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民 方克明 龔文亮等
摘要[目的] 為了探索水稻高產高效施肥技術。[方法] 通過多年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總結出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技術。[結果] 該技術特點是氮肥在水稻基肥、分蘗肥、穗肥的分配比例為30%、40%~50%、20%~30%,呈“山”字型分布,穗肥要求在水稻幼穗分化期1~2期施下。應用該施肥技術能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增加實粒數,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產量。[結論]與習慣施肥相比,水稻“山”型配方施肥產量增長9.02%~12.4%,節(jié)本增效2 095.8~2 649.3元/hm2。
關鍵詞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效果
中圖分類號S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1-142-03
Effect of Rice ‘Mountain Type of Formula Fertilization
ZHONG Guomin, FANG Keming, GONG Wenliang et al
(Jingdezhen City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Jingdezhen, Jiangxi 333000)
Abstract[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high yield ric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test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the rice ‘mountain type of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ed up. [Result]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rice basal, tillering, panicle distribution ratio were 30%, 40%-50% and 20%-30%, showing ‘mountain typ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in rice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12.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could reduce ineffective tillers, increase spike rate, filled grains and seed rate, grain weight and rice yields.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rice ‘mountain type fertilizer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9.02%-12.4%,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ction was 2 095.8-2 649.3 yuan/hm2.
Key wordsRice; ‘Mountain type formula fertilization; Effect
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技術是景德鎮(zhèn)市土肥站通過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總結出來的一門農業(yè)實用技術。該技術特點是氮肥在水稻基肥、分蘗肥、穗肥的分配比例約為30%、40%~50%、20%~30%,呈“山”字型分布,穗肥要求在水稻幼穗分化期1~2期施下。與農民習慣施肥相比,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既不增加施肥量又不增加工時,只需對水稻前期、中期、后期的氮肥用量進行合理調整,增產、增收效果明顯。2014年筆者在景德鎮(zhèn)市昌江區(qū)麗陽鎮(zhèn)楓林村和浮梁縣湘湖鎮(zhèn)湘湖村開展晚稻“山”型配方施肥技術田間試驗,驗證其應用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在昌江區(qū)麗陽鎮(zhèn)楓林村和浮梁縣湘湖鎮(zhèn)湘
湖村開展試驗。楓林村供試田塊肥力指標為:有機質61.7 mg/kg,堿解氮289 mg/kg,有效磷48.1 mg/kg,速效鉀 87 mg/kg,pH 4.89;湘湖村供試田塊肥力指標為:有機質63.7 mg/kg,堿解氮316 mg/kg,有效磷46.2 mg/kg,速效鉀 97 mg/kg,pH 5.13。兩地試驗田均鱔魚田。晚稻品種楓林村為中優(yōu)329,湘湖村為泰優(yōu)淦3號,均于6月26日播種,7月24日移栽,分別于10月29日和10月26日收割。栽插規(guī)格為 23.4 cm×23.4 cm,每蔸2粒谷。供試肥料有尿素、氯化鉀、45%復合肥(15-15-15),都來源于景德鎮(zhèn)市美英農資服務部。
1.2試驗處理
共設3個處理:處理①(CK1)為空白對照,不施任何化肥;處理②(CK2)為農戶施肥; 處理③為“山”型配方施肥。各處理肥料運籌方式見表1。
1.3試驗田設計在供試田塊中,取一部分用于試驗。每個處理1個小區(qū),重復3次,共9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66.7 m2。各小區(qū)隨機排列。小區(qū)間筑壩防肥水相混。
1.4試驗田間管理
除施肥處理不同外,試驗田各處理間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1.5考察指標及方法
試驗前對試驗田的土樣進行檢測分析。插秧后在各小區(qū)定點10蔸水稻,每隔10 d調查分蘗情況,至分蘗穩(wěn)定后結束。及時觀察、記載各小區(qū)的水稻生長發(fā)育情況,收割前將定點調查蔸采回室內考察水稻性狀[1-2]。收割時,對各小區(qū)單打、單曬和單秤。
2結果與分析
2.1水稻分蘗
從表2可以看出,從前期分蘗速度看,處理②分蘗速度要比處理③快;但到8月23日達到分蘗高峰后,處理②分蘗衰減速度快于處理③;從有效穗數看,處理②和處理③相差不大。在楓林村試驗中,處理②有效穗比處理③多0.3根;在湘湖村試驗中,處理②有效穗比處理③多0.2根。從成穗率看,處理③成穗率要高于處理②。在楓林村試驗中,處理③成穗率要比處理②高49%;在湘湖村試驗中,處理③成穗率要比處理②高33%。研究表明,習慣施肥可加速前期分蘗,分蘗較多,但無效分蘗也多;“山”型配方施肥可減少無效分蘗,增加水稻成穗率。
2.2水稻性狀
2.2.1
水稻株高。從表3可以看出,在楓林村和湘湖村的試驗中,均以處理③的株高最高,分別為77和96.89 cm。其中,楓林村試驗中處理③株高要比處理②高2.49 cm;湘湖村試驗中處理③株高要比處理②高277 cm。可見,“山”型配方施肥有利于水稻株高的增長。
2.2.2水稻成穗。從表3可以看出,楓林村試驗中以處理③穗長最長,其實粒數最多,結實率最高。處理③穗長比處理②長0.49 cm,每穗實粒數要比處理②多8粒,結實粒比處理②提高了5.1%。湘湖村試驗中也以處理③穗長最長,實粒數最多,結實率最高,處理③穗長比處理②長0.71 cm,每穗實粒數要比處理②多16粒,結實粒比處理②高5.2%。兩地試驗表明,處理③稻穗要比處理②大??梢?,“山”型配方施肥有利于形成大穗。
2.2.3水稻千粒重。從表3可以看出,在楓林村和湘湖村試驗中,均以處理③千粒重最高。在楓林村試驗中,處理③千粒重達24.84 g,比處理②重0.35 g;在湘湖村試驗中,處理③千粒重達24.81 g,比處理②重0.21 g??梢姡吧健毙团浞绞┓士梢栽黾铀厩ЯV?。
2.3水稻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從理論產量看,在楓林村和湘湖村試驗中,處理③理論產量均比處理②高。從實際產量來看,楓林村試驗中以處理③產量最高;湘湖村試驗中以處理③單產最高。經方差分析,兩地試驗區(qū)組土壤肥力間不存在差異,而各處理產量間差異達005顯著水平??梢?,“山”型配方施肥可以增加水稻產量。
2.4經濟效益
從表4可以看出,在楓林村和湘湖村兩地試驗中,均以處理③產值最高,分別達23 996.25和23 712.75元/hm2;處理③純收入也最高,分別達22 233.3和21 949.8元/hm2。其中,楓林村試驗的處理③純收入比處理②增加2 092.8元/hm2;湘湖村試驗的處理③純收入比處理②增加2 649.3元/hm2。試驗結果表明,“山”型配方施肥的產值和純收入最高,其經濟效益最好。
3小結與討論
(1)與習慣施肥相比,水稻“山”型配方施肥可減少水稻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增加實粒數,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產量[3]。
(2)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比習慣施肥增產,其原因主要是習慣施肥在基肥、分蘗肥時把肥料全部施下,因水稻移栽后根系不發(fā)達,吸收能力低,肥料易揮發(fā)、淋失,肥料利用率低,到水稻生長中后期肥料不足,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產量降低[4];水稻“山”型配方施肥調整氮肥在基肥、分蘗肥、孕穗肥中的分配比例,滿足水稻各時期吸肥要求,符合水稻吸肥規(guī)律,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實粒數和千粒重,提高產量。
參考文獻
[1] 范福仁.生物統(tǒng)計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2] 方萍.實用農業(yè)試驗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3] 金耀青,張中原.配方施肥方法及其應用[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 方克明,鐘國民,占木水,等.測土配方施肥在晚稻上的應用效果初探[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