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革
閱讀是理解的一個載體,閱讀需要經(jīng)過理解方能達到獲取和重組信息的效果。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效益直接影響著新課改背景下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和知識攝取的效率,從而影響著英語學習的效率。英語閱讀理解效益最大化離不開圖式理論的支持。
“圖式”來自英文schema,原意為“略要”“圖解”,也有“格局”“大意”之意。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用“先驗圖式”一詞,表達“先驗想象力之產(chǎn)物”。認知心理學家Bartlett將圖式理論引入到英語閱讀理解當中。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爾哈特?(Rumethart)提供了圖式理論模式,強調(diào)了背景知識在圖式理論當中的作用。讀者的相關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篇章結(jié)構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概念、過去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對所讀材料進行重整,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圖式理論的應用對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有諸多積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1.幫助理解文章;2.幫助推論;3.調(diào)節(jié)注意力;4.促進重要信息加工;5.提高搜索記憶條理性;6.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下面就這六個方面作分別論述。
首先,圖式理論有助于理解文章。讀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已知概念和過去經(jīng)歷直接決定著對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若缺乏特定學科領域相關基礎知識和概念,學生便很難通透理解此類文章。例如,一篇關于earth summit的文章可能會涉及global warming,greenhouse effect,ecosystem,fossil fuels,carbon dioxide emissions,ozone layer,compound,decomposition,desertification,deforestation等環(huán)境、生態(tài)、化學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詞匯。讀前,腦海中如果擁有這些概念的知識儲備,閱讀文章的速度和理解程度較之未擁有會有較大改善。同樣,如果學生對一篇英語閱讀理解缺乏基本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其理解效率將大打折扣。例如,某高三測試卷中有一篇關于“威廉大帝對英語語言影響”的閱讀理解,文章簡要提供了現(xiàn)代英語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涉及了Celtic language;An-glo-Saxon(old English),a Germanic language這些語言;也提到了Anglos,Saxons,Germanic and Nordic peoples,Normans這些民族。要在短時間內(nèi)弄清這些語言和民族的對應關系,很不容易。尤其是其中一句“Americans…usually find Germany more“foreign”than France because the German…seems much more different from English than French does.”會讓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生一頭霧水,直接影響“Why does France appear less foreign than Germany to Americans on their first visit to Eu-rope?”一題的答題命準率。
其次,圖式理論幫助讀者推論。不同題材和體裁的英語閱讀短文,尤其是故事和議論文,均會給學生最終交代一個結(jié)論,即主旨大意或作者態(tài)度。閱讀中,學生如果有全局意識,通過一定的圖式理論知識,多數(shù)懷況只要抓好首段信息和每段第一句信息,把握好文章基本脈絡,得出結(jié)論就會容易些。
第三,圖式理論幫助調(diào)節(jié)注意力。如果為閱讀而閱讀,不善于關注、領會、篩選和重組信息,就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造成讀而不解的后果。圖式理論知識能使得讀者通過預設問題提供的信息和暗示,在充分理清文章結(jié)構脈絡的基礎上,抓關鍵詞,領會作者意圖,達到理解的目的。讀前和讀中調(diào)節(jié)好注意力,就會一氣呵成閱讀過程,充分達成理解的目標。
第四,圖式理論幫助促進重要信息加工。重要信息是英語閱讀文章的紐帶,體現(xiàn)了一篇文章的靈魂。根據(jù)圖式理論,體現(xiàn)文章體裁、人物、時間、地點、方式、原因以及作者意圖等信息的詞匯或短語均可視為篇章結(jié)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這些重要信息一邊閱讀領會,一邊加工重整,可有效避免因過于注重細節(jié)或生詞而造成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后果,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只知道細枝末節(jié),而對表現(xiàn)重要信息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會忽視。學生只要將這些重要信息進行加工和重組,就可大致形成該文章的內(nèi)容概括,為接下來的細讀奠定基礎。
第五,圖式理論有助于提高搜索記憶的條理性。實踐證明,閱讀過程獲得的信息必須經(jīng)歷一定量的記憶方能達到理解的地步,這是因為重整信息需要不斷回憶方能完成。根據(jù)生物學理論,腦神經(jīng)細胞受到刺激會發(fā)生興奮,當負責記憶的中性細胞接受到適量的神經(jīng)信號刺激,就會發(fā)生突觸增生。筆者認為,讀者只要掌握了圖式理論所要求的一定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知識(直接影響信息的輸入)、詞匯知識(影響文章信息的理解,如構詞法、多義和多用詞),語法知識(影響信息的內(nèi)化和重整,如必要的詞法和句法知識對復雜句式的定位),擁有足夠的已知概念,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背景知識,加上專注和特定信息的必要重復,對負責記憶的中性細胞神經(jīng)信號的刺激才會達到適量,搜索記憶才會更有條理。
第六,圖式理論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的效率?,F(xiàn)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通過在閱讀中運用圖式理論,學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問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上,能迅速定位出哪些信息是解題所需的關鍵信息并對設題角度(細節(jié)理解、詞句理解、推理判斷、歸納概括、文章結(jié)構等)進行加工,分析,結(jié)合自己所具備的相關的語言知識,主題內(nèi)容,和篇章結(jié)構知識,去理解文章內(nèi)容,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推論,完成閱讀理解的題目,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質(zhì)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