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敏 劉元勝
【關鍵詞】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569-02
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導致嚴重呼吸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動脈血氧分壓(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增高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它是一種功能障礙狀態(tài),而不是一種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種疾病的并發(fā)癥。正常的呼吸包括攝取足夠量的氧并清除 多余的二氧化碳,這才能使動脈血氧分壓和 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各自的正常水平。一般認為在海平面大氣壓下,于靜息時呼吸室內(nèi)空氣,動脈血PO2低于8kPa(60mmHg),伴或不伴有PCOPaCO2高于26.77kPa(50mmHg),即可診斷為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診斷主 要依靠在實驗室對動脈血液進行氣體分析對呼吸衰竭的診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呼吸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缺氧和高碳酸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并無特異性, 且常見于臨床病程的晚期,所以重復強調,呼吸衰 竭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氣分析。呼吸衰竭常有缺氧,高碳酸血癥的表現(xiàn)。性缺氧的癥狀和體征主要是由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及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異常所致。急性二氧化碳升高可加重缺氧所致的中樞神經(jīng)系 統(tǒng)功能紊亂,慢性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時有頭痛、 統(tǒng)功能紊亂,慢性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時有頭痛、 嗜睡,肌肉震顫。 嗜睡,肌肉震顫。呼吸衰竭的臨床護理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呼吸衰竭病情變化迅速,若不及時搶救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護理處理原則是要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糾正缺氧、防治二氧化碳潴留及代謝功能紊亂,從而為搶救與治療贏得時間。
護理要點如下
1.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刺激咳嗽;輔助排痰;清除口腔內(nèi)分泌物。協(xié)助體位引流、翻身、拍背,每2—3h—次。),由于大量痰液排出、出汗增加、攝入減少導致液體不足,增加水分,稀釋痰液,降低痰液黏度。吸痰,用緩解支氣管痙攣的藥物,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
2.糾正缺氧;Ⅰ型呼吸衰竭無二氧化碳潴留,中樞對二氧化碳有正常的反應性根據(jù)缺氧的輕、中、重度程度,可分別給予低濃度到高濃度吸氧,即1~5L/min;。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償者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與通氣有關,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來刺激,只能采取控制性給氧,即持續(xù)低流量吸氧,1~2L/min;(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驟停、電擊、溺水、中毒后呼吸抑制,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給予50%以上高濃度氧或行高壓氧治療。給氧途徑有:鼻導管,鼻塞、氧氣面罩和呼吸機等給氧。氧療監(jiān)護:供氧時給予濕化,導管要固定牢固,經(jīng)常檢查是否通暢,每24h更換一次管,換一側鼻孔給氧。機械輔助通氣,呼吸興奮劑藥物,利尿劑,抗生素等藥物使用,注意滴速,并觀察用藥后的反應與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3糾正酸堿失衡和水電解質紊亂;監(jiān)測血氣分析與電解質。呼吸興酸中毒,處理應以改善肺泡通氣量為主,一般不主張補堿。呼吸性酸中毒往往同時合并代謝性酸中毒:呼吸衰竭常導致水和電解質紊亂:低鉀、低氯、低鈉常見。慢性呼吸衰竭因低鹽飲食、水潴留造成水和電解質紊亂。積極糾正患者的酸堿失衡和水電解質紊亂。
4心理護理,呼吸衰竭患者病情重,因缺氧而造成痛苦和心理上的緊張,恐懼,護士與患者積極采用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的情感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穩(wěn)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5基礎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血壓、意識狀態(tài)、呼吸頻率,昏迷患者要檢查瞳孔大小、對光反射、肌張力、腱反射病理特征:準確記錄24h的出入量注意血鉀電解質變化。.增加營養(yǎng),蛋白質供應量需增加20%~50%,每日至少需要蛋白質1g/kg。鼓勵清醒患者進食,增加營養(yǎng),給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在進食時采取半坐臥位或坐位,減少食物嗆入氣管的機會。如有吞咽障礙或昏迷病人采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吸凈口咽部位的分泌物,給予鼻飼或靜脈營養(yǎng)。做好口腔,皮膚的護理等,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與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度與濕度適宜。備好各種搶救物品和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