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試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小組活動
楊燕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摘要:小班制教學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英語口語教學形式。然而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仍在采用大班授課的形式。小組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打破了原有的大班格局和教學結構,達到“化大為小”的目的。本文將以一次問卷調查為基礎,旨在更好地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中小組活動態(tài)度以及在小組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并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以優(yōu)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關鍵詞:小組活動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英語運用能力
(一)理論基礎
在口語課堂上教師會使用各種類型的活動促進學生英語的習得。其中的小組活動是交際語言教學中常見的課堂互動活動,是交際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也是合作學習理論和交互式教學模式用于課堂的具體學習活動方式。小組活動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促進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它通常圍繞完成某項任務進行,強調兩個或多個學生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互相配合(合作學習和意義協(xié)商)的過程。Long和Porter認為小組活動用于語言課堂具有以下優(yōu)點:小組活動可以增加學生使用語言的機會;提高學生輸出話語的質量;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語言使用氛圍并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1]Bygate(1988)強調學習者輸出在合作話語構建中的作用。他指出,小組活動通過提供給學習者構建話語的機會促進習得。Skehan(1998)也指出:語言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在小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學生所采取的學習策略并加以模仿,以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同時,有效的小組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習者的信心,促進其合作和交往能力的發(fā)展。[2]
(二)現(xiàn)實基礎
2004年初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簡稱《教學要求》)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3]這就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目標。2014 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文科處處長劉向虹在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上又再次強調了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特別是強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在推動大學英語高校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性。為了貫徹這樣的教學目標,必須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出相應調整。小組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正是在課堂中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關鍵。本文將以一次問卷調查為基礎,旨在更好地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中小組活動的態(tài)度及在小組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并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以優(yōu)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本次調查對象選取的是洛陽師范學院2012級政法(加強班)、歷史(普通班)、化學(加強班)和數(shù)學(普通班)專業(yè)四個班的學生.每個專業(yè)的學生在大一剛入學時按照高考英語成績編為普通班(成績高)和加強班。此次調查,作者選取文理科各兩個班的學生以避免片面性。問卷調查是在他們已經進行了一年半的英語學習后進行的,故此調查為一項共時研究。
為了實現(xiàn)研究目的,作者首先讓學生回答了8個問題(回收有效問卷320份),在對問卷進行統(tǒng)計后,作者還與所任教的政法(加強班)學生針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問題及統(tǒng)計結果如下:
1.你所在的班級有多少學生?
A.≦30人0%
B.≦60人0%
C.≦80人45.9%
D.≦100人54.1%
2.你覺得一個最佳小組應該有多少人?
A.2人12.5%
B.3人21.9%
C.4人62.5%
D.5人或以上3.1%
3.你覺得口語課堂上的小組活動有用嗎?
A.有用84.3%
B.沒用6.3%
C.不清楚9.4%
4.你喜歡哪一種小組活動?
A.問題討論或辯論7.8%
B.角色扮演46.9%
C.情景模擬對話29.7%
D.小組英語角9.4%
E.游戲6.2%
5.你喜歡小組活動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選,并按照重要性的順序排列)
A.有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和環(huán)境
B.有機會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
C.比和教師直接交流輕松
D.遇到表述困難時有同伴相幫
E.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果: A>C>E>D>B
6.你不喜歡小組活動的原因是什么?
A.學習任務太難,不知道如何下手
B.學習任務太簡單,小菜一碟
C.對題目不感興趣或不了解,無話可說
D.更喜歡單獨學習
E.自己英語水平差,無法參與其中
結果: C>A>B>E>D
7.小組活動中,你認為教師應如何參與?(可多選,并按照重要性的順序排列)
A.指定題目并提供一些相關的英語表達方式
B.給定題目范圍,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
C.在教室里巡視,指導并監(jiān)督每個小組活動的進行情況
D.作為某小組的成員參與小組活動
結果: A>C>B>D
8.對于小組活動中出現(xiàn)的錯誤,你認為應由誰來糾錯比較好?(可多選,并按照重要性的順序排列)
A.教師糾錯
B.同伴糾錯
C.自我修正
D.無所謂
結果: A>B>C>D
(1)從第一個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校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普遍存在班級規(guī)模過大的情況。近年來,大學擴招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且不說質量方面,就是數(shù)量方面,也跟不上擴招的速度,很多高校的師生比都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1:14的標準。以我校為例,少則80人多則上百人的口語課堂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50分鐘的一節(jié)課怎么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小組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整個班級被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參與課堂教學和學習活動,這就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班級格局和教學結構,達到“化大為小”的目的。
(2)小組人數(shù)直接影響言語交際的質和量。在小組活動的最佳人數(shù)方面,62.5%的學生選擇了4人組,只有3.1%的學生選擇了5人或以上為一組。根據我校教室座位的分布情況,作者認為4人一組比較適合學生實際。如果學生人數(shù)太多,那就勢必造成有些學生沒有機會練習語言,或者所有練習的機會給少數(shù)學生占用了。人數(shù)太少,如2人一組,學生講英語的壓力無形中會有所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學生集思廣益和發(fā)散思維。
(3)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口語課堂上的小組活動表示歡迎與接受。作者在與政法(加強班)學生交流中,學生表示小組活動有助于他們口語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只要將小組活動合理有效地運用,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促進英語習得的。
(4)關于小組活動的形式,76.6%的學生表示喜歡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會話。這兩種形式教師們也運用得最多,但不能讓學生總停留在他們熟悉的活動形式上,自由交際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并不排斥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政法班學生普遍認為問題討論或辯論和小組英語角活動對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還顯示:游戲常常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5)學生喜歡小組活動的主要原因是小組活動為他們提供了用英語自由交流的機會和環(huán)境。我們都知道,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增加對這門語言的運用。Swain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設”認為,當學習者有機會進行受推動的輸出時,語言習得將得到促進。所以,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語言輸入之外,還應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語言的輸出。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課堂上把所有的時間和機會都讓給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確每次教學活動的目的,精心設計好每次課堂活動,把握好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質和量。問卷的第一個問題說明我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普遍存在大班授課的情況。眾所周知,在我國,學習者主要通過正規(guī)的課堂訓練來學習外語,而且學習者在課堂上往往局限于充當反應的角色(即對教師的提問、教學活動等做出反應),因此他們在課堂中主動參與的機會實在有限——幾分鐘或者根本就沒有。采用小組活動后,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推動力,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改變了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英語的表達使用能力。調查結果還表明,有相當多的學生選擇小組活動是因為它比與教師直接交流要輕松。學生一方面有開口說英語的愿望,另一方面,受學習風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另外還可能涉及學生的面子問題,不少學生對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教師用英語交流心存芥蒂,擔心自己發(fā)音不準確、語法不正確等而被他人嘲笑。而小組活動則營造了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氣氛,由于學生之間的水平相差不多,學生不用擔心在很多人面前“出丑”。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有更多的談話機會,有更多的思想交流,有更多的共同完成談話的機會。當學生們的自尊心受到保護時,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就會增強。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名聽眾,壓力減小,緊張情緒也會隨之消失,這種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產生說英語的愿望,增強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信心,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6)小組活動題目的選擇對學生們的參與性大有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因題目太難和對題目不感興趣或不了解、無話可說而不愿參與小組活動。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習者學習語言會產生“語言焦慮”。高焦慮狀態(tài)會對學習者產生退縮作用。教師在設計小組活動時應盡
量把學生的退縮性焦慮降到最低限度,設計的題目不能太難,也不要太容易,要使學生有一定的新鮮感,經過思考與努力就能完成任務,從而促進注意力的集中,達到習得語言的目的。
(7)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究竟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問題。Hamer曾指出教師應是管理者、評估者、組織者、促進者、信息提供者和參與者。當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依然要對整個課堂施行監(jiān)控。問卷中的第7個問題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對來自教師的有效參與和指導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有研究者提出,小組交流中學習者的目標與體系仍未完善,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范、不合語法的表達法。而長時間接觸不正確的表達法有可能導致僵化現(xiàn)象的產生。訪談中很多學生都表示詞匯量的匱乏是阻礙他們用英語自由交流的絆腳石,個別小組有時還會出現(xiàn)用大量漢語交流的情況,所以特別希望老師在小組活動期間能游走在不同小組之間指點迷津。教師要努力改變“一人堂”的局面,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且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張開嘴巴說英語。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避免不必要的干擾,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嘗試,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以“主人公”的姿態(tài)更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英語實踐活動。
(8)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出現(xiàn)的錯誤應如何糾正的問題。問卷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教師糾正其錯誤,且往往覺得糾正得還不夠。事實證明,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水平,教師糾錯是必要可行的。但教師在糾錯過程中要講究“度”和方法,應分清哪些錯誤適于在小組內部糾正,哪些錯誤適于在全班糾正。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應以某種可接受的途徑讓學生知道自己犯錯。盡量不要打斷學生的話語,除非其錯誤過多。此外,為了避免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應讓學生了解錯誤的根源及正確形式。同時,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我糾錯的能力。
在中國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小組活動是一個較好的提高學生交際能力和增進學習動力的方法。小組活動只要選題適當、形式多樣、人員編排合理、得到有效的指導,是完全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為學生增加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減輕學生在參加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交際運用能力的。
參考文獻
[1] Long,M and Porter.Group,Inter -language Talk,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ESOL QUARTERLY,1985,19: 207-208,1985.
[2] 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UP,199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姚宏暉.小組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5(1).
[5]吳英娜.有效使用小組活動的建議[J].中國英語教學,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