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高校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JGB238)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文章探討了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對外漢語識讀教學所面臨的來自教學對象、教學觀念、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戰(zhàn),以及應對這些新挑戰(zhàn)需要重新構建的教學新途徑:即加大知識儲備、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改革測評體系。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對外漢語識讀教學;探析
跨文化交際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需要處理的是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解決的是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交際信息很容易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交際傳播的新形態(tài),也帶來了課程教學的新格局??缥幕浑H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化的不同,交際者的語言、社會、歷史、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會存在差異。
對外漢語識讀教學,這里所指的對外漢語,專指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地區(qū)的人為對象的漢語教學,新形勢下,對外漢語識讀教學也越發(fā)強調將語言學習與知識的創(chuàng)新、改變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xiàn)雙重識讀目的:一是理解并掌握不斷演變的語言;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評識讀能力。同時,教學活動本身作為一種交際傳播形式,必須充分面對跨文化交際所帶來影響,重新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去迎接新挑戰(zhàn),解決新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對外漢語識讀教學的新挑戰(zhàn)
(一)教學對象的多樣性
跨文化交際背景下,每個交際對象或教學對象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屬性和文化背景。這些文化屬性或文化背景在共同語言教學中雖然具有一定趨同性,但更多的表現(xiàn)出差異性、交互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這些屬性使得每一個教學對象都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并在統(tǒng)一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成為必須得到關注的主體。例如,一個由歐、美、東南亞佛教國家和中部非洲國家留學生組成的班級,文化背景不同的個體組成了一個學習漢語的集體,每個個體之間都有學習漢語的欲望,但都又有各自自不同的行為思想,整個教學實踐中教學對象呈現(xiàn)一種明顯的多樣性,如何提升教學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延伸課堂活動,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時空拓展,是對外漢語識讀教學必須面對的一個新挑戰(zhàn)。
(二)教育觀念的開放性
當前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實踐主體在網(wǎng)絡等科技發(fā)展的基礎上早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傳統(tǒng)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這是一種全新的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類教學本質上是一種交際行為,非常強調教育觀念的開放性,積極吸收一切可能的優(yōu)秀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雙向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學生的內心世界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潛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學科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shù)膶ο?;同時,教師應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摒除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樹立一種全方位多元化的開放式教學交流機制。
二、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對外漢語識讀教學的新探索
(一)加大知識儲備
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師生關系、教師角色、知識儲備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與思考。俗語所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授之于魚,不與授之于漁。由于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的知識范圍更廣,思維方式更多,自主意識更強。教師必須及時更新和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改變過去傳統(tǒng)教學中認為教師只需懂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就能勝任工作的狀況,變成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與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只要這樣,教師才能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以廣博的知識,結合和深入淺出、縱橫捭闔的教學魅力,充分照顧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加強人文關懷,提升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一個留學生來陌生的中國,往往會因為失去熟悉的社會交往符號而陷入交往陌生甚至深度焦慮,很多時候因為文化傾向和心理行為的差異,在教學交流中很容易產生不同的矛盾和誤解,而且這種情況單憑文本語言很難解決。為克服單一文本教學的不足,教學活動必須借助各種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平臺、媒體平臺等,進行差異化、外延式教學,將教學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線下延伸到線上。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新媒介形象進行閱讀和處理信息,并且通過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漢語。例如可以通過慕課(MOOC)的形式積極拓展網(wǎng)絡教學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教學互動、教學效率、師生關系、教學效果等方面的進步。
(三)改革測評體系
傳統(tǒng)評價體系大都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跨文化背景下教學評價模式應突破這一模式的困囿,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針對對外漢語識讀教學的學科特點和留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重新構建科學的測評體系。首先,在測評內容上,教師要根據(jù)課程設定的培養(yǎng)方案,遵照對外漢語課程的結構及其實施狀況和效果進行綜合的結果測評,要把學生的的信息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認知理解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單純只測評學生的語音、語法等知識的問題。其次,在測評方式上,第一,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思想潛能;第二,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測評結合,課內和外結合起來,全面評價學生,鼓勵學生的協(xié)同發(fā)展,將知識考核和創(chuàng)造精神及實驗實踐能力測評,做到測評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韋琴紅.多模態(tài)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03)
[4]張義君.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多元識讀教學模型的建構與實踐[J].外語界,2013(01)
[5]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04)
作者簡介:莫山昀,男,廣西桂林人,1974年生,廣西科技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