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治療在精神障礙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分析心理治療的目的,及在精神障礙治療中是如何應用的。結果:心理治療可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抑郁、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精神障礙患者的非適應行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理治療;精神障礙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9.0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314-02
心理治療是運用心理學的原則與方法,治療患者的心理、情緒、認知與行為有關問題。于解決患者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抑郁、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患者的非適應行為,包括對人對事的看法和人際關系,并促進人格成熟,能以較為有效且適當?shù)姆绞絹硖幚硇睦韱栴}及適應生活。因為心理治療的過程主要是依靠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的,是與主要針對生物治療的藥物治療或其他物理療法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稱之為心理治療。
1心理治療的目的
心理治療是一種以引起變化為目的的過程,這種過程發(fā)生在求治者心理功能不良的背景下,目的是引起一種有積極意義的變化。解除求治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或幫助解決其無法自己解決的心理沖突。幫助他們增加對環(huán)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加應付環(huán)境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使之能較自如地順應和適應社會。重塑人格系統(tǒng),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求治者的病態(tài)心理和不良行為方式[1] 。通過心理治療激發(fā)求治者潛能,消除或緩解其心理問題與障礙,促進求治者人格成熟。緩解或消除癥狀是心理治療的近期目標,而促進患者人格成熟則是遠期目標。
2心理治療在臨床主要精神障礙治療中的應用
2.1精神分裂癥:絕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來訪者在急性期癥狀控制后都能或多或少受益于心理治療。一般來說,對精神分裂癥來訪者不建議做精神分析。但行為治療通常能幫助來訪者重新恢復其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技能,行為治療通常司以和工作治療(工療)合并使用,最終恢復來訪者的職業(yè)功能。幫助來訪者理解其所患精神障礙的性質,尤其是對某個具體應激源作出反應。對環(huán)境的快速整合和適應。長程治療目標可以考慮訓練來訪者應對疾病復發(fā)相關技能,尤其是來訪者或家庭成員應對復發(fā)早期癥狀采取相關措施。
2.2抑郁癥:心理治療通常與藥物治療合并使用。抑郁癥相關臨床對照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合并藥物治療與控制組對比,這些治療的效果證明是顯著的。抗抑郁藥物治療在改善快感缺乏、精神運動性遲滯、睡眠障礙、食欲不振、精神病性幻覺及妄想等方面有優(yōu)勢,而心理治療在改善來訪者興趣、心境、社會關系和職業(yè)問題等方面有優(yōu)勢。傳統(tǒng)精神分析治療因為研究數(shù)量不足,不能證明其有效[2] 。
2.3焦慮癥:絕大多數(shù)焦慮障礙來訪者一般同時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對頓悟認知相關的心理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如精神分析,因為這些治療能夠幫助來訪者理解其癥狀背后的潛意識心理沖突及心理防御機制。解決潛意識心理沖突從而消除軀體焦慮癥狀,這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對焦慮形成機制的經典精神病理學解釋。認知行為治療主要針對糾正導致來訪者焦慮的錯誤認知,從而消除或緩解焦慮情緒[3] 。這些來訪者通常對自我、他人或將來抱有錯誤認知。對威脅或危險的災難性夸大是導致其過度焦慮的原因。認知行為治療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具體情境與病理性認知歪曲之間的關系。治療關鍵是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其錯誤信念背后的錯誤基本信念系統(tǒng)。通過治療,來訪者能學會用更加積極健康的思維方式替代那些錯誤信念,最終消除自動性思維及由此產生的焦慮。
2.4強迫癥:強迫癥行為治療有暴露和反應阻止。根據(jù)學習理論,強迫癥來訪者習得了一種對焦慮不恰當?shù)幕乇芊磻?。治療師必須鼓勵來訪者置身于厭惡情境(暴露),并且不允許其執(zhí)行強迫性儀式行為(反應阻止)。單純逐級暴露能減少焦慮,但不能消除強迫行為。所以反應阻止至關重要。通過逐級暴露,加上反應阻止,來訪者開始可能表現(xiàn)得異常焦慮,但隨著暴露的進一步深入,焦慮的持久時間及強度會逐漸下降。
強迫癥來訪者具有完美主義、行為刻板等特點,而這些特點與其早年家庭中父母親依戀和教養(yǎng)方式有著密切關系。通常這些來訪者的主要依戀對象,父母親或祖父母至少一方有類似行為或個性問題。家庭成員治療過程中需要鼓勵來訪者多用一些積極靈活的行為,減少刻板完美行為,尤其是強迫性儀式行為。為了協(xié)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治療過程中來訪者和家庭成員之間可以簽訂一份協(xié)議來規(guī)范相互間的治療行為。
2.5人格障礙: 精神病學中,只有在人格障礙上,心理學和生物學才真正走到了一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對那些適合接受頓悟相關心理治療的人格障礙來訪者有用。這些人格障礙來訪者包括依賴型、強迫型及回避型人格障礙。對自戀型及邊緣型人格障礙通常適合做個體心理治療,頓悟性心理治療對偏執(zhí)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不適合,因為這些治療可能會增加來訪者對治療師的憎恨,認為治療師想控制他們。
2.6攝食障礙:攝食障礙很久以來就有心理治療合并抗抑郁藥治療的傳統(tǒng)。對神經性厭食和神經性貪食的心理和藥物合并治療相關臨床研究主要有以下發(fā)現(xiàn):在減少神經性厭食和貪食引起的嘔吐及暴飲暴食方面,認知行為治療要優(yōu)于單純支持性治療。
綜上所述,心理治療可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抑郁、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精神障礙患者的非適應行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史偉,羅錦秀.精神科住院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準備性會談與治療后訪談初探 [J];醫(yī)學與哲學. 2011, 32(6).
[2]劉翯,史偉.綜合醫(yī)院精神科異質性團體心理治療的實踐研究 [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 . 2012(5).
[3]梁志中, 許秀峰,宣煦,趙旭東. 綜合醫(yī)院精神科的集體心理治療實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 -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