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坦
摘 要:在美術教學當中,重要的媒介就是美術作品。因此在實際的學習當中,學生的美術思維、以及對美術作品的理解等感性方面的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感審美在不同的藝術類別之間,發(fā)揮著連接的作用。人們通過所有的感官系統(tǒng),從多方面對藝術拼進行感知,從而獲得最大的審美體驗。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以通感審美模式為基礎,能夠有效的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樂趣,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對通感審美模式進行了探討,然后結合其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對基于通感審美模式的初中美術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通感審美模式;初中美術教學;探索
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相互替代不同感覺的方式,使藝術作品的完美度和藝術性得以提高,從而體現(xiàn)出了通感審美模式的意義。而在初中美術教學當中運用通感審美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同時,還能夠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藝術感受力,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該模式的應用,應當以了解和掌握通感審美模式的意義和作用為前提,才能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
一、通感審美模式的概述
(一)通感審美的意義
通感審美指的是人們利用身體、舌頭、鼻子、耳朵、眼睛等身體感官系統(tǒng),通過相互替代作用,提高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觀賞能力。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來說,美術除了建筑藝術以外,所有造型藝術的總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通過對形體、色彩、線條等元素的運用,在二維平面當中,利用溝通、色彩、造型的方式,對靜態(tài)的視覺形象進行塑造。而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就需要人體感官系統(tǒng)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當中,通感審美模式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通感審美的分類
在通感審美當中,主要可分為感覺通感、表象通感、多重通感等類型。其中,感覺通感是相互轉換不同的感覺,這是人體中較為低級的感官方式。例如風吹在人體上給人們帶來了刺痛、寒冷、舒服等感覺。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中,有一句詞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這句描寫當中,先是通過視覺看到了小路交錯縱橫,然后通過聽覺聽到了雞和狗的叫聲。在這一過程中,就體現(xiàn)出了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相互替換,從而完成了對眼前景物的欣賞。以感覺通感為基礎,在簡單認識了事物之后,對認識到的事物規(guī)律和事物屬性加以總結所形成的感覺,就是表象通感。從層次上來說,表象通感要高于感覺通感,并且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也能夠更加全面的反映出事物的特點。因此,通過表象通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其作品能夠對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加以體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象通感相互之間替換和轉移,在第一次產生通感之后,在利用其它通感進行替換或疊加,就形成了多重通感。對于事物的真正本質,只有利用多重通感才能夠全面、系統(tǒng)的進行描繪,同時正確的體現(xiàn)出人們對待事物的確切認知。
二、通感審美模式的作用
(一)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才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只有擁有了良好的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美術學習中,從而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例如,在著名油畫作品《開國大典》當中,對開國大典時天安門的盛況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在創(chuàng)作這樣的作品時,除了根據現(xiàn)場實際景象進行描繪以外,還需要結合當時的喜慶、熱烈、恢宏的氛圍進行創(chuàng)作。在教學當中,教師可將該作品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夠受到畫作中的情緒感染,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二)增強多元性和靈活性
通感審美模式的運用,能夠通過對語言、音樂、感官等方面的協(xié)調,使學生的通感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在拓展審美思維的同時,加強學生的靈活性和多變性。通過對多種不同感覺的綜合利用,對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加以展現(xiàn)。在美術創(chuàng)作當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提高美術作品的生命力,從而使學生的美術涵養(yǎng)得到提高。
三、基于通感審美模式的初中美術教學
(一)改變教學觀念
在當前的初中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于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很低,時常出現(xiàn)縮減、占用美術課時的情況。由于沒有中考和高考的壓力,因此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知識單純的傳授知識,或是讓學生自行作畫。而在通感審美模式下,應當轉變這種錯誤的教學觀念,提高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通過美術教學對學生的開拓性思維進行挖掘,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理解能力。同時,還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疲勞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增加實踐教學
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很大,學生在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下,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也會具有不同的情感體現(xiàn)。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長期固定在教師中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作,不利于學生通感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盡量增加實踐教學的機會,組織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美術學習和創(chuàng)作。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有助于通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yǎng)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加良好的進行感悟和欣賞。同時,美術教學對于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4]。而這一些都需要以良好的審美能力做基礎。因此,在基于通感審美模式的初中美術教學當中,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四、結論
美術教學是初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通感審美模式的應用,對于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這種模式,能夠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幫助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從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良好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君萍.通感審美模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戴偉.探討通感審美模式應用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4,11:115
[3]馬冬英.初中美術教學中通感審美模式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140
[4]羅秀菊.通感審美模式應用于初中美術教學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