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青+劉仁增
【編者按】所謂“實用文”,是相對于文學文體而言,包含所有的應用文和雖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卻明確指向生活應用的文章,如議論文、科普小品文、回憶錄、調查報告、人物傳記等。此類課文如何加強語言實踐與運用,值得研究。本專輯刊出的幾篇文章將有助于讀者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文學類課文教學,輕實用文教學的弊端,這與現(xiàn)代社會注重人際交往的現(xiàn)實需要,與現(xiàn)代語文的實用有效之核心功能,與一個合格讀者必須兼?zhèn)鋵嵱梦拈喿x和文學閱讀兩種閱讀能力的要求,相距甚遠。強化實用文教學,刻不容緩,而強化的關鍵是要在“實用”上下功夫。
一、明晰實用文教學的價值取向
將現(xiàn)代文分為文學閱讀和實用文閱讀,不是我國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行這樣的分類。如此劃分,顯然是以文章的實用或超實用的性質和功能作為依據(jù),這也充分說明了實用文的最大價值就是它的實用性,由此,“實用”理所當然成為實用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讀”的能力。與文學閱讀重在欣賞作品的藝術美所不同的是,實用文閱讀重在信息的獲取和知識的掌握。實用文“讀”的能力,既指從材料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又含有如何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為,要想獲取課文是如何傳遞信息,不具備一定的閱讀策略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的目標要求。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是信息獲取與方法指導兩者糅雜,相互促進。
二是“做”的能力。實用文閱讀僅獲取信息、掌握方法是不夠的,還得把獲取的信息或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于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皣H閱讀能力發(fā)展研究”(簡稱PIRLS)就將“獲取信息”與“直接推斷”“綜合并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和表達方式”,共同作為測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項目。這就需要學生跳出課本,走向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豐富知識,提升能力。
三是“寫”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練寫常用的實用文,也是實用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發(fā)揮應用文“寫”的樣本作用,不可忽視。在這方面,臺灣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一年級就要求“能配合日常生活,練習寫簡單的應用文(如賀卡、便條、書信及日記等)”;二年級在此基礎上還要求“能寫作慰問書信、簡單的道歉啟事,表達對他人的關懷和誠意”“能配合閱讀教學,練習撰寫心得、摘要等”;三年級“能配合學?;顒?,練習寫作應用文(如通知、公告、讀書心得、參觀報告、會議記錄、生活公約、短篇演講稿等)”“能配合閱讀教學,練習撰寫心得、摘要等”。在這方面,我們的差距比較大。就目前情況而言,諸如游記、演講稿、采訪錄、簡單的新聞稿、賀卡、活動海報、競選文稿等與學生學習、生活最為緊密的寫作訓練,必須先提上議事日程。
二、把握實用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籠統(tǒng)地說,實用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不外有二:一為課文所要傳遞的知識信息,二是這些知識信息所承載的意義功能。但是,由于實用文種類廣泛,在文體特征、寫作特點、表現(xiàn)手法、使用價值等諸多方面都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因而,不同的文章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核心內容。只有因文而異、因類制宜,才能做到目標準確,有的放矢,省時高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實用”的功能和價值。限于篇幅,下面僅以小學生極為需要而又長期被忽略的游記、訪談錄、演講稿為例來談。
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游記有不少,盡管各有特點,但“移步換景”“有序觀察”“寫出特色”是其共性寫法。如《頤和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2~4自然段的第一句話都清楚交代了游覽地點的變化,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又點明了游覽點的變化,運用的就是移步換景法。這是其一。其二,根據(jù)景點的不同,運用了豐富多樣的觀察順序:寫長廊,先整體后局部;寫看萬壽山上,從上到下;站在萬壽山上往下看,由近及遠;寫昆明湖,先四周再中心。其三,各個地方景物的不同,作者的描寫方法也不一樣。運用數(shù)字,為的是凸顯長廊的長和美;運用表示顏色的修辭詞,意在描繪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美輪美奐;連用兩個比喻,把昆明湖的靜與綠寫得栩栩如生、如詩如畫。所以,學習并嘗試運用“移步換景”“有序觀察”“寫出特色”的寫法,是游記類文章的核心教學內容。
訪談錄從行文結構上看,通常由介紹訪談背景(時間、地點、對象等)和訪談內容兩部分組成。《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文開頭交代了訪談的時間、人物和地點;正文采用苗苗與季羨林先生的對話形式,構成文章的主體。從寫作方法上看,訪談一般要圍繞著一兩個中心話題展開,提出的問題不僅要有序進行,而且問題和問題之間過渡要自然,前后連貫,顯得話題集中,重點突出,脈絡清晰,條理分明,如此記錄成文自然就不枝不蔓,緊湊嚴整?!缎∶缗c大樹的對話》就是圍繞“要讀閑書”“不能偏科”“讀古詩文”等問題逐一展開交流,毫無凌亂混雜之感。從語言表達上說,由于是面對面談話,就顯得自然、輕松,沒有復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文學色彩的語言相對較少,基本上口語化,甚至還會有幽默風趣的語言。所以,此類文章的教學重點應該是:發(fā)現(xiàn)訪談錄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并在嘗試訪談的基礎上,寫一篇簡短的訪談錄。
演講稿是在重要場合或群眾集會上發(fā)表講話的文稿,旨在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號召倡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為人民服務》和《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是文質兼美的演講稿。比較這兩篇課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演講稿的一些基本特點:第一,觀點鮮明。演講稿的題目通常就是文章的核心觀點和主張。第二,邏輯嚴密。全文圍繞中心論題,先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再全面展開論述,把所要表達的內容逐層交代清楚,最后強調總結,表現(xiàn)出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展開的邏輯結構。第三,情智交融。語言質樸生動,多用口語和短句,敘述、議論、說理、抒情有機結合,祈使、排比、反問、感嘆相互融合,富有感情色彩,流暢而有節(jié)奏,賦予演講稿以極強的鼓動性、感染力。教學這類文章,要把“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的”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endprint
三、建構實用文教學的課堂形態(tài)
教學實用文時,必須根據(jù)不同類別的實用文的特點和閱讀目的,建構起與之相適應的課堂形態(tài)。
(一)訊息類文本與理解性閱讀
所謂的“訊息類文本”,泛指具有搜集、傳播、交流、歸納、擴大信息功能的文本,如新聞報道、通訊、人物傳記、文章概述、歷史事件等,它往往告訴讀者“這是什么”,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和鮮明的觀點。閱讀這類文本,重在“知”字,不僅獲取文字表面信息,更要關注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有關作者情感、立場、觀點的信息。比如《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是一篇通訊稿,教學時,可設計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理解性閱讀。一是領略一段景。文章開篇就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醉的青山綠林之美景,接著筆鋒一轉,點明這是個大風肆虐、怪物盤踞的險惡之地,鮮明的對比為教學提供了廣闊空間??勺寣W生閱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分別抓住關鍵詞語和引用的縣志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并在相互對比映襯中,感受這里前后的巨大反差,從而對改變面貌做出貢獻的老人有個初步的印象。二是了解一個人。課文第三到六自然段具體介紹了老人的生活、護林等情況,其間隱含著關于老人豐富的個人信息,是培養(yǎng)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可貴資源。可引導學生閱讀后,為老人制作一張個人檔案或個人名片,內容包含外貌特征、生活經歷、居住條件、所付代價、獲得成績、他人評價等,在重點信息的搜集與整理的過程中,豐富人物形象,深化思想認識。三是描畫一張像。如果說,之前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還限定于局部內容的閱讀,為老人描畫一張像,則是著眼于全篇內容。這樣,學生就要依據(jù)課文全文,展開豐富想象,考慮選擇什么樣的背景,選取什么樣的動作、神態(tài)和姿勢,才能生動、逼真地反映老人“青山不老”的形象與品格,表現(xiàn)出自己對老人的敬佩、贊美之情。將這些思考用上自己的語言,并選用課文中的語言,寫成一段話,不僅是一個深化閱讀理解的過程,也是語言表達的過程。
(二)科技類文本與探究性閱讀
科技類文本,顧名思義就是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文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數(shù)量眾多的科學小品文、說明文就屬于科技類文本。其學習重點在于,體會關鍵概念,體悟說明方法,體驗科學精神。比如《飛向地球的恐龍》(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一文用上了比較多的數(shù)字,如果僅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學生獲得的只是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根本無法明白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一說明方法,這樣的教學是“半截子”的??稍O計層層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顒右唬骸袄蠋熥x這篇文章的時候,感到很疑惑??铸埫髅鞫硷w向天空了,可文中插圖上的恐龍卻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停在枝頭,是不是畫錯了呢?”這個問題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一下子激起探究的欲望,他們帶著或贊成或疑惑或否定的心態(tài),去文中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很快,“一支”“一些”“一種”等數(shù)量詞引起他們的注意,并展開交流討論。在充滿游戲、富有挑戰(zhàn)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明白了,課文的插圖沒有錯,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飛向藍天了,從中體會到“一支”“一些”“一種”這些數(shù)字的運用實在是太重要了。活動二:準備三幅圖,分別畫的是一只瘦小的恐龍、長有羽毛的恐龍和一個龐大的恐龍家族,并用投影展示出來,讓學生根據(jù)第四自然段的內容,給它們排排序,并說明這樣排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看著圖說說恐龍的演化過程,學生說的時候往往會遺漏“兩億三千萬年”“數(shù)千萬年后”“億萬年前”等相關數(shù)字,給人的感覺是恐龍的巨大變化似乎發(fā)生在一瞬間。學生意識到錯誤后,也就進一步體會到這些數(shù)量詞的重要作用。如此教學,學生不僅真切感受到第四自然段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表達特點,而且體會到這些數(shù)字看似無關緊要,卻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兒的時間之久遠、之漫長,其作用不可小覷。
(三)生活類文本與操作性閱讀
生活類文本是指與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文本,包括所有的應用文,以及像演講稿、參觀游記之類的文章。這類文本主要告訴讀者如何做,閱讀目的當然不可止步于“知”,而必須展開功能性閱讀,根據(jù)獲得的信息進行相應的操作,著重于動作技能和生活能力的學習和訓練,并通過“行”來改善學生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教學《頤和園》,分四步從“寫”和“說”兩個層面體現(xiàn)操作性閱讀。第一步:范例引路,學習寫法。先以“長廊”為范例,在充分對話文本,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討論這段話是怎么介紹長廊的長和美的特點的。這樣,學生對游記的“移步換景”“有序表達”和“突出特點”的寫法有個初步的認識。第二步:扶放結合,鞏固寫法。學生在教師幫助下,自主閱讀“萬壽山腳下”“萬壽山上”“昆明湖”,運用“長廊”一段的學習方法,并借助段落比較,發(fā)現(xiàn)這三個段落與長廊一段在寫法上的異同點。第三步:提供素材,遷移寫法。教師提供仿寫圖片、文字,創(chuàng)設練寫情境,讓學生運用游記的寫作方法,寫一段話。要求做到兩點:要有一定的順序;根據(jù)需要運用或形容,或比喻,或用數(shù)字,或學過的其他描寫方法,把圖片上的景物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第四步:創(chuàng)設情境,學做導游。學生自由選取課文中或自己寫的內容,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一處景點,重點說清楚所介紹的景點的特點。如此變“寫”為“說”,促進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苔中心小學 福建省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注:此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以語用為核心的小學閱讀教學范式建構”(編號FJJK15-29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