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東
【摘要】目的:探討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 患者均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結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無一例切口感染;患者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隨訪6個月到1年,無一例復發(fā)。結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安全可靠、療效確切、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等特點,臨床上應積推廣。
【關鍵詞】疝修補術;無張力;腹股溝疝;人工補片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047-02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一種以生物材料進行疝修補的最新方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內、外無張力疝修補術已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手術,成為最常用的疝修補術[1]。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平片法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33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均為男性,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57歲,體重57~765kg,平均體重65 kg。均腹股溝斜疝240例。伴有高血壓4例,糖尿病1例。術前均給于相應治療,病情控制后行手術。
手術方法:
補片選用:修補材料均為聚丙烯單絲編織而成,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組織相容性,大小為6 cm×11 cm,可隨意裁剪。
手術步驟:
連續(xù)硬膜外阻滯麻醉7例,腰硬聯(lián)合6例。全部采用腹股溝斜切口,長約6 cm,刀片切開表皮,電刀切開皮下組織,剪開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環(huán)口。在腹外斜肌腱膜下間隙充分游離,暴露腹股溝韌帶,聯(lián)合肌腱,腹內斜肌與腹橫肌弓狀緣,將提睪肌與精索一并提起,充分暴露腹股溝管后壁,同時注意勿損傷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和腹壁下動脈。找到疝囊并向上游離到腹膜外脂肪,疝囊較小者可切除全部疝囊壁,大疝囊橫切斷,近端貫穿縫扎,遠端曠置,徹底止血后,充分游離精索,必要時切除部分提睪肌,充分顯露恥骨結節(jié)。在內環(huán)口處將補片剪開以容納精索并將剪開后的兩葉重新縫合。將補片間斷縫合固定在腹股溝韌帶、聯(lián)合肌腱、腹內斜肌,特別是恥骨結節(jié)處應固定好。固定后的補片無卷曲、折疊,平展于精索后方。最后將精索和神經放在補片之上,在精索前方連續(xù)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環(huán)口,間斷縫合皮下筋膜層及皮膚,手術結束。術后沙袋壓迫切口6 h。術后2例患者發(fā)生陰囊血腫其余病例除了切口輕度不適外無紅腫和滲液,無刀口感染。手術平均時間50分鐘,平均住院日為4天。隨訪1~3年,無術后復發(fā),無切口硬結,無異物感。
討論:腹股溝疝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好發(fā)于男性。引起腹股溝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腹部強度降低、腹內壓力增高。老年人肌肉萎縮,腹壁薄弱而腹股溝區(qū)更加薄弱,再加上血管、精索或者子宮圓韌帶穿過,給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多有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等,致使腹壓升高,為疝的形成提供了動力。成人腹股溝疝是不可自愈的,手術修補是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唯一可靠方法。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多為張力性修補,手術中將不同層次組織強行縫合在一起,影響術后組織愈合,術后牽拉疼痛較重,遠期切口硬結較為明顯,復發(fā)率較高。使用補片行疝無張力修補,手術創(chuàng)傷小,組織無張力,手術操作簡單,復發(fā)率低,疼痛感輕,可早期下床活動和恢復正常工作,比傳統(tǒng)手術效果好[2]。補片在無張力疝修補材料中價格低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組織相容性高,潛在的不良反應輕,值得推廣。缺點是不宜在發(fā)育過程中患者如兒童、青少年和計劃懷孕的婦女患者中使用,不能用于可能感染的患者[3]。
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保持了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結構,既修補了缺損的疝環(huán),又增強了腹股溝管后壁抵抗力,降低了疝的復發(fā),是腹股溝疝的理想修補術,無張力修補術將取代傳統(tǒng)的張力修補,是外科手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陳孝平,裘法祖.要重視腹外疝修補術的標準化和個體化.腹部外科,2004,17:45.
[2]唐健雄.從腹股溝解剖談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必要性[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2):66.
[3] 馬頌章.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的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9):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