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
【摘要】 目的:對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我院9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6例患者行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對照組46例患者以動力髖螺釘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90.48%,對照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76.19%,觀察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52%,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09%,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以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技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是老年轉子間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
【關鍵詞】股骨近端解剖鋼板;股骨轉子間;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130-02
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發(fā)于老年人,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骨折發(fā)生率也在逐年升高。臨床上一般采用早期手術聯(lián)合功能鍛煉治療,但是在手術方式的選擇方面,尚無統(tǒng)一定論[1] 。為了更好的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9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將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6例患者,其中I型7例,II型14例,III型18例,IV型7例。觀察組46例患者,其中I型6例,II型12例,III型19例,IV型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結果如表1所示。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皮膚牽引、脛骨結節(jié)牽引制動,并進行相應檢查之后進行手術。囑患者取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手術過程中以C型臂X線機監(jiān)測骨折復位。所有患者均經髖關節(jié)外側入路,自股外側肌后緣將其進行剝離,充分暴露股骨轉子。然后行牽引復位,觀察組置入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鋼板,對照組置入動力髖螺釘。經C型臂X線機檢查后,以1500mL的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對切口進行逐層關閉,并防止負壓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以參考文獻標準[2] 對治療效果分為優(yōu)、良、中、差,治療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小組人數。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所得數據以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計數資料以X2進行檢驗,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計量資料以t進行檢驗,以X±s的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
觀察組的手術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如表2所示。
3討論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骨折,因為老年人轉子間骨質松脆、骨質疏松等,因此骨折一般為不穩(wěn)定型、粉碎型,再加上老人的體質相對較差,在手術選擇應注意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內固定有效。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有著多平面外形,同骨骼外形相匹配,對于粉碎型骨折能夠很好的起到支撐作用。于鋼板近端5枚螺釘孔安置3枚以上的拉力螺釘,并對這3枚螺釘進行角度調整,在股骨頸內形成三角柱狀固定,更符合人體生物力學的要求。該手術容易一次性固定成功。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有著動力髖螺釘的滑動及加壓性能。且鋼板近端有2~3個孔備用,對于轉子間后方骨塊與掉下的小轉子以拉力螺釘進行固定,盡量建立內側骨完整性,從而有效避免鋼板斷裂、髖內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王希武研究指出[3] ,以股骨近端街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優(yōu)良率約為90%左右,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少。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90.48%,且并發(fā)癥明顯減少,符合相關文獻報道。
總而言之,以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賀文龍.DHS和ALP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研究[D].中南大學.2013.5
[2]陳春冉,李旭,黃潤堂.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0(1):23-24
[3]王希武.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探討(附56例)[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0(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