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燕
一、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瓶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把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筆者認為,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是達成“文化意識”目標最為直接的一種途徑,也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現(xiàn)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學閱讀嚴重缺失。雖說近兩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英語教學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曾經“輕閱讀,重知識”的教學模式得到一定改善,但就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來看,單元框架大都圍繞語言結構、交際功能、話題、任務,實用性強,閱讀的主要目標也只是尋找信息,學生讀完一篇文章,談不上閱讀中的愉悅,也沒有閱讀后心智的啟迪,卻是在層層任務的指引下,完成由易到難的各項任務。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老師占領主導地位的課堂,得不到滋養(yǎng)和提升。這樣的閱讀教學是達不到新課標對學生英語水平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能力的較高標準的。
二、文學閱讀教學的目標
我校五年前開始推行英語文學閱讀,所用的教材是《典范英語6》,來源于原汁原味的英文讀物——《牛津閱讀樹》,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英語母語學習材料。《典范英語6》的故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閱讀欲望;語言地道,原聲錄音語音純正,便于學生掌握純正的英語。所以,我們把教學《典范英語6》的主要目標定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喜歡讀英語,養(yǎng)成多讀多聽的習慣。
三、文學閱讀教學的實施
在典范教學過程中,我們秉承“整進整出”的理念,圍繞文學作品開展了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如模仿、朗讀、復述、續(xù)寫、改寫、表演等。
學生通過模仿跟讀錄音,改善了語音語調;通過大聲朗讀,很好地理解了故事。
閱讀之前和學生談論封面、標題、章節(jié)小標題所傳達出的信息,便于學生對故事背景有所了解,激發(fā)學生原有認知系統(tǒng)中的相關知識,產生共鳴,降低閱讀難度。
教學時采用讀、表演、討論、續(xù)寫等方式推進對故事的理解,學生通過不同方式鞏固、驗證、質疑、交流所讀文章,語言感悟力逐步提升,對故事主題能夠深入理解。
學生積極參與分角色朗讀故事,能否成功地通過朗讀演繹出人物的性格、情節(jié)的沖突,是判斷學生是否讀懂故事的一個依據。
每讀完一個故事布置相應后續(xù)任務來鞏固。如將故事改編成短劇并小組合作表演,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分配角色、改編劇本、準備道具,增強了合作意識與能力;或者布置寫作任務,如寫故事梗概、續(xù)寫故事、對書中某一人物進行特寫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寫作訓練,學生鍛煉了思維,英語寫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文學閱讀教學與課內教材的結合
這種教學模式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教育要從有“意思”、有“意義”的內容出發(fā),以內容為核心,用內容帶動形式。這為我們研究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新的視角,讓我們更重視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有意思、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閱讀課教學中,也滲透了文學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教師根據文章的不同體例,設計問題或場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如果是議論文體,讓學生找出觀點,并尋找依據;如果是故事,讓學生按照時間或地點順序,理清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在處理細節(jié)時,不僅要深究語言知識,而且要多從作者的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表層和字里行間的深層意義。
遇到敘事性文章,讓學生分組合作,有感情地朗讀并演繹。當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時,語言自然就能脫口而出。如8A Unit 7課文講述地震時Tommy的感受及如何自救的故事,學生朗讀到“It was dark all around me”時,情感逼真,無助、恐懼的感情自然流露,聽到有人來救他時,激動地大喊“Help!Help!”
學完一篇課文,布置后續(xù)寫作任務,如改寫、續(xù)寫等。教學9A Unit 6課文Audrey Hepburn時,讓學生縮寫課文,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8B Unit 4課文Gulliver in Lilliput和7 B Unit 7課文Alice in Wonderland后,讓學生續(xù)寫故事,并提供原版讀物讓學生閱讀并驗證自己的猜測,談論哪一種結局更好,對課文的學習進行了拓展。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文學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到平時英語學習中。如在形容人高興時,以前只會用happy,現(xiàn)在他們會想到beam with joy,更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快樂的感覺。另外,學生在語音語調上也有很大提升,他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努力去體驗故事中的不同情感。由此可見,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與課內英語教學并不矛盾,可以相輔相成,有助于英語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魏慧.中小學英語也要重視文學閱讀[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0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