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春
近些年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的寫作被人為扭曲了。為了“考試”,作文“寫什么”都被局限于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和劃定的范圍之內?!霸鯓訉憽北仨氉裱處熞?guī)定的幾種模式。學生不再是寫作的主體,寫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這樣的寫作讓學生望而生畏,這樣的作文千人一面,了無新意。為此,我們需要把作文的自由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自己作文的主人。
一、把選材的自由還給學生
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如何選材,甚至為學生安排一些材料。如給別人讓座、學騎自行車、釣魚等等。這樣的材料怎么能給人以新的感受,又怎么能寫出學生的個性呢?
作文的素材是很多的,學生作文時,我們要把選材的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選擇寫起來得心應手的材料。如在寫一篇反映生活中學到的知識的作文時,一位同學回憶起了她和奶奶一起去菜場買菜的經歷,從奶奶的敘述中,她學到了許多生活知識。比如,奶奶告訴她,那些小青菜上的“洞洞”是小蟲子咬過的,是環(huán)保的,而色彩鮮艷、品相完整的小青菜是打過農藥的;番茄上長了“小瘤子”,說明這種番茄是打過激素的;挑選土豆盡量挑選那些不破皮,外表圓的,圓的比較好削皮;皮薄多皺的辣椒夠辣,而肉厚、表面光滑的辣椒辣味要差點……這位學生根據這些題材寫了一篇《蔬菜的自述》,學生讀完了她的作文,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生活知識,這篇作文后來還在全市的征文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二、把想象的自由讓給學生
《語言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和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蓖陼r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時代,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著力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讓學生多寫一些來自內心想象的東西,哪怕是異想天開。
在以保護家鄉(xiāng)環(huán)境為主題的班會課上,同學們紛紛講述了耳聞目睹的破壞環(huán)境的現象,認識到破壞環(huán)境的危害。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樹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各自的經歷與愿望。同學們很快編出了童話故事《小樹哭了》《南渡河的傾訴》《一個塑料袋的流浪記》《垃圾桶與電線桿的黑夜對話》……生動有趣地揭露并譴責了一些破壞環(huán)境的不良行為,表達了自己保護美好家園的愿望。有了興趣,學生想象的空間擴大了,課外作文變得有內容可寫了。激發(fā)想象,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開開心心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
三、把表達的自由交給學生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把表達的自由交給學生,讓學生不拘一格地表達。第一,要營造自由、歡樂的寫作氛圍。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搞師道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不挫敗他們的自尊心。第二,引導學生對同一內容,在結構安排上、體裁選擇上采用多種表達方式,以求揚個性、巧表達,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寫一篇贊美我們的校園的主題作文時,學生除了用常用的寫景手法,還運用了童話、詩歌的表達方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校園的贊美和熱愛。第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不拘形式地寫自己的感知體驗;用自己思考的個性語言,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
四、把評價的自由留給學生
要改變學生作文寫教師批改這種傳統單一的方法,應把評價的自由留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改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如每次寫作之后,先花些時間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自改,著重鼓勵學生標出自己認為最為得意和最不滿意的地方。然后將學生自改后的練習作張貼上墻(學生習作展示墻),由作者與同學、同學與教師互評互改、共評共賞(師生均可以在文中寫評語、定等級),師生在互相評改、互相交流、互相欣賞時,著重評價文中富有個性之處,如某個詞語很新穎,某個句子很生動,某種意識很超前,某處寫法很獨特……作文上墻,師生互改的做法,使好、中、差的學生作文都有展示的機會。這樣既讓學生獲得一種收獲豐收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又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一旦學生具備了自己修改的能力,這將是終身受益的。
“自主作文”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自主作文”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加強了從寫到改的實踐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效率。作文教學也出現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