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為了更好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因此,教師的角色就要發(fā)生根本轉變:第一,由“知識權威者”向“非權威”轉變;第二,由填鴨式的“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指導、促進者”轉變;第三,由學生的“導師”向學生的“學友”轉變;第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第五,由課堂“統(tǒng)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關鍵詞:農村教師;角色;轉變
我們知道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而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因此,我們教師要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一、教師要由“知識權威者”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提供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譬如我在教學《黃河頌》時,一改以前的教學模式,不是自己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介紹有關黃河的知識,而是,首先問學生,誰了解黃河,并向其他學生介紹黃河的知識。于是,同學們七嘴八舌,把自己在歷史、地理中學到的和在電視上看到的以及聽到的相關知識,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知識,充分發(fā)揮了課堂主人的角色。接著引導,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點是怎樣的。然后請同學看課題“黃河頌”,探究文章“頌”了黃河的哪些方面。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頌”的語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閱讀全文。最后引導學生聯系文章結尾部分的三個“啊,黃河!”探究體會文章的主題。整堂課中,同學們都積極主動參與,既展示了自己知道的知識,又學到了新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二、教師要由填鴨式的“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指導、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一改過去填鴨式的“灌輸者”的角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用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努力發(fā)現學生對答中應值得肯定的東西,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我們知道《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作品,文章逼真地描繪一所學校發(fā)生的悲劇性故事,深刻真實地反映了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的事實。由于這一題材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離大,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先介紹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被迫割讓洛林和阿爾薩斯的史實,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再讓學生看文題“最后一課”,體會貫穿全文的情感。我鼓勵大家積極發(fā)言,對他們的發(fā)言都做了忠懇的評價。經過交流、爭論,學生體會出貫穿全文的情感——沉重。引導學生找出法國人民自發(fā)來上這最后一課,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認真專心的段落語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這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重、難點所在。同學們積極發(fā)言,我肯定了他們的發(fā)言,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最后三小節(jié),特別是“法蘭西萬歲”幾個字,于是學生認識到文章表面寫在最后一課上發(fā)生的一些悲劇性故事,而實質是為了表現法國人民,在國破家亡時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三、教師要由學生的“導師”向學生的“學友”轉變
雖然在教育中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而是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譬如,我在上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時,本來它是一篇景美,人美,生活美,情意美的美文,當我上課伊始問及學生時,大家?guī)缀醍惪谕暤卣f:“它一點也沒趣,一點也不美!”我當時很吃驚。于是就請同學們說說理由。原來很多同學是因為課文或者魯迅而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于是,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計劃。我原先的教學設想是先讓學生討論課文結構和歸納段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再品析課文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等。現在,我要和學生共建課堂,一起學習。于是,我抓住“趣”和“美”兩字做文章,啟發(fā)學生說:“現在,我們把本文看作是一位長輩向我們敘說他童年時經歷的一些有趣的事。讓我們用童稚的好奇心和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去感受它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我的啟發(fā)下,一名學生首先發(fā)言:“我認為他們偷豆很有趣?!薄巴禆|西是不好的行為,怎么還有趣呢?”另一位學生未等他說完。就開始反駁。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從為什么“偷”說到“偷”誰家的,從“偷”的這件事說到“偷”的人,從“偷”吃的豆談到“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的原因。大家說出了“偷”的情趣、歡樂,課堂氣氛活躍。我又引導同學們去欣賞月夜行船之美。大家在合作探究中,發(fā)現作者是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面描寫月夜行船景物的,還體味到了極富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感悟到了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和所寄托的無限美好的情思。
四、教師要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我們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凈化者。正如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彼越處熞蔀閷W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教師要由課堂的“統(tǒng)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在新課改革中,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統(tǒng)治的課堂,而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從統(tǒng)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fā)展意義.《教育研究》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