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晨雪
摘 要 “撤點并校”雖然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教學水平的提升、促進區(qū)域間文化的融合,但也造成部分家庭投入加大、班級規(guī)模加大帶來教師工作量的增加、安全隱患增多以及村落文化中心功能消失等消極影響。針對這些問題,采用走訪調查的方法,結合當地村民的意見,從學??臻g布局、班級規(guī)模和學校機構設置、安全教育以及鄉(xiāng)村教育四方面提出建議,希望對我國農村教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撤點并校;鄉(xiāng)村教育;安全常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9-0015-03
寺溝鎮(zhèn)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是我國撤點并校政策的貫徹地之一。此次調研以寺溝鎮(zhèn)學校的撤并為基礎而展開,采取個案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寺溝鎮(zhèn)撤點并校的現狀分析,從而引出撤點并校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思考,從空間可達性、學校機構及班級規(guī)模、安全性、鄉(xiāng)村文化教育四方面出發(fā)提出相關建議。
1 農村基礎教育撤點并校的背景
通常意義上將學校撤并定義為:一是撤銷或關閉學校;二是把原來的變更為初小或教學點,在隸屬關系上歸臨近的完小或中心學校管理,俗稱“撤點并校”。
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影響下的農村教育資源長期處于劣勢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農村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嚴重阻礙我國農村義務階段教育的發(fā)展。一方面,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偏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硬件設施落后,師資力量相對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義務教育在農村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政策的穩(wěn)步推進下,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加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數量急劇下降,“村村辦學”的成本加大。在新形勢下,原有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所暴露出的缺點日益明顯,影響著教育資源的配置,調整原有的學校格局已成為我國學校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 撤點并校的影響:以銅川市寺溝鎮(zhèn)為例
銅川市寺溝鎮(zhèn)所轄面積44平方公里,人口2.6萬,共21個村委會,原有小學15所,撤并后剩余三所中心小學和一個教學點(設有一年級和二年級)。撤銷掉的學校教師全部流向中心小學,分有教學和生活教師,在三所中心小學中有一所設有住宿部。
積極影響 在撤點并校政策實施以來,從其總體來看是利大于弊的。
1)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政府機關集中財力進行農村學校的建設,優(yōu)化農村學校教育資源的配置,形成規(guī)模效益,解決了撤點并校前學生平均教育成本高、小規(guī)模學校浪費資源及大規(guī)模學校缺少資源的困境,使得資源的利用率提高。
2)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使得學校、教師集中到中心小學,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首先,撤點并校實施后對三所中心小學的教師隊伍做了重新調整,使人員的分配更加趨于合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制度也隨之得到進一步完善。其次,撤點并校后更便于實施對學生的管理,各類規(guī)章制度更加明確了學生的職責,抑制各種不良風氣的滋長并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最后,這些規(guī)章制度保障了學校的正常運轉以及更長遠的發(fā)展,對學校的發(fā)展不斷提出新要求,為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新標準,實現教育對國家經濟的強大推動力。
3)隨著辦學條件的提高、學校教育管理的不斷完善,學校的教學水平也在相應得到提升。各學校間的評比機制一定程度上推動學校間的競爭與發(fā)展,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和諧。教學水平的提升也增加了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部分轉去城市上學的學生出現回流,減輕了農村家庭因教育而產生的經濟負擔,也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4)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區(qū)域間文化的融合。作為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中心,鄉(xiāng)村學校承擔著鄉(xiāng)村文化傳播的重要功能。合并后的中心小學承擔了周邊多個村落的文化傳播,來自各個村落的學生帶著本村的文化,在經過學校班集體的作用下交流融合,形成各自班集體的風格,在集體與個人的相互影響下文化不斷推陳出新,為學校所在地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動力和能量。
消極影響 雖然撤點并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資源配置更合理,促進了區(qū)域內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但同時在這一政策實行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部分家庭投入加大。雖然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村生源少量回流,減輕了家校距離較近家庭的教育負擔,但對于家校距離較遠的家庭而言,無疑其經濟負擔是加重的。偏遠村落的學生在實施撤并后多出了住宿費、伙食費、交通費,陪讀的家庭更有其他費用。雖然有“兩免一補”政策,但家長實際付出的成本遠遠超出免學費、書本費帶來的實惠。加重的家庭經濟負擔,一些農民干脆勸孩子退學,輟學現象也在增加,這一現象在家校距離較遠的家庭中顯得尤為明顯。調查中的寺溝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小玲,由于所在村落離中心小學比較遠,每月父母來回接送以及在外吃飯就會比以前多出300元。
2)班級規(guī)模過大,教師工作量增加。來自不同村落的學生由于文化的差異形成各自的小群體,這些小群體間的沖突加大了教師管理工作的難度。原本各個村落的教師還可能時常做一些家訪或是經常與村民溝通來了解本班學生的情況,然而撤點并校政策實施后,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次數明顯減少,這更給教師的管理工作帶來負擔,增加了工作量。在張郝中心小學,班級人數超50人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原本在村小學一個年級只有幾人到十幾人不等。作為班主任的張老師反映自己在學校合并后進行家訪次數由過去每學期7人左右到現在每學期1~2人。
3)各種安全隱患增多。首先是小學生的住宿安全問題,雖然該鄉(xiāng)鎮(zhèn)各中心學校為每個班配備了生活教師,但學校各種日常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完善,住校的學生經常需要出校門買一些生活必需品,這使得學校管理難度加大。其次,學生的飲食安全問題難以保障,校內食堂建設簡陋,在衛(wèi)生條件方面遠遠不能達到要求;校外小賣部和小攤點食品質量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食品安全衛(wèi)生的監(jiān)管問題突出。最后,伴隨農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種交通工具數量增加,且學校大都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學校附近缺乏交通安全信號設置,交通安全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4)過早住??赡軙l(fā)一系列其他問題。小學階段正是少年兒童成長以及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過早住校使得學生與家長之間交流溝通減少,家長對孩子的監(jiān)督作用不能得到很好體現,學生在遇到問題后往往不知所措,產生“習得性無助”。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六年級的學生宋某,家離學校較遠,選擇了住校,每個禮拜除基本的學習時間外,還要計劃著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及生活費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據同學反映,她本來在村里上學時每門功課都能取得80分以上的成績,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而在學校合并后學習明顯變得吃力,考試基本處于班級中下游。
5)村落小學原本具有的文化中心功能逐漸喪失。撤點并校政策實施后,寺溝鎮(zhèn)各村落小學原本具有的知識傳授、文化娛樂功能喪失,教師和學生的離開使原本貧瘠的文化更加荒漠化。過早離家的農村孩子對其鄉(xiāng)土文化的認同感降低,與生養(yǎng)他們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相隔絕,加大了鄉(xiāng)村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阻力,造成文化的斷層。在所調查的幾個撤銷了小學的村子里,不少家庭都感到少了學生、教師在時的忙碌,再也沒有朗朗的讀書聲,學習的氛圍也突然間消失了。多數撤銷掉的村落學校并沒有很好地被利用起來,而只是作為一堆被廢棄的房屋永久擱置,造成嚴重的浪費。
3 對我國農村撤點并校政策的建議
從長遠來看,撤點并校的趨勢勢不可擋,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保障廣大農村家庭學生在撤并過程中的利益,是關系到整個農村地區(qū)義務教育穩(wěn)定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學校的空間可達性 學校的撤并意在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城鄉(xiāng)間教育資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因而不能簡單地對學校的撤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應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第一,采用先進技術合理布局學校的空間格局。應聘專門的教育規(guī)劃人員,引入國際通用的GIS做法,通過數據來調整學校布局,并在一定地區(qū)范圍內設置“衛(wèi)星學?!?,即一個中心學校輻射幾個教學點,充分考慮學校的空間可達性,避免低年級學生過早住校。第二,廣泛征求學生家長意見、以學生為本。對撤并工作進行大力宣傳,使廣大學生家長了解這一政策,從而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制訂出更加符合實際、民眾支持的方案。第三,合理恢復一批農村教學點。在家校距離較遠的地方設置教學點,加強“衛(wèi)星學?!遍g教學人員的流動,健全教師的交流機制,提供靈活的教育供給形式,為辦學條件落后的偏遠地區(qū)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給予教學點財政上的支持,保證教學點的教學質量。
完善學校機構、班級規(guī)模的設置,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需要 撤點并校政策實施后,各中心學校的組織機構應隨著學校的調整而不斷改進,應增加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改變傳統(tǒng)學校機構設置中偏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學生以及文化間的多樣化差異的狀況。合并后的小學其輻射范圍變大,大班教學取代了原本的小班教學,給教師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新合并后的學校應嚴格控制班級規(guī)模,合理分配班級人數,通過特崗教師的招聘為學校補充新鮮血液,解決因班級增加后造成的教師不足問題,加強對班主任管理班級工作能力的培訓。積極關注每一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做到有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教師、學生間爭取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積極向上的氛圍。
加強安全常識教育,提高學生安全意識 撤點并校后各種安全問題頻頻發(fā)生,學生的安全意識令人擔憂。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不僅應為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應為學生傳授更好的生活知識。第一,在原來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增添安全常識教育課程,在實踐中為學生傳播安全知識,提高學生安全防護意識。第二,加強對學校周邊食品安全衛(wèi)生的監(jiān)管力度,嚴厲查封撤銷一些不合格的攤販;安排交通秩序管理人員專門負責學生上學、放學期間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學校周邊馬路設置紅綠燈,保障學生出行安全;加大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力度,減少社會閑雜人員對在校師生的不良影響。第三,健全完善校內各種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避免住校生生活上的不便,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為安全便利的環(huán)境,減少社會閑雜人員對在校學生的不良影響。
合理利用廢棄校舍,重建鄉(xiāng)村教育 撤點并校政策實施后,許多村落小學被撤銷,原本的村落文化中心隨著學校的消失而消失,而撤并后的很多校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產生了極大的資源浪費的現象。為此,當地政府應建立小學資產管理機制,出臺相關撤點并校后廢棄學校的資產評估管理規(guī)定,完善并規(guī)范學校閑置資產的處置程序。教育主管部門應配合各村的實際情況對廢棄校舍進行改造,將其改造成為村落文化的傳播中心,進行鄉(xiāng)村教育建設。
參考文獻
[1]鄔志輝.中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標準問題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