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新鄉(xiāng)學院 大學外語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追風箏的人》中的母親形象解析
王 瑩
(新鄉(xiāng)學院 大學外語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本文通過分析《追風中的人》中兩位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的母親形象,進一步分析了戰(zhàn)爭帶給阿富汗人民的痛苦與災難,這也是作者在小說中要表達的另一主題。
《追風箏的人》;母親形象;國家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塞尼的作品。故事以風箏為線索,描寫了主人公阿米爾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的一段故事。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以男性為主,女性在這部小說中鮮有正面描寫,但女性母親形象卻是小說結構的骨血,讓故事更加生動,充滿溫情與感動。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小說中的母親形象來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說的主題。
小說中的母親形象主要有兩位,一位是阿米爾的母親——索菲亞·阿卡拉米,她受過良好的教育,無論是人品還是外貌都是喀布爾數得上的淑女。更重要的是,能夠娶到這樣的妻子,讓阿米爾的父親感到驕傲。小說中阿米爾母親的描寫次數不多,但卻美好、高大,令人尊敬和敬仰。
另一位是哈桑的母親莎娜芭。她年輕貌美卻聲名狼藉,嫁給了比自己大19歲的殘疾哈扎拉人阿里。因為母親的壞名聲,小哈桑從小就被人嘲諷、受盡鄙視與凌辱。
最后一位隱含在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即阿富汗。對于阿富汗人來說,他們的祖國是他們曾經的家園,富饒、安寧,但是戰(zhàn)爭帶給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是滿目瘡痍、流離失所。阿米爾生活在地球上另一片土地,他曾經試圖忘記阿富汗,但是當他重新站上這片土地,他感到腳下的阿富汗發(fā)出低沉的聲響,他沒有忘了阿富汗,阿富汗也沒有把他遺忘。[1](P233)他與這片古老的土地骨血相連,就像母親與兒子,無論身在何方,永遠無法割斷血脈的聯(lián)系。小說正是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向讀者展示了阿富汗社會30年的社會變遷。
阿米爾的母親在生產時因為失血過多而離世,阿米爾對母親的印象停留在父親書房里的那張照片,“臉帶微笑的媽媽穿著白色衣服,宛如公主”。[1](P5)每當想念母親時,阿米爾就閱讀母親留下來的書籍,他認為這些書是聯(lián)系他和母親的紐帶。當他向父親問起時,父親也總是簡單的說“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成年后的阿米爾返回喀布爾時遇到了一位母親的同事,老人回憶了與母親相處時的幾個細節(jié),令阿米爾激動不已。[2](P68)這一切構成了阿米爾對母親的全部了解。母親角色的缺失使阿米爾失望、孤獨、沒有安全感。
莎娜芭的形象更讓哈桑沮喪,她在他出生七天之后跟著一群江湖藝人跑了。在一次哈桑和阿米爾走過軍營區(qū)去看電影的時候,一個士兵用下流污穢的語言形容哈桑的母親,令哈桑難過不已。無論哈桑還是阿米爾,他們對母親形象的描繪都是出自他人之口,這也是母親形象的“缺失”帶給他們的失落與悲傷。
國家政權的不斷更迭、戰(zhàn)爭不斷是導致國家這一母親形象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小說當中,人們失去國家母親的痛苦正是通過父親和阿米爾背井離鄉(xiāng)去美國,又回到阿富汗去救索拉博的經歷展現(xiàn)給讀者的。
母親是每一個人生命源泉和精神依靠。結束流浪回家的時候,她的長袍下面是個牙齒掉光的婦女,蓬亂的灰白頭發(fā),手臂上生著瘡。更糟糕的是,她的臉上到處是人用刀劃下的刀痕,一副丑怪的樣子。[1](P204)哈桑是善良的,他原諒并重新接納了這個曾經拋棄自己,聲名狼藉、骯臟丑陋的母親。并最終和母親重新生活在一起,直至她終老。
即使國家滿目瘡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拋棄她。小說也寄托了作者對國家的情感。昔日的喀布爾商店賓館林立,風箏鋪也是阿米爾和哈桑經常光顧的商店。現(xiàn)在的喀布爾到處都是廢墟和乞丐,代替街道上散發(fā)的烤肉的味道的是柴油的味道。對于阿米爾來說,重返喀布爾猶如去拜訪一個多年未遇的老友,卻發(fā)現(xiàn)他潦倒凄戚。盡管如此,相信對每一個移居海外的阿富汗人來說,這里都是他們的故鄉(xiāng),是他們的母親,是他們無法切斷的根,都希望看到祖國停止戰(zhàn)爭,重新恢復生機。
小說中的阿米爾急于得到身份認同,也和必不可少的母親形象有關。他父親認為是他的出生害死了他的母親,所以他認為父親從情感上對他有仇恨和敵意。從身份和社會地位而言,父親感覺更加虧欠私生子哈桑,驅使阿米爾為了獲得身份認同陷害哈桑。成年之后,阿米爾隨父親流亡美國,一定飽受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與人情冷暖。只有祖國強大,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同。
小說中的兩位母親形象,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戰(zhàn)爭前后的阿富汗。戰(zhàn)前的阿富汗猶如阿米爾的母親,高貴優(yōu)雅,令人敬仰愛戴,只存在于親人、朋友對她的懷念之中;戰(zhàn)后的阿富汗更像是哈桑的母親,聲名狼藉、飽受凌辱、滿目瘡痍,但最終卻仍是回到了兒子和親人的身邊,共享天倫直至仙逝。這似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國家能回到阿富汗人民的身邊,人民保護國家,國家也庇佑人民。
[1]李繼宏.追風箏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張一妹.《追風箏的人》中女性形象解讀[J].北方文學,2014(5).
[3]曾志宏.《追風箏的人》中主人公對身份認同感的追逐[J].電影文學,2014(4).
I06
A
1007-0125(2015)11-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