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蘇軾年少時有一次在書房門上寫了一幅對聯(lián):“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其父蘇洵看見后,不禁為孩子感到擔心,小小年紀就如此狂妄自大,自滿自得!可是撕下對聯(lián),肯定會刺傷孩子的自尊。他沉思了片刻后終于想到一個好法子……當蘇軾再次看到這幅對聯(lián)時,他臉紅了。原來對聯(lián)變成了:“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他深深體會到父親的用意,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終于取得非凡的成就……
其實,教育有時就是“一個詞”的距離,只要“念對了”,這個詞就是“對癥之藥”。蘇洵反復揣摩、準確把握兒子的心理狀況,僅僅采用了在每句對聯(lián)上添加“一個詞”的辦法,就輕松實現(xiàn)了自己的教育目標——不僅讓年少輕狂的蘇軾及時看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有效地引導他走上“發(fā)憤圖強”“立志進取”的成長之路。其實,教育工作有時就是如此簡單,雖然教育對象或狂傲或張揚,教育方式或直接或委婉,教育途徑或熟悉或生疏,教育情境或簡單或復雜……可只要對癥下藥,有時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個字”“一個詞”也會綻放出潤物無聲的魅力、美麗和活力。
教育有時就是“一個詞”的距離,只要“念正了”,這個詞就是“事半功倍”?!凹议L上講臺”經常出現(xiàn)在許多學校的教改實踐中,讓師生們眼前一亮的同時,他們也渴望這片“校本課程試驗田”可以因為學生家長的參與可以盡快變成“教改樣板田”。而這恰恰需要學校在許多環(huán)節(jié)里念好“前置”這個詞——不僅要讓各學科的課堂開放常態(tài)化,便于有熱情、有精力、有水平的學生家長隨時走進課堂去觀摩、去評價,及時做好“引導前置”;也要通過各種實踐途徑讓家長們清晰地看到自己參與的實際效果,受益的不僅是學校、班級、學生,自己的綜合教育素養(yǎng)也受益匪淺,注意突出“宣傳前置”;還要讓表現(xiàn)突出、特色鮮明的“家長課堂”發(fā)揮輻射作用,及時為其他家長樹立學習、借鑒的榜樣,不斷凸顯“示范前置”……如此“前置”,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會得以呈現(xiàn)。可現(xiàn)實中,“家長上講臺”常常困擾于“倒置現(xiàn)象”:或者停滯在“家長上講臺記錄簿”上,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的舉措;或者只是錄些資料、拍些照片——“做做樣子”而已;或者僅僅重視提要求,而忽略示范、引導……這樣變味兒的“創(chuàng)新做法”給人弄虛作假、嘩眾取寵的感覺,最終也只好淪落為校園里的“匆匆過客”。
教育有時就是“一個詞”的距離,只要“念順了”,這個詞就是“水到渠成”。許多學校為引導、激勵教師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制訂了按照“課后反思”具體篇數(shù)進行獎懲的制度。這樣的“政策”真可謂用心良苦,如果“念順了”,可以讓教師們教一課有一課的收獲、教一課有一課的長進??梢晃唤萄袉T在一所學校檢查工作,卻發(fā)現(xiàn)幾位青年教師在備課時居然連教后反思都一起“備好”了!他開始關注這一現(xiàn)象,調查的情況讓他十分驚訝,這種情況在不少學校存在,不少教師的課后反思流于形式……學校的“好政策”為何會換不來“百花競放”的好景象,卻換來教師們陽奉陰違的“假對策”呢?其關鍵在于“政策”的念法,管理者明明清楚“政策”順利推行必先得到教師認可,也清楚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更清楚許多教師還沒有具備反思的能力……如果“順著念”,先從校本培訓入手,著重提升教師對專業(yè)成長的追求和對反思的認識,再從課題實驗用力,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反思能力,教師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自然想反思、能反思、會反思??稍S多學校偏偏選擇了“逆著念”的武斷作法,毫不顧忌教師們的實際狀況,沒有針對性反思指導、沒有分層次業(yè)務培訓、沒有過程性檢查行為……只是粗暴地以反思的數(shù)量去量化教師。這種“糊涂要求”早已把反思這樣的“好政策”念歪了,又怎能抱怨教師這樣或者那樣的“忽悠對策”呢?
教育有時就是“一個詞”的距離,只要“念活了”,這個詞就是“魅力無限”。育人者準確判斷施教時機,“一個詞”也會綻放“匠心獨運”的醉人芬芳;育人者機智把握激勵方式,“一個詞”也會催開“點石成金”的炫目景致;育人者巧妙化解復雜情境,“一個詞”也會呈現(xiàn)“潤物無聲”的精彩功力……育人者睜大眼睛,開動腦筋,看清楚、讀生動、寫精彩教育實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才會享受到教育的美麗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