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文
所謂感恩,就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所施恩惠的由衷認可,并設法報答的心里感激和情感行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當前青少年的感恩意識嚴重缺失,不知恩、不感恩、不報恩、不施恩,給社會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大危害。
一、中學生的感恩意識現(xiàn)狀
1.對父母感恩意識的缺失
“百善孝為先?!毙⒕锤改甘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對父母的感恩不僅體現(xiàn)在理解和接受父母的關心和幫助,更體現(xiàn)了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但是,目前的青少年對父母沒有較強的感恩意識,多數(shù)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父母的奉獻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2.對教師感恩意識的缺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睆墓胖两?,師長是令人尊重的,“程門立雪”“張良拜師”等尊師重教的故事廣為流傳。然而當前許多青少年缺少了對教師感恩的情感。青少年在學校里,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人性化的管理約束,而有些學生不理解教師,在私下里對教師肆意謾罵,反對學校,逃課、曠課、沉迷網(wǎng)絡游戲、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等都體現(xiàn)了學生對教師感恩意識的缺失。
3.對他人感恩意識的缺失
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有些從小嬌生慣養(yǎng),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更多時候表現(xiàn)為自私自利,不能善待他人,對他人感情冷漠,只重索取,不求貢獻;在需要朋友的時候是一個樣子,不需要的時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間的友誼,認為什么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購買和衡量的。
4.對生命感恩意識的缺失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备改附o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對生命感到敬畏和感激,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是最起碼的感恩。當今的青少年,在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作用下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沉重的課業(yè)負擔讓他們無法正確看待生命,無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意義,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識,甚至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二、孝文化在青少年感恩意識教育中的作用
孝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它不僅是一種“善事父母”的日常倫理意識、規(guī)范和行為,更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首要精神,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深遠且持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文化觀念變得復雜多樣,逐漸淡化了孝意識,尤其是當代青少年德育中十分缺乏關于孝文化的內(nèi)容。對于青少年而言,弘揚孝文化,有利于強化青少年的感恩思想。
1.感恩,要從學會感激父母做起
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需要汲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中的倫理精華,培養(yǎng)人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在傳統(tǒng)文化中,孝順父母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對父母的付出要懂得感恩與回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個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一個人如果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又有何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可言呢?
2.感恩,要學會尊敬師長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勞動,學生應當尊敬、感激自己的老師。在傳統(tǒng)孝文化中就極為強調(diào)“尊師重教”。“天、地、君、親、師”,在古代,教師是與天地君相并列的,從中可見古人的尊師精神。
3.感恩,要學會關愛他人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會得到父母的教養(yǎng)以外,還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關愛,因而青少年要明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即便自己未受恩于人,也要有一種博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不僅是每一個人內(nèi)在的精神需要,它還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德行和涵養(yǎng)。
4.感恩,要熱愛自然、珍愛生命
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凸現(xiàn)了一種至高無上的胸懷以及尊重自然、回報社會的高度使命感。它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熱愛、尊重、保護和合理地利用自然。感恩自然,愛護自然,這其實是一種超越自我、最廣闊無私的“孝”。
弘揚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將其精華內(nèi)化為青少年的自覺意識,使青少年形成感恩的思想和行動,對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劉韻清,梁蓉蓉.孝文化視野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J].船山學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