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駿
摘 要:從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地理課的原則、多媒體的選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誤區(qū)、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應具備的素質等五個方面介紹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技術,借助聲、像、圖、文,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最優(yōu)效果。在地理教學中,若能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從實際出發(fā),尋找最佳結合點,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必然會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地理課的原則
1.輔助性原則
多媒體是教與學的輔助手段,若一堂課中教師一會兒用圖片展示,一會兒放錄像,一會兒放動畫,課堂上雖說很熱鬧,但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替代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替代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就達不到教學目的。
2.啟發(fā)性原則
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運用多媒體技術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設計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多給學生些答案。
3.實效性原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用多媒體技術,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確定教學手段。
4.針對性原則
每一堂課需要用多媒體解決什么問題,是突破難點,掌握重點,還是要提高學生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教師都要有針對性。
5.趣味性原則
應用多媒體技術要想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之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提高。
二、多媒體的選擇
1.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
多媒體的設計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不能解決的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像一些事物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學生看不到,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一些抽象的、立體的事物,學生難以想象,也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如,土壤的形成過程,可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從巖石到土壤形成的各個階段。再如,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海陸間的水循環(huán)過程也可以用多媒體技術演示。
2.根據課型的需要
一些重點、難點較多課,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地球的運動這部分內容,學生如沒有空間想象能力,很難理解,但教師若能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地球運動的立體課件,學生很容易就看懂了地球運動的情況了。復習課用多媒體教學可擴大課程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例如,復習每一章節(jié)時,都可以以聯系圖的形式制作出表格,讓學生很容易就在大腦中建立知識體系。
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1.明確思想
多媒體課件有兩類,一類是教師為中心的,現在教師應用最多。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積極性、主動性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另一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件設計,用多媒體技術提供信息,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發(fā)現。這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將來占主體地位的設計思想。
2.確定主題
確定一個可以用多媒體來表現的鮮明主題,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達到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講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題便是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講我國西南地區(qū)多地質災害的原因,主題便是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選擇信息
確定主題以后,根據主題所需內容選擇適當的信息。信息要精練、有新意。如,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時,可選擇黃土高原近些年的地貌圖片、森林覆蓋率、年降水量情況、人口增長、人均收入、交通等信息,也可以選擇一些治理較好地區(qū)的信息和水土流失較厲害的地區(qū)相比較;講我國西南地區(qū)多地質災害的原因時,可出示一些年份本地區(qū)植被覆蓋率變化的數字、一年內降水量變化的數字以及本地區(qū)的地形照片等,讓學生去總結。
4.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如,可用電腦模擬出黃土被雨水沖刷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也可用電腦模擬出滑坡和泥石流發(fā)生的過程,使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5.精心設計練習
通過多媒體技術,講練結合。如用PowerPoint設計一些動畫式的填空,解決當堂問題,使學生印象深刻。
四、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誤區(qū)
1.過分夸大多媒體的效果,排斥傳統(tǒng)教學手段
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并不矛盾,二者要互相補充。在使用多媒體手段時,必須配以教師深刻生動的講解。黑板上的板書也是必需的,因為老師講到一些重點或課件里沒想到的內容,可隨時板書出來。
2.多媒體技術是花瓶,僅供教師演示和參賽用
有部分教師平時上課還是用傳統(tǒng)的方法上課,只是在教學比賽時或有別人聽課時利用一下多媒體技術,像花瓶一樣向別人展示一下而已。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課件制作的難度不斷降低,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已成大趨勢,不能僅當作花瓶。
3.只重視輔教,不重視輔學
多媒體技術既可以在課堂上幫助教師教學,也可幫助學生課堂或課后學習,如,學生可通過互聯網查閱各種資料,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4.只適合制作者個人使用,其他人則無法擺弄
隨著各校局域網的開通,教師間的互助性不斷增加,教師制作的課件應能互相通用,這樣既節(jié)省了教師大量的備課時間,又能互相取長補短。
五、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應具備的素質
1.熟練的操作能力
教師對多媒體硬件和軟件的功能、應用程序都應非常熟悉,平時在課后應多加練習,不然若在課堂上出現課件調不出或展示錯誤等問題,這一堂課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2.課程內容的把握能力
一堂課的內容,教師必須知道哪里是重點,哪里是難點,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能力,教師應心中有數。不然的話,就會出現課堂上很熱鬧,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的現象。
3.扎實的語言基本功
因多媒體演示的同時,仍需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教師講解得清晰透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容易。
4.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提供的材料信息,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多媒體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丁德潛.中學地理教學手冊[M].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勞凱聲.教育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