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琦昕
(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7)
文化的俯瞰者與情感的仰望者:作為“他者”女性
龐琦昕
(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7)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這種重創(chuàng)不單表現(xiàn)在器物層面,更是體現(xiàn)在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挫敗感。一方面西方女子在一定程度代表了西方文化,中國知識分子與他們戀愛甚至結(jié)婚,這原本對他國文化認同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但異國婚戀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劇性色彩,女性一直以來無法避免地成為婚戀中的“他者”。
異國婚戀;女性;他者
西漢張騫絲綢之路的鑿空之旅,在令西方國家對這個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所驚嘆之余,也令我們產(chǎn)生了未經(jīng)言明的集體想象——周邊的“他者”是未開化的邊緣人。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正是基于文化實力占絕對優(yōu)勢的姿態(tài)對“他者”的蔑稱。羅馬帝國為了配合自己的殖民擴張,決定派遣大批傳教士以澳門為口岸進行文化輸入。自此,西方文化開始大范圍地影響中國,然而這些影響也僅僅是所謂“他者”的一些雕蟲小技,最好也不過是給個欽天監(jiān)的閑官做做罷了。①鴉片戰(zhàn)爭之后,當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華夏文明遭遇基督教為主流的西方文化,國民的優(yōu)越感與自信力蕩然無存。大批知識分子讀洋學堂或是求學海外,當中國傳統(tǒng)倫常遭遇西方現(xiàn)代精神,由此帶來的精神陣痛也震蕩著整個中國知識界。
面對選擇,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開展了“中西文化論戰(zhàn)”的大討論。中國知識分子對待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大體可以分為兩種:“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前者認為中國想要復興,必須學習西方;后者則秉持用“孔家的路”改變整個世界的思考方式,全世界都要走“中國的路”,未來文化僵尸“中國文化的復興”。②不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東學西漸”,中西兩種異質(zhì)文化的沖突還是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這種沖突與其說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倒不如說是無法避免的摩擦,在摩擦中相互理解,從而達到彼此共融。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將文化認同和文化身份的差異視為未來世界沖突的主要根源。③如果我們把一個享有異國婚戀的男女看作是一個小世界,那么不同國別之間的文明差異所造成的沖突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彼此身份認同差異所造就的沖突呢?一言以蔽之:身份認同的差異性是造成異國婚戀悲劇性的根源。身份認同分為很多種,群族認同、階級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性別認同等等,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的是文化認同以及性別認同。
在近代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痼疾依舊,接受教育者多為男性,雖然其中不乏開明家長讓女子接受教育,但女知識分子在近代中國鳳毛麟角。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界呈現(xiàn)出一種嚴重的性別偏離,女性的聲音被人為地覆蓋掉了?!耙苑驗榫V”的儒家倫常不僅成為女性的崛起攔路虎,它更加成為許多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這里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指現(xiàn)代知識分子身處的社會權(quán)利結(jié)構(gòu)和權(quán)利關(guān)系相聯(lián)系的種種方式。④簡單說來是時代因素、歷史因素賦予了一個群體集體的、無意識的既定觀念。
1949年,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女性為什么是他者”的問題。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著主體與客體、主要與次要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是全人類范圍內(nèi)的,只是在中國的土壤上,女性的邊緣地位愈發(fā)凸顯罷了??墒羌幢闳绱耍鞣脚匀耘f是現(xiàn)代西方科學精神的另一種象征,她們擁有獨立的人格,接受高等教育,這些在中國知識分子看來都是極為新鮮的。于是,早期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或許就來源于對作為“他者”的西方女郎的“獵奇”或“征服”。在文化上臣服、在性別上征服是現(xiàn)代中國男性知識分子面對異國女郎所采取的主要態(tài)度。相反地,這些擁有現(xiàn)代思想與知識的女性多數(shù)也只得充當在文化上征服、在性別上臣服的角色。
弗洛依德認為,在幼兒階段,兒童雖然可以處于自體性的滿足,但他們也會或多或少的依戀與某個客體。故而男孩依戀母親,渴望充當父親的角色;女孩依戀父親,渴望充當母親的角色。當然弗洛依德也承認兩者其中的差別,但到了五歲,她們發(fā)現(xiàn)男性與女性的差別,認定自己同母親的身份是一致的,并設(shè)法引誘父親。弗洛伊德從生物學的角度談到女性天然的戀父情節(jié),如果此種分析成立,那么女性被男性管轄的命運似乎是不可避免了。似乎人們也為此找到了“合法”的源頭,(耶和華)又對女人說:“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⑤試想來自此種國度的留學生會受到西方女郎的青睞嗎?答案恰恰與預期相反。有不少西方美人委身于我們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這一委身還創(chuàng)造了不少令人嘆惋唏噓的曠世之戀,而戀愛雙方的被棄者往往都是來自象征文明、發(fā)達的西方美人。
注釋:
①湯若望曾任欽天監(jiān)一品官員,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官職最高的人。
②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第199-200頁。
③陳敬《賽珍珠與中國——中西文化沖突與共融》,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6頁。
④[英]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頁。
⑤《圣經(jīng)》之《創(chuàng)世紀》第3章,第16頁。
G02
A
1007-0125(2015)11-0241-01
龐琦昕(1988-),女,陜西西安,西安外事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