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越 楊婷婷
(1.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南寧市第三中學,廣西 南寧 530021)
關于舞蹈課堂中教學語言運用的探討
楊晉越1楊婷婷2
(1.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南寧市第三中學,廣西 南寧 530021)
教學語言作為舞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之一,它不僅是執(zhí)教者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特別是對于正處于認知能力、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智力能力發(fā)展時期的學生來說,準確清晰、生動直觀、藝術幽默的教學語言才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記憶以及掌握。文章通過對舞蹈教學語言準確性、層次性、形象性、藝術性、針對性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來明確執(zhí)教者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得當?shù)厥褂媒虒W語言,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語言;重要性;舞蹈;執(zhí)教者
舞蹈是一門藝術性、技巧性、直觀性為一體的學科,它的基本教學方法就是“口傳身教”,其中的“口傳”是指用舞蹈專業(yè)性的語言進行動作教學,“身教”則是教師用自己的肢體去教授學生舞蹈。由于舞蹈學科的特殊性,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必須邊做示范邊講解動作,不能只說不跳,更不能只跳不說,在這樣的高要求下,舞蹈教師的語言教學和肢體教學的配合就尤為重要。在肢體教學順利完成的情況下,語言教學的使用得當與否,對于教學成果的獲得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下面就從舞蹈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層次性、形象性、藝術性以及針對性來分析,探討它們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并如何作用于實際。
舞蹈是肢體的語言,它是以人體動作和舞蹈造型的不斷變化、流動、發(fā)展來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它的動態(tài)性、造型性和直觀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用準確到位、科學規(guī)范、標準清晰的語言進行教學。
舞蹈中的舞姿和動作的準確、規(guī)范與否決定著舞蹈完成的完美程度,它不僅蘊含著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的文化內(nèi)涵,也顯示出一個民族的文化觀,所以運用準確規(guī)范的舞蹈語言進行教學,才能正確把握各個舞蹈種類的風格特征。由于舞蹈不單單是一種運動形態(tài),還是一種審美形態(tài),所以在教學中運用規(guī)范準確的語言去指點學生,無疑能加快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理解和掌握動作的基本要領和舞姿體態(tài)。再者,舞蹈教學是以學生的練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教師表的達時間有限,所以此時準確精煉的語言表現(xiàn)的更為重要。當執(zhí)教者運用大量的簡短而精煉的動詞進行動作的分解講解時,學生會更清楚動作的走向;當運用形容詞講解時,學生會更深一步理解舞蹈的感覺,進而把握舞蹈的風格。若執(zhí)教者語言表達不清,不僅影響教學效果,還會使得學生陷入混亂,產(chǎn)生誤解,把握不了舞蹈動作的要領,嚴重的還會損傷到身體。
當我們理解準確性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后,就應把握好它,并作用于實踐中。
第一,民間舞中的基本體態(tài),執(zhí)教者先要講清楚該民族的舞蹈體態(tài)是怎樣的。比如,前傾含胸趨向于含蓄的民族,后仰拔背趨向于熱情奔放、豪邁粗獷的民族;含胸的前傾趨向于藏族舞、朝鮮族舞,挺胸的前傾趨向于東北秧歌、維族舞?;倔w態(tài)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最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若執(zhí)教者對于各民族舞蹈的基本體態(tài)都講述不清,不夠準確到位,學生無法理解要領,也無法繼續(xù)深入學習,還有可能產(chǎn)生“變味”的現(xiàn)象。
第二,舞蹈中“輕、重、快、慢、緩、急、高、低、大、小、長、短”等反映舞蹈動態(tài)特征的詞的運用也是極為關鍵,舞蹈的質(zhì)感優(yōu)劣與否就體現(xiàn)在此,比如“快轉身”給人干凈利索之感,“慢出手”給人柔美含蓄之感,“小出手”給人靈巧之感,“大射雁”給人氣勢迸發(fā)之感。
第三,舞蹈動詞的運用。如“含”“腆”“沖”“靠”“提”“擰”“扭”“崴”“探”“艮”“抻”等,能給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提升,能使學生區(qū)別開每個動詞對應動作的發(fā)力感。第四,執(zhí)教者同時也要講清動作的發(fā)力點在哪兒,正確的發(fā)力點能讓學生輕松的完成動作,如東北秧歌的“前后動律”,該動律是以腰為發(fā)力點帶動上身的前后擺動;蒙族的“胸背”訓練是以胸背為發(fā)力點及中心進行四肢的運動;維族的“里繞腕”由指尖帶力,手腕向里繞成花型手立腕旁推。
教學語言的研究越來越備受人們的關注,執(zhí)教者層次分明的教學語言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接受知識、掌握動作要領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模仿老師所示范、理解老師所講,在較短時間內(nèi)達到動作要求的規(guī)格,層次分明的語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層次性可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是講解的順序性,例如在講解動作要領時,應從下至上、從左至右、從前往后、從里到外或反向講解,不應是上身說一點又到下身,下身沒講清楚又講到其他部位。講解應有序進行,講完一處的要領再講下一處,待學生理解清楚再往下走,不可無序進行。學生本身就處在一個朦朧狀態(tài),若執(zhí)教者自身語序混亂,表達不清,學生腦海中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面,思想混亂,繼續(xù)跳下去會產(chǎn)生錯覺、誤解,影響教學效果。
教學語言就和教學進度一樣需要層次性,比如在教授安徽花鼓燈的“蝴蝶抱胸式”的基本體態(tài)時,可先由腳下說到上手,再由局部說到整體:腳下站正步,重心在前腳掌,膝蓋往里存,胯往上提,腰收緊,含胸收下頜;右手虎口夾扇并斜貼于胸前,左手捏巾按掌貼于扇面外;整個上身含胸上提,形成“弧線上提”的體態(tài)特征。無論是基本體態(tài)還是舞蹈短句的講授中,整個講解過程要層次分明,可由整體講到局部,也可局部說到整體,可由上身說到下生,也可由下身說到上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
舞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它是用肢體語言來述說美,這就需要執(zhí)教者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授課。教學中運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參考、打比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充分體驗舞蹈的意境,激發(fā)藝術洞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將正確的舞蹈風格特征與肢體動作相統(tǒng)一,肢體逐漸具有藝術表現(xiàn)力。
執(zhí)教者作為課堂教學的傳授者,在進行動作教學時需將不同舞蹈的文化場景、風格情調(diào)、表演特征一一灌入,特別在民間舞的課堂教學中,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能將規(guī)范化的動作賦予生命內(nèi)涵。想要使學生達到“以情運力,以力造形”,執(zhí)教者必須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比喻、夸張、對比、模仿等藝術的表述方式,使學生領會舞蹈中的意境和感覺,文化意蘊融入舞蹈,舞蹈滲透于動態(tài),達到情感與動作相互統(tǒng)一、相互融合。
執(zhí)教者在講解動作要領時,應多用形象化的比喻,可以幫助學生的中樞神經(jīng)形成更快更準確的動作表象。比如在教授蒙古族舞蹈的“劃圓動律”時,可以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講述動律的由來:蒙古民族常年過著游牧生活,圓形的蒙古包是人們棲息之地,大家圍繞著圓形的蒙古包內(nèi)唱歌跳舞、飲酒待客;同時受到“跳薩滿”“祭敖包”等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促成蒙古族劃圓運動的規(guī)律。不論是身體還是四肢運行的路線都是圍繞著平圓、立圓、八字圓和S弧線形成的,以顯示蒙古族舞蹈的端莊大氣、粗獷剛毅、穩(wěn)健圓渾的舞蹈風格。通過講述了“劃圓動律”的文化由來,學生在舞蹈中可以感受自己只身于蒙古包中、馳騁于大草原中,感受文化內(nèi)涵,增強自身的藝術表現(xiàn)力,獲得該民族舞蹈的情感體驗。形象生動的表述方式會使學生更容易進入舞蹈的心境當中,進而自如的把各個民族的舞蹈風格特征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形象思維能力,舞蹈時才會用心體驗并表現(xiàn)于形體,由內(nèi)而外、由表及里地體現(xiàn)民間舞的風情形態(tài),達到“以情運力,以力造形”的效果。
舞蹈教學語言就像寫一篇文章,好的文章會帶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情感給人清晰自然、流暢連貫之感,在流暢中又富有韻味,不失感染力和藝術性;粗劣的文章不能給人如食甘味之感,單純的平鋪直敘,整篇文章就變得索然無味,美韻不復存在。舞蹈作為藝術種類之一,它教授的課堂語言也必須要有藝術之感,必須區(qū)別與其他非藝術門類的教學語言。感染力和魅力是舞蹈課堂的基本要求,平淡干枯的教學語言不能激發(fā)學生對舞蹈的欣賞欲望和學習動力,整個課堂氛圍便毫無生機。
具有魅力而又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幽默藝術的教學語言能提高學生精神興奮度,還能愉悅課堂氣氛,跳舞的激情產(chǎn)生了,學生身體的活動能力就增強,才能充分解放肢體。特別是對于自覺性不強、理解能力稍弱的中學生來說,若教師在課堂中表述不清、過于嚴厲、一板一眼,就會造成課堂毫無生機、死氣沉沉,學生練習的勁頭提不來,也就無法動情地舞蹈。舞蹈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調(diào)動課堂氣氛上,還體現(xiàn)在描述舞蹈動作和感覺上。通過藝術性的語言描述舞蹈所表現(xiàn)的人文背景、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渲染課堂氛圍,緩解學生練習的疲憊感,讓理解能力較弱的中學生更容易學習,使課堂輕松愉悅、充滿激情。
舞蹈為藝術類學科,教學語言應當融入藝術性的成份,從而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能力、記憶力,幫助學生領悟舞蹈的內(nèi)涵。例如當課堂氣氛低落沉悶,學生又表現(xiàn)平平、不盡如人意時,執(zhí)教者可以用一兩句幽默的話逗學生開懷一笑,讓原本處于抑制狀態(tài)的神經(jīng)細胞和高度緊張的大腦皮層瞬間恢復活力,疲憊與不快的心情得以釋放。執(zhí)教者適當?shù)挠哪捳Z能寬松課堂氣氛、提神醒腦,消除處于青春叛逆時期的中學生的反感情緒。當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肢體解放程度會更開,學習質(zhì)量也會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可以使用諸如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表述舞蹈動作。在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需要將語言賦予情感色彩,使用形象生動、豐富多變的詞匯將學生帶入舞蹈意境之中,當學生理解了舞蹈的情感色彩并且有所感悟時,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中學生的高尚的審美觀念。
舞蹈課堂是一門典型的“口傳身教”的課堂,教師不能單單擁有較高的專業(yè)技術能力,他還需要自如地運用語言藝術的能力。準確性、形象性、藝術性、層次性的教學語言,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了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更快、更多,為了學生在舞蹈課堂中輕松地學到真正的知識并有所成就。教學語言的運用是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對學生的思想啟發(fā)、動作講解糾正都是通過語言講解完成的,良好的教學語言的運用和實施會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會影響對學生知識的傳播,整個教學活動就收效甚微。只有通過對教學語言藝術的探索,才使得教學過程更加輕松自如,看重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要作用,才能使老師和學生都獲得全面發(fā)展。
[1]張大鳴.舞蹈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J].藝術研究,2010(02).
[2]趙鐵春.中國民族民間舞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孫銘.舞蹈基訓教學中的舞蹈語言[J].大舞臺,2011(01).
J704
A
1005-5312(2015)02-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