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倩蕓
(1.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沈陽110866;2.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黑龍江省密山市塔頭水庫位于密山市黑臺鎮(zhèn)塔頭村,穆棱河流域塔頭湖河上,水庫是以灌溉為主,兼防洪、養(yǎng)魚等綜合利用的小(1)型水庫。水庫工程由土壩、非常溢洪道、輸水洞組成,無正常溢洪道,水工建筑物級別為Ⅳ級,原設計為20 a一遇洪水設計,200 a一遇洪水校核。
經(jīng)現(xiàn)場勘查,發(fā)現(xiàn)塔頭水庫大壩壩體浸潤線高,壩頂出現(xiàn)多處裂縫,壩后無排水設施,壩后出逸點較高,出逸比降大,經(jīng)常發(fā)生滲漏破壞,威脅水庫安全。溢洪道為漿砌石結構開敞式實用堰,進口翼墻現(xiàn)已傾斜,泄槽及消力池底板漿砌石抹面及嵌縫中的水泥砂漿大部分脫落,塊石僅靠重力堆放在池底,二級消力坎中部已經(jīng)坍塌,不能發(fā)揮消能作用。為此,需對水庫進行風險分析[1]。
根據(jù)現(xiàn)場勘測和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擬定塔頭水庫安全運行風險因子,按隸屬關系層次結構模型見圖1,模型分為目標層A、準則層B 和指標層C[2]。
圖1 塔頭水庫安全風險分析模型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后,根據(jù)下層指標對上層指標隸屬關系,構建判斷矩陣。本文采用1 ~9 標度法,通過對因素間進行兩兩對比重要性的方法對每個風險因子進行度量,其含義為數(shù)值從1 ~9 表示兩指標相比較,其重要程度從同等重要到極端重要,從1 的倒數(shù)到9 的倒數(shù)則含義正相反,即aji=1/aij。
判斷矩陣如下:
用matlab 軟件對判斷矩陣求解權重向量,計算結果如下:
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是為了檢驗風險指標設置的是否合理,若滿足一致性條件,則說明風險指標的選定較為合理,反之則需重新篩選風險指標。通常用最大特征值λmax是來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3],經(jīng)計算,本文構建的判斷矩陣均滿足一致性條件。
層次總排序是對各層指標的權重進行組合計算,逐層向下,計算每層元素對于最高層次即目標層的權重值。層次總排序見表1。
表1 層次總排序
由表1 可以看出,對塔頭水庫安全運行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是壩高不足,其次為壩基壩體滲漏、溢洪道滲流、泄洪能力不足、壩體結構安全等,可按權重值大小順序優(yōu)先對風險高的部位進行除險加固。
1)建立因素集,設U = {u1,u2,…,un},按風險因子從屬關系建立3個等級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
2)建立評語集,本文將模型中的各指標評語劃分為5個級別。設評語集:V = {v1,v2,v3,v4,v5}={低風險,正常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
本文采用專家打分法來確定各風險因素的隸屬度,邀請10 位專家組成評價組對每個影響因素進行評價。若對某個影響因素ui有k 人評為pj級,則該指標被評為pj級的可能性為:
式中:vij為第i個因素被評為pj級的可能性;k 為10人中將第i個因素被評為pj級的人數(shù)。
專家通過查閱塔頭水庫運行相關資料等,結合資料統(tǒng)計和理論計算,對各影響因素做出評價,得到關于某一影響因素的判斷矩陣R。
根據(jù)模糊理論,采用模糊運算法則,從而得到模糊綜合評價:
式中:W 為指標向量;R 為判斷矩陣。
根據(jù)公式(1)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根據(jù)公式(2)進行模糊運算,可得各風險指標的評價向量:
由上述結果構造模糊判斷矩陣R,由公式(2)計算,得塔頭水庫安全風險綜合評價向量:
評語集進行量化:
式中:1、2、3、4、5 分別代表水庫處于低風險、正常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狀態(tài)。
對塔頭水庫的安全風險分析結果為:
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塔頭水庫安全運行風險等級為3 級,處于較高風險狀態(tài),必須采取必要的除險措施。
通過對影響水庫安全運行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構建風險分析結構模型。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風險因素的權重值,可以對風險進行排序,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綜合風險值。經(jīng)塔頭水庫工程實例驗證,模糊層次分析法能較好的反映水庫安全運行的風險性,這一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得出較為準確的風險等級,還能為水庫群的風險程度進行排序,在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科學地優(yōu)先對風險高的水庫進行降險工作,保證水庫在風險允許范圍內(nèi)正常運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M]. 北京:國家統(tǒng)計出版社,2013:59 -65.
[2]阿里木吐爾遜,阿布都艾尼. 我國水庫大壩老化現(xiàn)狀初步分析[J]. 大壩與安全,2004(03):9 -11.
[3]楊華舒,施延華,楊志剛. 用設計指標直接診斷水工混凝土結構的老化[J]. 大壩與安全,2002(04):3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