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博
摘要:芳賀綏說:“在日常用語,有一種包含著除字面以外的其他含義、沒有明確的界限的語言,那就是所謂的曖昧語?!保?996.1)這也就是當今曖昧語的定義,曖昧性不僅是日本言語的重要特征、是對日本人自古以來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更是對其本國民族文化特色及生活倫理的反映。其特色就是婉曲含蓄、這樣可以很好地保持人與人之間那種開心愉快的關(guān)系,所以很受日本人喜愛。本文我們追其根源、選取一些常用語來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寒暄;多義詞;以心傳心;外國視角
一、日常會話中的曖昧表現(xiàn)
(一)寒暄語類
日本人如果出門時碰到熟人、常常使用一些套話來打招呼。舉個例子:
A:こんにちは。おでかけですか。(你好,最近身體怎么樣?)
B:こんにちは、ちょっとそこまで。(你好,也就是那個樣子)
A:そうですか、気をつけて。(恩,請保重)
B:どうも。(謝謝)
這段對話中的“ちょっとそこまで”中的“そこまで”實際并未給予明確回答。同樣地,A也并沒有真要知道B身體情況的想法。類似的,假如詢問外出的人要去哪,回答者也不會給出明確答案;而且問“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要去哪里)、也絕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要去哪,這多是熟人間的寒暄而已,此時發(fā)問者絕不可以繼續(xù)刨根問底、一句“そうですか、お気をつけて”(多保重)足矣。這種寒暄在歐美國家則不適用,在歐美國家如果問別人去哪,甚至有可能會惹怒對方,因為在歐美國家「どこへ行くか」是完全的私人空間、這么問會被認為極為失禮和具有侵犯性。正是由于各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形成的民族心理及思維方式也就會存在差異。
(二)多義詞
日本人很喜愛使用“どうも”。例如、“どうもだめな”(實在不行)、“先日はどうも”(上次多謝了)、“どうもありがとう”(非常感謝)、“どうも、どうも面倒をおかけしました”(實在是太麻煩您了)數(shù)不勝數(shù)。在我來看,關(guān)于“どうも”、大致有“どうしても”、“いかにすれでも”、“まったく”三層意義。也就是:沒辦法、不知道如何是好、無計可施三層意思。
二、日本人鐘情曖昧語的原因分析
(一)“以心傳心”的交流方式
“以心傳心”可解釋為“思うことが言葉によらず、互いの心から心に伝わること”(不用語言來表達心情,而是通過心靈的溝通來傳達)(引自広辭苑),換句話說、也就是對對方說的話可以自由靈活地理解。日本人日常用語中都有明顯的曖昧感,絕不明確說明、含蓄、委婉。在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一部分會在言語中直接表達出來,但更多的則需要通過“以心傳心”來推測理解,這樣有時確實很難推測出其中的意思。但是這種含糊的曖昧語絕不是日本所固有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語音現(xiàn)象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也屢見不鮮,大概只是在日語中這種用法更加突出吧。
日本人說話曖昧與日本人是單一的民族構(gòu)成的農(nóng)耕型島國有著密切關(guān)系。但是,說日本人說話曖昧也只是外國人的看法而已。日本人的語言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有些時候,不必說明對方也會明白。但當日本人與外界溝通時、外國人就發(fā)現(xiàn)很難與其“以心傳心”,所以導致大多數(shù)外國人很難與日本人相處。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速,日本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世界各國,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日本人也在不斷改進說話的方式。
(二)絕不直接說“いいえ”(不行)的民族
日本人常通過說“遠慮”(請注意)來勸阻一些行為?!斑h慮”表達的第一層含義與漢語基本一致、也就是「じっくりと考える」(仔細考慮),但當其用于勸阻,并不是使用其本意來使用。舉例來講,電車中大都貼著 “電車中に攜帯電話の使用を、ご遠慮ください”(電車中請不要打電話)。日本人喜歡用“遠慮”來婉轉(zhuǎn)的對他人進行勸告、其他的語言則更喜歡直接表達對行為允許與否。
絕對不說“いいえ”(不行)、不去直接拒絕別人,這樣雖可避免對對方的傷害,但有時又會讓別人想不通到底是不是拒絕。比如在中國,諸多公共場所都會張貼“空港內(nèi)に禁煙する”(機場禁止吸煙)、“痰を吐くことを厳禁する”(禁止吐痰)、“博物館內(nèi)に撮影することを禁止する”(博物館內(nèi)禁止拍照)。我想如果在我國也使用“遠慮”的話,國人會錯把其理解為“吃煙できるが、避けたほうがいい”(最好不要吸煙)吧。這就像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很委婉,但又容易給別人帶來極大困惑。這既是日本人特殊的一種處事方式、又是他們集團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
(三)“和を以って尊重する”(以和為貴)的性格
說起日本人的價值觀,其中顯著的一點我想應該是“和を以って尊重する”(以和為貴)。日本人將其作為座右銘、其更是向日本社會注入了同質(zhì)性和集團性的特征。在一個集團中,恐怕沒有什么比“和”在他們心中更重要,他們會極力避免對周圍的人說出或做出使對方困擾或感到羞恥的事情。這被日本人視作一種美德,「爭わない」(不爭)、「遠慮する」(多思考)是其要旨。
三、看待曖昧語的態(tài)度
經(jīng)常會聽到初到日本的外國人對日本人產(chǎn)生「日本語はとても曖昧である」(日語太曖昧了)這樣的抱怨。日本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曖昧眾所周知,這一點使外國人難以接受,感到對日本人的態(tài)度很難把握。日本人絕不會直接明確表述自己的想法,更不會說「イエス、ノ」(yes/no)。在當今國際社會,各國之間交流趨于密切,很多外國人來到日本學習日語,會經(jīng)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日本人。但他們很難完全的理解把握日語的潛臺詞,也不會用他們的方式來表達,交流起來倍感力不從心。特別是曖昧語更是使人無法捕捉其真意,讓聽話者自己推測和觀察說話者的真實想法。這給外國人帶來深深困惑,也就容易引發(fā)諸多誤解。
四、結(jié)語
即使社會上對日語的曖昧抱有批判,但它畢竟是日語文化的一部分,是長時間文化沉淀的成果,是日語文化的一大顯著特點,是日本在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的語言文化。這不僅是對日本人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反映、同時又是對日本全民族的生活倫理的反映,所以我們必須對曖昧的日語抱以尊重。
身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我們必須對日語的曖昧準確的把握。因為其既是其國家民族性格的反應,又是其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分析它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從其字面意思進行把控,同時又要透過現(xiàn)象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金城出版社,2005.
[2]芳賀綏.曖昧語的詞典[M].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6.
[3]大江健三郎.我在曖昧的日本[M].南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