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靜
莎士比亞在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后時期創(chuàng)作了《暴風雨》,那個時期是詹姆士一世恣意專政的年代。詩人在這個年代的人文思想受到了巨大的考驗,也引發(fā)了他對“以人為本”和“人文思想”的向往,而此時與詩人所處的封建現(xiàn)實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
在15世紀意大利的北部,原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生性善良、仁慈,并且非常精通魔法。他為了能夠?qū)P你@研自己的學術(shù),就讓他的弟弟安東尼奧代理朝政。他的弟弟安東尼奧對哥哥的王位覬覦已久,他利用了這次機會,勾結(jié)那不勒斯國王阿隆索,借助外力奪取了王位,還將自己的哥哥和哥哥的親生女兒逐出了國家,對其不管不顧,任其在海上到處漂泊。接著普洛斯彼羅漂到了一個荒島之上,為了在這個荒島上得以生存,他運用魔法與這里的精靈成為了朋友,并且成為了這座小島的主人。他在這個小島上一待就待了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經(jīng)過他的辛勤努力,這個荒島變成了童話般的世界。后來安東尼奧和阿隆索在海上遇難的時候,是普洛斯彼羅用魔法把他們救到海島上的。初始安東尼奧在小島上也是依舊本性不改,他原以為腓迪南已經(jīng)遇難,便開始慫恿阿隆索的弟弟把哥哥殺掉,并且開始了一系列的陰謀詭計。然而這一切多虧被普洛斯彼羅發(fā)現(xiàn),并阻止了陰謀,而且還感化了他們。
《暴風雨》中有兩個情節(jié)是值得大家關(guān)注的,第一個是普洛斯彼羅對人的感化并讓人改邪歸正的方法;第二是普洛斯彼羅的女兒和腓迪南的相戀。普洛斯彼羅使惡人改邪歸正的方法別出心裁,他通過道德去洗禮凈化對方惡的情感,同時他希望惡人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能夠感悟覺醒,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凈化,能夠痛改前非,改過自新。
之后米蘭達在無憂無慮的夢幻樂園中長大成人,純真善良又美好。從劇中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劇作家也是對美好的人性進行了無限的憧憬。他渴望人性向善、質(zhì)樸。而普洛斯彼羅的女兒也接受了大自然最純凈的洗禮,愛上了被暴風雨帶上小島的腓迪南。而這個尚未被塵世的爭名奪利所玷污的王子,對美好善良純凈的米蘭達更是一見鐘情,于是二人相遇相戀。
在《暴風雨》這部劇作中,莎士比亞重點描寫了這里人與自然之間,包括與小精靈之間的關(guān)系,從客觀上宣揚了和平共處的生態(tài)理念。在作者的筆下,小島上也有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也有善惡的沖突,答案卻是普洛斯彼羅運用魔法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將這一切和諧化,符合人文主義的生活環(huán)境。他用魔法使安東尼奧等人幡然醒悟,找回人性。
從劇作的表面上看,普洛斯彼羅和女兒米蘭達是小主人,但實際上他們與愛麗兒之間早已經(jīng)建立了親情關(guān)系,他們在心靈深處早已經(jīng)把愛麗兒當成了親人。同樣,愛麗兒也根據(jù)主人的心愿,讓米蘭達和腓迪南的愛情變得更加美好,讓原本是敵對關(guān)系的米蘭達和腓迪南化敵為友。愛麗兒的出現(xiàn)象征了島上原住居民的純善,也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自然認知的水平。在故事的最后,普洛斯彼羅拋棄了魔法,并把對小島的統(tǒng)治權(quán)交給了當?shù)氐闹魅耍约簺Q定帶著一干人等回那不勒斯,還祝福愛麗兒能夠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暴風雨》這部劇作中也顯示出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激烈的矛盾。很多被提出來的問題在當時的社會下是根本無法徹底解決的。在一些劇本中很多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畫面都是象征性的。自始至終只是出現(xiàn)在各個時期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而且發(fā)展到后來是越來越多的,這些劇作也是非常珍貴的。由于十七世紀時莎士比亞受到英國殖民爭奪海上霸權(quán)事實的沖擊,然而如果劇作家能夠想象并寫出這么傳奇的劇作,也不能否定他是否在故意地凸顯這段殖民主義的歷史呢。確實,或許是因為莎士比亞經(jīng)歷了這場殖民政治現(xiàn)實,所以他的劇本《暴風雨》中反映出“潛在”的殖民主義意識也是不難理解的。所說的“潛在”意識,是指隱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還未被自己察覺的意識。
《暴風雨》的主旋律是詩人對人文主義的期望。不僅體現(xiàn)出天地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繁榮,也寫出了人和人之間和平共處、和睦相處的愿望。這是一部人類走向全面和諧的劇作。
[1]王忠祥.“人類是多么美麗!”——《暴風雨》的主題思想與象征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8,30(04).
[2]段方.普洛斯彼羅的魔法和凱列班的訴求——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暴風雨》[J].外國文學研究,2005(02).
[3]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