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軍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 丹陽 212300)
75例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征分析
孫龍軍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 丹陽 212300)
目的 探討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和實驗室檢查。方法 本次選取75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依據年齡劃分:10例為<1歲組;15例為1~3歲組;30例為3~5歲組;20例>5歲組。依據病情劃分:大葉性肺炎35例,支氣管肺炎40例,行血清學檢查,對比臨床資料。結果 發(fā)病高峰為3~5歲,胸腔積液和大葉性肺炎更易發(fā)生的為≥5歲組,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小板計數(shù)≤1歲患兒呈增高表現(xiàn),相較其他年齡組,≥5歲患兒中性粒細胞比較居較高水平,各年齡組血沉(ESR)和發(fā)熱持續(xù)時間無差異(P>0.05)。35例大葉性肺炎,合并胸腔積液7例,且伴C反應蛋白(CRP)和ESP升高,淋巴細胞和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結論 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年齡與臨床特征密切相關,血清學假陽性存在,陽轉率較高,確診中雙份血清學檢查意義重大。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查;特征分析
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常見類型中,肺炎支原體比率較高,它是介于細菌和病毒間的一種致病微生物。肺炎支原體肺炎(MP)病發(fā)率近年顯著增加,因兒童、特別是嬰幼兒肺和支氣管生長發(fā)育薄弱,治療較為棘手,對兒童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1]。對臨床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是明確診斷,制定有效方案治療的依據。本次選取相關病例,依據不同年齡、不同病情行實驗室檢查,現(xiàn)將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共選取75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男35例,女40例,年齡3個月~14歲,平均(4.2±3.1)歲,均與《兒科學》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有肺部啰音、發(fā)熱、呼吸困難、咳嗽等征象,采用血清學檢查,結果為陽性,胸X線片檢查,顯示片狀陰影。依據年齡劃分:10例為<1歲組;15例為1~3歲組;30例為3~5歲組;20例>5歲組。依據病情劃分:大葉性肺炎35例,支氣管肺炎40例?;純杭覍賹Ρ敬螌嶒灳橥狻?/p>
1.2方法:血清特異性抗體(MP-IgM)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陽性為抗體滴度≥1∶40。依據感染MP后的抗體滴度,按下列情況劃分:①隱性感染:患兒無臨床癥狀,MP-IgM滴度>1∶40,多在于兒童體檢或有其他疾病病發(fā)時。②近期感染或初次感染:有呼吸道、發(fā)熱癥狀,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MP-IgM以前未查者,滴度在發(fā)病時達1∶40以上。③即往感染:2~3個月前有MP感染發(fā)生,相較以前檢測結果,本組MP-IgM滴度居較低水平,臨床癥狀不明顯。④再感染:近期2~3個月或以前,有MP感染史,相較首次檢測結果,此次檢測滴度居較高水平,臨床有癥狀再次出現(xiàn)。所有病例在入院、出院時,需完善抗體滴度檢測,平均間隔滴度檢測間隔時間為11.4 d,均呈陽性,或抗體濃度升高>4倍,可按肺炎支體原感染診斷,包括再感染和初次感染患兒,即往感染和穩(wěn)性感染不屬本次研究范疇,對比各年齡組患兒臨床癥狀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
1.3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shù)據采用()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P75例,入院時MP-IgM陽性35例,出院時陽性;血清學檢查陽性MP-IgM滴度升高>4倍40例。50例行病毒學檢查,合并腺病毒感染1例,合并衣原體感染2例,合并副流感病毒感染1例,合并腺病毒感染1例。肺外表現(xiàn),有腦炎1例,轉氨酶升高1例,心肌損害11例。發(fā)病高峰為3~5歲,胸腔積液和大葉性肺炎更易發(fā)生的為≥5歲組,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小板計數(shù)≤1歲患兒呈增高表現(xiàn),相較其他年齡組,≥5歲患兒中性粒細胞比較居較高水平,各年齡組血沉(ESR)和發(fā)熱持續(xù)時間無差異(P>0.05)。35例大葉性肺炎,合并胸腔積液7例,且伴C反應蛋白(CRP)和ESP升高,淋巴細胞和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見表1、2。
表1 不同年齡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點()
表1 不同年齡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點()
項目 ≤1歲 1~3歲 3~5歲 ≥5歲發(fā)熱時間(d) 4.2±3.2 4.7±2.3 5.1±2.8 6.0±3.4白細胞計數(shù)(×109/L) 12.4±7.6 8.3±4.9 7.8±3.6 9.2±3.7中性粒細胞(%) 49±21 58±16 62±13 72±25淋巴細胞(%) 45±14 33±20 31±11 25±10血小板計數(shù)(×109/L) 345±99 286±124 258±88 232±79 CRP(mg/dL) 2.4±2.7 3.5±4.8 3.8±3.6 8.6±7.4 ESR(mm/h) 39±21 40±18 44±22 48±23
表2 不同類型肺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
表2 不同類型肺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
項目 支氣管肺炎 大葉性肺炎發(fā)熱時間(d) 4.8±3.1 6.4±2.5白細胞計數(shù)(×109/L) 9.5±2.8 8.9±4.4中性粒細胞(%) 46±21 61±15淋巴細胞(%) 34±15 28±14血小板計數(shù)(×109/L) 292±67 254±82 CRP(mg/dL) 3.8±2.4 6.9±7.2 ESR(mm/h) 41±13 57±31
MR感染的診斷,臨床目前有一定難度,缺乏特異度、敏感度、標準化均較高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以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最為常用,包括間接血凝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等。另外,可用酶聯(lián)吸附試驗對抗原檢測,僅做MP定性試驗,不行滴度檢測是錯誤的,因無法對即片MP感染或急性感染區(qū)分,無法對患者和帶菌狀態(tài)者區(qū)分,易過度治療。同時,滴度檢測即使實施,尚無統(tǒng)一陽性評定標準,會對MP流行病學評估產生影響。但抗體滴度在急性和恢復期有>4倍升高,即為對MP感染診斷的金標準[2]。
隨年齡變化,MP流行病學特點也有改變,本組患兒發(fā)病高峰為3~5歲。有研究示,年齡不同,MP感染表現(xiàn)不同,可能與機體免疫系統(tǒng)是否成熟發(fā)育與病原體存在關聯(lián)相關,各年齡組發(fā)熱持續(xù)時間無差異,<1歲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5歲中性粒細胞比較高于其他年齡組,血小板計數(shù)<1歲組高于其他年齡組。
采用X線對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檢查,呈多樣化改變,以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改變?yōu)橹?,部分患兒可有大葉性肺炎或(和)節(jié)段性肺炎,并有胸腔積液伴發(fā)。有報道示隨年齡增長,肺炎支原體肺炎病發(fā)率上升,年長兒重癥肺炎比率更高[3-4]。本次研究中,胸腔積液和大葉性肺炎年長兒更易病發(fā),有較長發(fā)熱時間,ESR、CRP升高,淋巴細胞和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尚不清楚年長兒易患重癥因素,治療上,除抗感染外,還需取免疫調節(jié)劑應用,急性呼吸衰竭患兒,需取激素和抗感染治療,改善預后。MP同時有其他感染合并,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或重癥感染患兒治療不佳者,需考慮混合感染,需制定有效方案綜合治療。以改善預后。本次研究結果與上述一致。
綜上所述,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年齡與臨床特征密切相關,血清學假陽性存在,陽轉率較高,確診中雙份血清學檢查意義重大。
[1] 劉艷輝.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山西醫(yī)學雜志,2010,39(8):732-733.
[2] 趙少琴.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56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7):995-996.
[3] 張清友,王秀麗,杜軍保,等.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征及激素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3):224.
[4] 孫慧明,季偉,蔡利紅,等.不同年齡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胸片與實驗室檢查特點比較[J].臨床兒科,2012,30(4):342-346.
R725.6
B
1671-8194(2015)35-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