老師極其注重在科學課和科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信心。那時,科學課還叫自然課。
講《愉快的自然課》緒論,路培琦用了“櫥窗教學法”,在教室里開了一個小型展覽會,把自己飼養(yǎng)的小兔、豚鼠和一些自然教具、掛圖、模型、科技作品都展示出來,使學生對大自然有感性印象。上課時,學生可自由參觀,隨便議論。路培琦還演示了三球儀,開動了導彈護衛(wèi)艦模型,螺旋槳轉(zhuǎn)動了,孩子們都歡呼起來。后半節(jié)課,師生談論,學生談看到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想研究什么。作業(yè),是寫一篇小科學家日記。
1981年,路培琦的教學生涯發(fā)生轉(zhuǎn)折:從1960年開始教書,他已有21年教學經(jīng)驗,在市區(qū)做過觀摩課,已是天津市教研員。正值人教版教材編寫,負責編輯的劉默耕老師選擇天津為試點,路培琦參加了新教材試教工作。
第二年,蘭本達教授來華,聽完報告后,路培琦受到啟發(fā)講了《魚、鱉和蛇》一課,并把課堂實錄寄給蘭本達教授。
1984年,蘭本達再次來華,路培琦參加了為期28天的專業(yè)培訓。上《植物的果實》一課時,怕駕馭不了學生的討論,壓住了學生對“胡蘿卜是不是植物果實”的討論。后來是李子平老師的一節(jié)課《形狀與承受力》給了他啟發(fā)。
路培琦試著放開討論,這使得他對“探究——研討”教學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你看見他們眼睛發(fā)光,在其他孩子的啟發(fā)下,很可能產(chǎn)生一個新穎的觀點。這時,你要鼓勵他把觀點講出來,會帶動整個群體往前走?!碧m本達認為:重復成人的語言不能產(chǎn)生思維,只能是記憶。要讓兒童把感覺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是要掙扎的,要通過大腦和雙手參與的。
當時,章鼎兒也是這種教學法的實踐者,在給《小學自然教學》編輯部主任姜允珍的信中,蘭本達提到:章鼎兒的《晝夜》一課,在沒有任何教具的情況下把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起來,全班的孩子是否事先觀察過太陽系的模式,這是一個從兩個不同參照形式中發(fā)展相對運動概念的超常例子,孩子們回答老師的問題,比孩子們相互之間的交流反應得更多一些。
“探究——研討”法中,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之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矛盾處或者對專注思考的孩子提問。如今,大量的科學課堂沿襲了這種課堂設計。
蘭本達教授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傳入中國,1982年開始執(zhí)教的科學課教師劉晉斌記得它給一線教師的沖擊,“課堂變得靈動起來,有生命了?!庇浾咴诘诙谩肮疖啊つ蠎谚l(xiāng)村教師獎”的頒獎典禮上見到他時,他從杭州趕來上海,頭發(fā)白了一些,眼睛里卻依然透著年輕人的神采。
1986年。蘭本達教授來中國探望病重的劉默耕
劉晉斌先生也是桂馨科學課教師培訓的老師之一。圖為他執(zhí)教《月相變化》課
多數(shù)的流星觀測,都在下半夜,冬天起床最難。他們會找預報流星量比較大的時間觀測。那時,劉晉斌會提前把愿意觀測的孩子叫到家里。大孩子、小孩子各睡一張床,定上鬧鐘,到12點半或者一兩點鬧起來。
他回想著執(zhí)教之初的情景,“這個變革,對科學課教師,甚至對整個教育的沖擊都很大?!?0年代末期,有一個潮流——向自然學習?!按蠹叶颊也坏匠雎窌r,就去聽我們的自然課,試圖從這個中間吸取營養(yǎng)?!?/p>
“教學之初,我什么都不懂,但在學生眼里,天真期望自然課老師又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人。我就拼命學?!笨磿?,課上到哪兒,就學到哪兒。其次就是自己動手。
1984到1986年,劉晉斌與班里的氣象小組做了長達3年的氣象觀測。每天觀測四次,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晚上10點,記下風力、風向、最低溫度、最高溫度以及濕度。當時還沒有氣壓表。三年后,劉晉斌已對氣象數(shù)據(jù)極為敏感,“第二天什么天氣,我基本都能直覺判斷了?!?/p>
之后,是長達10年的天文觀測。校長也很支持他,專門建了紅領巾天文臺,有了天文望遠鏡?!皳?jù)說,我們是第一所建立天文臺的小學。”
天文臺剛建好,就趕上1987年哈雷彗星回歸。很多老師陸續(xù)加入到天文觀測的隊伍,做起彗星觀測、太陽黑子的觀測、月相觀測、流星觀測、星云星團的觀測……一開始是老師,后來帶著學生一起觀測。
最難的是流星觀測,常在不定的時候出現(xiàn)。“幾乎每天都有流星。彗星像是個臟雪球,在運行過程中,細小的物質(zhì)被吸到它上面。離太陽越近,受熱越多,就開始融化,就會在軌道上拋散一些物質(zhì)。這些就是最常見的流星。通過觀測流星的多少,流星的位置,我們就能判斷出彗星的軌道?!?/p>
多數(shù)的流星觀測,都在下半夜,冬天起床最難。他們會找預報流星量比較大的時間觀測。那時,劉晉斌會提前把愿意觀測的孩子叫到家里。大孩子、小孩子各睡一張床,定上鬧鐘,到12點半或者一兩點鬧起來。
“我先叫小的,再叫大的。經(jīng)常一轉(zhuǎn)身,小的就又睡著了?!眲x斌笑著道。
“我的科學背景,就是通過這樣一些活動慢慢提高,后來天文成為我的特長。別人堅持不下去的事情,我堅持下去了。”
十幾年前,杭州就建立了科學教育論壇,依托網(wǎng)站,很多科學課老師享受到豐富的教學資源,也成了他們討論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 有了經(jīng)驗和資源,課堂教學開始有很多創(chuàng)新點。
劉晉斌舉例:有老師把平板電腦用在課堂上,學生做觀察實驗時,電腦就把學生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jié)果錄下來,形成一個即時交流和分享的課堂。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國勝老師在參與了3年科學夏令營、6年科學課培訓項目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