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舌尖上的中國2》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它講述了同一種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間的變化,用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本文以肯尼斯·伯克的同一修辭為理論基礎,展開對《舌尖上的中國2》語篇的研究,分析如何運用同一修辭的手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2》 語篇 同一修辭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94-02
《舌尖上的中國2》自開播以來便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它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關系的微妙理解,悄然傳達出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智慧思考及味覺審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觀者的濃濃思鄉(xiāng)之情,是用美食獻給普通勞動者的頌歌。正因如此,才使這部紀錄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召。一道道美食讓人回味無窮。在食品工業(yè)化時代,人們仿佛又從該片中找到了對傳統美食的熱情和敬意,這不僅僅是“吃”那么簡單,其中包含了濃郁的人文情懷。本文運用伯克的同一修辭理論,分析《舌尖上的中國2》的解說詞是怎樣組織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的。
一 同一修辭
同一來源于實質這一概念,自我是由各種實質或特性所構成的,包括物質、職業(yè)、行為、朋友、信念和價值觀等。當我們與他人共同享有某些特質時,我們就取得了與他人的同一。伯克認為,同一在三個基本方面發(fā)揮著作用,即同情認同、對立認同及誤同認同。
同情認同注重人與人之間共同情感的相互作用。這種認同可通過尋求共鳴來達到。比如一位總統候選人的聽眾是農民,他會告訴他們自己也是在農場長大的,以期找到兩者的共同之處,從而取得農民的認同與支持。這種認同方式很大程度上接近亞里士多德的情感訴求,不過相較于后者而言,同情認同的涵蓋面和意義則更加廣泛。
同一還可以通過對立認同來實現,在這種認同方式中,兩個對立的實體是基于兩者共同的敵人從而達到同一的。這個敵人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huán)境。例如保險公司和消費者本是利益雙方的兩個對立面,可當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某些意外事故時,消費者便會認同保險公司的廣告。
此外,同一還可通過誤同的方式來達到,他最常表現在人們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誤同上。拿金龍魚的廣告來說,為了贏得潛在消費者的認同,該公司打出的廣告是:“金龍魚調和油,只賣給爸爸的油?!笨吹竭@個廣告的消費者在看過之后會誤認為買了這種油就能做出來像“爸爸去哪兒”欄目里深受孩子喜愛的美味可口的飯菜。與同情認同和對立認同在結尾時對受眾者做出的勸誘不同,誤同對受眾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伯克的這一修辭觀點對人們的思維有現實上的指導意義和理論上的研究意義,他提醒人們要審查自己的認知并調整認知的誤區(qū)。
二 《舌尖上的中國2》解說詞的同一修辭分析
詩經有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往往最能讓人刻骨銘心。在《舌尖上的中國2》解說詞中,作者大量運用了同情認同的方法,以求得觀眾和紀錄片中主人公的情感共鳴。
在第一集《腳步》中,西藏的白馬為給弟弟準備考上大學的禮物,冒險爬上數十米的大樹獲取蜂蜜,解說如下:
“白馬選了一根藤條使自己與大樹相連,從現在起,這跟藤條關系性命,看起來進展不錯,1個小時過后,白馬爬了很高,但還有更長的距離要爬。父親放心不下,匆匆趕來。白馬已經不敢用雙手砍樹,速度明顯慢了下來。3個小時過后,白馬接近樹冠,現在,他準備擺脫藤條。40米高,并且沒有任何保護,這是一次危險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馬從長輩那里學會了點燃煙霧,迫使蜜蜂放棄抵抗,砍開蜜蜂藏身的樹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難得,而蜂蜜是白馬能帶給家人最珍貴的禮物?!?/p>
解說中通過對時間的推進和列舉數字,如:1個小時、3個小時、40米高等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蜂蜜來之不易的體會,也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白馬與弟弟的兄弟情深,感情真摯樸素。在商品化的時代,幾乎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人們衡量事物的價值也與金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在偏遠高寒的小村落里,白馬3個小時冒著生命危險只為給弟弟取得可口的蜂蜜,這一舉動足以讓每一個人為之動容,同一效果也水到渠成。
自古以來人與自然互相依附共同生存,第二集《心傳》中講述了中國最后的職業(yè)割麥人——麥客。
“如今手工割麥毫無優(yōu)勢,狹窄的山坡地塊是最后的陣地,一天勞動10小時,每人割1畝多地,最多收入200元。這次出來十幾天,收入還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麥客已經不屬于這個時代,馬萬全一行,也許就是中國最后的職業(yè)割麥人。古老的職業(yè)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在快餐文化席卷全球,人們也漸漸失去了原始恬淡自在的悠閑生活,使人們?yōu)榱松疃煌5乇疾?,無形中給人們一種壓力,而這種壓力有時會成為人們心中的“敵人”,讓人們心生厭惡,進而群起反抗。麥客這種職業(yè)正在被機械化的時代收割殆盡,仿佛一種古老的文明又在離人們遠去,人們遺憾的同時,不免對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心生厭惡,如此便達到了對立同一。
誤同認同可將完全不相關的人們聯系到一起,使人們對自己的身份及所處的環(huán)境有認同感,在解說詞中大量地運用集體化名詞的表述,在第三集《時節(jié)》中這樣講道:
“對于時間,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感悟,破繭成蝶,花開花謝,草木枯榮,都是時間的腳步。而在四季變換中,中國人不懈地尋找美食的秘密。春江水暖,刀魚最鮮,夏天滋補,筍干燉雞,秋季肥美,魚頭不容錯過,冬日最愛,必是那熱騰騰的火鍋。盡管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但人們在餐桌的方寸之間,也能通過食物的變化。體察時間流逝,四季輪轉。”
像“中國人”“人們”等表述不知不覺建立了一種相似性和共同性,進而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并傳遞出一種信息,我們每一個人對時間的感念都有一種特殊的領悟,不論春夏秋冬,四季如何變幻,食物永遠和人們息息相關。
三 結束語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深受人們喜愛,不僅是因為節(jié)目中向大家介紹天南海北的食物,更多的是在介紹中傳遞出一種人性的美麗、情感的真摯和一種人文關懷。通過伯克的統一修辭理論分析,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節(jié)目與觀眾的距離感是如何拉進的,進而對以后的廣告、影視作品的宣傳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鞠玉梅.英語語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辭模式[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柴改英.英語廣告語篇的同一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