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
【關鍵詞】責任教育 紀律 趣味 才能 個性 心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56-02
關于“責任心”,我曾看過這樣一段表述:“有一種力量是從你那個跳動的心中發(fā)出的,它會指引你去做你認為重要的事,并且一定會竭盡全力,這就是責任心。”責任心的力量確實是巨大的,它是我們做好每一件事的內在力量,是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因此,我認為責任教育應成為教育教學的一大重點工作。以下我結合自身實踐,談談本人在責任教育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嚴紀律以明責任
在班級管理中,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制定班紀班規(guī)。從品德、紀律、好學、勤勞、文體、努力六方面進行量化評價,力求發(fā)現每一名學生不同的優(yōu)點。我認為,紀律不僅應作為一種約束來遵守,也應作為一種責任來貫徹,要讓學生在紀律中明確自身責任,明辨是非,以集體利益為重,自覺遵守紀律,學會尊重他人,積極營造嚴謹、和諧、進取的班級氛圍。
我認為班級輿論氛圍的營造很重要,所以很重視引導學生對一些道德現象進行評論,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信念準則。形成了一定的信念準則后,他們自然會依照這些準則去行事。七年級新生入學時,我便借助軍訓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并由學生投票組建班干團隊,共同制定班紀班規(guī),以表格量化的形式進行班級常規(guī)管理。我發(fā)現,這樣學生們能較為主動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并能較為積極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責任的初始狀態(tài)確實就是一份約束,如同軍隊中的第一份責任就是守紀一般,整個班級通過紀律的約束漸漸團結起來。
二、重趣味以養(yǎng)責任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注重從趣味性方面去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我通過國學知識專題介紹、課前五分鐘議題、語文知識競賽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求知,在疑問中探究,在探索中成長。此外,語文是一門與其他多學科相聯系的科目,在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聯系數學、歷史、生物、地理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注重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
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專題活動,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我發(fā)現這確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如在教學《化石吟》時,我從生物學科的角度講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下會主動翻閱相關知識;教學《河中石獸》時,我從物理學科的角度說明在上游尋獲石獸的原理,使學生對相關的物理知識也產生了學習興趣;教學《中國石拱橋》時,我利用文中大量的數字信息,當堂考察學生快速口算的能力,那段時期,學生便對數學科目極其上心,還在課下自己組建了數學學習小組;在教學古詩文時,我經常在介紹作者背景時提問學生一些歷史學科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課后主動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點……我班小瑞同學政治、歷史學科成績不大好,因為他總是懶于記背。但是他對新聞時事和科學實驗等較感興趣,每當我在語文課堂上拓展與新聞時事、科學實驗相關的課外常識時,他總是很積極地回答并樂于給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但是當提到一些政史問題時,他卻會默不作聲。漸漸的,我發(fā)現他開始在課余時間翻看政治、歷史課本,去圖書館借書也多為借閱與政史相關的書籍,一個學期下來,他的政治、歷史學科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這讓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長需要一股動力,當學生有了學習動力與進取心,他就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促才能以行責任
才能是成功的基礎。要實現理想抱負,必須具備相應的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很注重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才能。班刊《飛尋》的創(chuàng)辦,為學生提供了增長知識、展示才能的平臺:“我愛我校”欄目,促使學生密切關注校園動態(tài),用相機與筆記錄學校的發(fā)展;“我愛我班”欄目,增強了學生對班級的感情,加強了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使班級內部更為友好和睦;“我愛我?guī)煛睓谀?,促使學生從多渠道、多方面了解老師,通過訪談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了解了各科任教師的獨到之處;“我文我秀”欄目,給了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我評我議”欄目,促使學生關注生活及時事熱點,通過議題整理與評議,培養(yǎng)了學生從多角度剖析問題的能力……一本班刊,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寫作、組織、策劃、表達、編排等多方面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名學生都應當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愛好?!毙〖咽俏野嘁幻愿褫^內向的女生,平時極少主動與人交流。在制作班刊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小佳有攝影的愛好,便讓她在采訪活動中負責攝影工作。自己的特長有了用武之地,小佳漸漸變得自信起來,開始主動與其他同學交流,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在班刊制作中,她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也漸漸形成責任感,交給她的每一項工作,她都能認真對待。
四、揚個性以立責任
個人與集體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依賴于集體,另一方面,個人也作用于集體。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讓他們形成獨到的能力,有信心與能力履行責任。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我在班里組建了學習小組,并讓學生給學習小組命名,還設計了小組評比表,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在舉行各項班級活動時,我十分注重讓小組成員發(fā)揮各自的特長,例如在慶祝“六一”、慶祝元旦等活動中,我讓愛好藝術的學生組成文藝組,讓他們設計和繪制黑板報、手抄報及展示板等;讓有棋藝特長的學生參加下棋比賽;讓口才好的學生參加辯論會……從多種角度發(fā)掘學生特長,讓其樹立信心。其次,鼓勵學生閱讀與積累。閱讀與積累是形成個人人格魅力與才能的有效方式,我在班級里積極提倡學生進行廣泛閱讀,一方面讓學生在語文課課前五分鐘進行專題討論,促使學生廣泛涉獵課外知識,將課外知識運用到討論中,另一方面,讓學生堅持做到“六個一”,即每天積累一個成語、一句名言警句、一首詩歌、一段仿寫以及每周寫一篇讀后感、一則隨筆。經過長期的堅持,學生知識面變得越來越廣,學生變得越來越有信心,想要展現自己的愿望也變得越來越強烈了。
五、啟心靈以育責任
我很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青少年心理特點,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開展“如何做個受歡迎的人”主題班會,讓學生發(fā)掘自身優(yōu)點,注重與人相處時做到尊重他人;開展“對家庭負責,學會孝敬”主題班會課,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學會關愛父母,付諸責任行動;開展“制作母親節(jié)賀卡”“制作教師節(jié)賀卡”及“制作感謝卡”等手工活動,讓學生在發(fā)揮創(chuàng)意的同時,學會答謝與感恩。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較為任性,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很少主動體諒、關心他人,我認為這也是孩子缺乏責任感的表現,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注重學生個人心靈成長,針對青春期學生敏感而多慮的特點,關注學生細微的思想動向,通過直接面談及從旁輔助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疏導與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理想觀,讓他們對自身負責。我班小斌家境較為富足,從小嬌生慣養(yǎng),極少體諒父母,更不會主動關心父母。在班級舉行的制作賀卡活動中,他起初也是興趣缺缺。我就此事與他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后來,在一次以“家庭責任”為主題的班會中,他頗有感觸,認真地為母親制作了賀卡,雖然做出來的賀卡稍幼稚嫩,但是濃濃的情意卻蘊含其中,令家長也倍受感動。
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責任教育對一個人的發(fā)展如此重要,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教育,通過點點滴滴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在實踐責任教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學生向善的熱情,我將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將責任教育實踐到底。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