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從容寬厚樂是福
朱國良
老年是什么?是夕陽紅,是月光美,是遲來的愛,是不了的情,是陳釀的酒,是晚開的花,這些詩意的比擬、畫面的立體,美是美的,但恐怕還不實在。
依我看,如果老年人有能力、有本事,還有老驥奔行、老牛負重的精神,身體還許可的情況下,還能“蛟龍遲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發(fā)揮銀色人才的優(yōu)勢,為社會作貢獻,替群眾送福音,給自己以充實,這無疑也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一種境界。但太多的人,太多的時候,還是修身養(yǎng)性為要、頤養(yǎng)天年為好。
前些時日,一位離休的媒體老總在一份報紙上撰文,希望老年人要“想得開,看得慣,忘得快”。對于這篇勸告老年人要心胸開朗——想得開、對新生的事物——看得慣、對當年顯赫——忘得快的文章,各方反應竟是十分之好。不少名人學者撰文盛贊,紛紛補充了一些個人的一得之見。
這三點看法,對于老年人是十分可取的。做不到這一些,往往會整天在憤憤不平、耿耿于懷中生活,至少對家庭無益處、對身體無好處。有的老年人性情多疑、心胸狹窄,有的還常常沉湎于他們昔日在崗時的“輝煌”與“顯赫”,而對離休退休后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狀況,總是若有所失、耿耿于懷,時而產(chǎn)生怨恨心理,以致在有意無意之間,人生的晚秋寫下了悲哀的一筆。
就有這么件真人真事。一位叫江良的原某公司辦公室主任,一次為了查10元錢的副食補貼,因財力科的人正忙著發(fā)工資,叫他坐一會、等一下。江良便想這是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涼;我若是在位,他們哪個不是客敬于我,便火冒三丈,大發(fā)雷霆,氣急敗壞地將工資檔案摔在地上,最后和那位職員發(fā)生爭吵。失去理智的他,竟順手從衣里摸出一把水果刀,戳在那位職員的心臟上,使其當場死亡。他也因殺人罪被判死刑,走到了人生的末路。
一時之氣釀終生之禍,其深刻的教訓就是想不開、心胸小。做人要淡定從容為好,寬厚灑脫為要。所謂青年要看遠,中年要看透,老年要看淡是也!我常對一些退休下來的人說,要知足常樂才是、豁達超脫才對,要看得慣、想得開、會處事。人雖老,會處事,心情好,病就少,受人尊,不怕老。
如今老年人是坐以待“幣”,每個月不必出勤勞動,不必櫛風沐雨,養(yǎng)老金就會如約而至。心該放平,氣當理順,趁著上帝還給我們一些時間,該怎么樂就怎么樂吧!人到了夕陽無限好的年齡,有一個老伴,有一間老屋,有一點老底,有幾位老友,還有什么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奢求,要那些你追我趕比待遇的心態(tài)干啥!
對于老年人如何修身養(yǎng)性、頤養(yǎng)天年,使之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中央電視臺專訪過一位著名相聲演員,他提出的“12345”,頗可玩味仿效。他認為一個人精神財富最重要,而物質財富則都是零?!?”個人倒掉了,后面就全是零了。人生在世,特別是老年人,“2”點不可忘,即需要瀟灑一點、糊涂一點?!?”是要忘記疾病,忘記年齡,忘記恩怨生活。“4”是老年人應有一個好身體,得有一個好心態(tài),要有一個好脾性,要有一些好朋友。此外,還要要嘮(大家相聚聊聊),要掉(要掉價,具有平民意識),要跳(多活動),要小(像孩子一樣想得少),要笑(經(jīng)常心情舒暢),此為“5”也。
我常想,老年人如此“猴跳、蟻行、龜性、童心”般生活,“老夫聊作少年狂”的放達,“飛紅褪去有余馨”的有為,當是其樂融融、其情陶陶,總與快樂結伴,常和幸福約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