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目的 探討宮腔鏡下電切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286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43例,觀察組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吸刮術治療,隨訪6個月,分析比較兩種手術療效。結果 觀察組一次成功率100%,對照組為94.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 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EPs效果明顯, 并發(fā)癥少,不易復發(fā),是一種安全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電切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1.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748-02
子宮內膜息肉是常見的子宮內膜病變,是子宮內膜基層的局限性增生,有蒂突向宮腔,由內膜腺體和間質組成。EPs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總發(fā)病率約為25%[1]。近年來隨著宮腔鏡技術的開展和應用,EPs的診斷和治療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現選取我院143例EPs患者行宮腔鏡下電切術以分析其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286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143例,觀察組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吸刮術治療,術后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血,均為生育期婦女,術前均行宮腔鏡檢查符合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標準[2]。入院后患者行常規(guī)檢查包括白帶常規(guī)、血尿、肝腎功能、凝血及心電圖等檢查。觀察組: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9.22±1.98)歲;單發(fā)息肉85例,多發(fā)息肉58例。宮內節(jié)育器51例,不孕癥53例。對照組: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8.88±1.76)歲;單發(fā)息肉87例,多發(fā)息肉56例。宮內節(jié)育器48例,不孕癥49例。兩組患者術前檢查無手術禁忌癥。在年齡、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儀器采用日本進口奧林巴斯和美國進口史塞克的宮腔鏡、電切鏡等相關器械。術前準備:術前6h禁飲食,術前2h舌下含服400ug米索前列醇片使宮頸充分軟化擴張。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外陰陰道,使用靜脈麻醉,取出所用宮頸擴張棒,且持續(xù)于宮腔內灌流膨宮液(5%葡萄糖溶液,糖尿病患者改用0.9%氯化鈉溶液),保持膨宮壓力為100mmHg(1mmHg=0.133kPa),擴宮液速度保持150mg/min,電極輸出切割功率80~100W。宮腔電切鏡緩慢放置在病變處,予以超聲監(jiān)測。自其根部徹底性切除子宮內膜息肉, 并切除其周圍所有異常增生組織,將其鉗出,應用60W下對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子宮收縮未達到理想程度,需靜注縮宮素以避免術后陰道出血。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均送病理學檢查。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吸刮術處理。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兩種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并發(fā)癥、月經改善、復發(fā)率。術后隨訪6個月,需應用宮腔鏡復檢確定子宮內膜息肉是否復發(fā)。顯效:子宮內膜息肉及炎癥被徹底消除,無出血現象,身體良好;有效:子宮內膜息肉被徹底去除, 炎癥顯著改善, 出血被控制, 身體不存在不適性;無效:子宮內膜息肉未被全部消除,炎癥及出血無好轉且有加重現象[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l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中及并發(fā)癥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達到100%,對照組一次性手術成功136例,成功率達到94.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術中并發(fā)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臨床特點是月經量過多或經期呈現無規(guī)律性或經期延長,而有的并無其它臨床特點。傳統(tǒng)的刮宮術最多只能刮掉60%~80%的子宮內膜,對許多宮腔內病變仍存在漏診的可能[4]。EPs的治療主要有激光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是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宮腔鏡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新型婦產科診療技術[5]。本研究資料顯示143例EPs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手術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達到100%,對照組一次性手術成功136例,成功率達到94.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術中并發(fā)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P<0.05
)。宮腔鏡電切術后可能會出現液體超負荷、感染或子宮穿孔等并發(fā)癥,本組出現了1例感染。預防感染主要術前應充分擴宮,且術中膨宮壓力不可過高,控制能夠膨開子宮的最小壓力即可。同時,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此外,術中監(jiān)護是控制并發(fā)癥的關鍵,可通過經腹超監(jiān)視以了解膨宮液的入量和出量之差,并觀察患者的尿量和血氧飽和度以及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有無變化。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癥狀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有2例復發(fā)(1.40%),對照組復發(fā)21例(14.69%),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復發(fā)可能的原因是由于EPs的手術切除深度不足,尤其是出現了功能性的子宮出血者,其子宮內膜息肉組織的再生能力很強,如果切除的深度不夠將無法使內膜下血管以及內膜的基底層徹底破壞,或者子宮雙側的宮角膜未完全切除等也將會導致術后復發(fā)。
近年來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宮腔鏡電切術對于EPs是目前較好的治療方式,其定位準確,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復發(fā)率低,出血量少,且可以保存子宮的完整性,不會損傷卵巢, 還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對無法耐受大手術的患者, 應用宮腔鏡電切術可以減少手術的風險, 縮減手術費用, 降低其經濟負擔。綜上所述,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EPs效果明顯, 并發(fā)癥少,不易復發(fā),是一種安全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6],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新圓,彭艷,胡曉云.子宮內膜息肉患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3,14(5):441-442.
[2]潘成榮.宮腔鏡結合B超在診斷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12(9):84-85.
[3]蘇慶紅,葛莉賓.不同方式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26):4119.
[4]王阿囡.宮腔鏡檢查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2,33(6):1292-1293.
[5]朱新霞.宮腔鏡下于宮內膜息肉電切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13(20):192-193.
[6]張麗英.宮腔鏡檢查在子宮內膜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