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慎
[摘 要]雷達是秉承著當代文學社會歷史批評傳統(tǒng)走上文學批評道路的。社會學批評方法在20世紀50—70年代存在“泛政治化”“泛階級論”的弊病,并在“文革”期間走向了極端,淪為沾滿血污的“棍棒”。為了使社會學批評正?;?、健康化,1980年代的文藝理論批評界對社會學批評的“真實性”“時代本質(zhì)”“思想傾向性”等尺度進行了調(diào)整。雷達的文學批評歷程恰恰體現(xiàn)了社會學批評方法面對時代轉(zhuǎn)型與文學新潮進行積極調(diào)整的過程。與閻綱、許覺民等年長的批評家一道,雷達迎納新潮,獨立思考,漸漸形成了他凝聚著個性魅力的“歷史—美學”批評,為備受質(zhì)疑與冷遇的社會學批評方法開拓了蛻變與更生之路。
[關(guān)鍵詞]雷達;文學批評;社會學批評;嬗變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6-0043-05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vival:LEI Da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ociological criticism method evolution in 1980s
ZHANG She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China)
Abstract: LEI Das literary criticism inherite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method, which in1950-1970s china, had been politicized and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lass theory, and become a bloodstained weap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order to made it return to normal, theory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have done many adjustments of the method. The process of LEI Das literary criticism exactly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ocial criticism method. Just as those elder critic brothers, such as YAN Gang, XU Jue-min etc. LEI Da accepted those new literary trends in mid-1980s and kept thinking independently, gradually formed his personal charm in his history-aesthetic criticism, and carv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vival road for the criticism method.
Key words:LEI Da;literary criticism;sociological criticism;evolution
雷達一直以文學批評的方式追蹤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潮流,“探測此起彼伏的文學潮汐”[1]。他曾明確指出,自己是以“歷史的美學的批評”方法,做區(qū)別于“時間相對充裕的研究者們”的“近距離的”文學評論[2](p2),并從整體上將自己的評論概括為:既有評析具體作家作品的“微觀解剖性”文字,也有“概觀”文學現(xiàn)象、文學潮流的“宏觀評估性”“整體描述性”文章[3](p439)。更值得注意的是,雷達文學批評的嬗變與1980年代社會學批評方法蛻變、更新的關(guān)系。雷達是秉承著社會學批評方法走上文學批評道路的。而社會學批評方法在20世紀50—70年代就存在“泛政治化”“泛階級論”的缺點,并在“文革”期間走向了極端?!拔母铩敝螅乃嚱绯欣^了這種批評方法,但隨著對“文革”清理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展開,理論批評家們對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做出了調(diào)整,使其走上了正?;?、健康化的道路。與此同時,隨著1980年代文學逐漸走向“多元”“異質(zhì)”的文學嘗試與探索也對社會學批評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zhàn)。
雷達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歷程,恰恰體現(xiàn)了社會學批評方法面對時代轉(zhuǎn)型與文學新潮而進行積極調(diào)整的過程。雖然“背著傳統(tǒng)而面對繽紛的新思潮”[4](p436),但他并沒有墨守成規(guī)、頑固守衛(wèi)既有方法觀念“純潔性”,而是與閻綱、許覺民等年長的批評家一道,迎納新潮,獨立思考,為備受質(zhì)疑與冷遇的社會學批評方法開拓出了蛻變與更生之路。1984年之后,隨著雷達對“人的覺醒”“現(xiàn)代意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問題思考的深入,以及對凝聚著“激情與理性”批評風格的自覺追求,他的價值立場與批評風格日漸成熟,創(chuàng)作了《游魂的復活——評〈紅高粱〉》《模式與活力——賈平凹之謎》《民族靈魂的發(fā)現(xiàn)與重鑄——新時期文學主潮論綱》《〈白渦〉的精神悲劇》,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的《廢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論》《心靈的掙扎——〈廢都〉評析與批判》等一批批評文章,在“新潮批評”崛起與“方法論”“觀念論”的眾聲喧嘩之中,昭示出社會學批評不可取代的價值與深切渾厚的魅力。
一、“真實性”:對認識主體的發(fā)現(xiàn)與重視
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的社會學批評,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美學觀念為基礎(chǔ),重在從“反映論”的角度認識文學與時代生活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chǔ)、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階級意識形態(tài)、文藝與政治的密切關(guān)系,以階級的優(yōu)越與否來判斷文藝的“優(yōu)越”與“腐朽”,認為現(xiàn)實主義是“最正確”的藝術(shù)方式[5](p203),強調(diào)對文藝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做出社會學評價。批評家要“努力尋找有關(guān)作品的基本社會傾向”,并以“無產(chǎn)階級倫理學中的那個標準:凡是有助于無產(chǎn)階級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勝利的都是好的,凡是有害于這一事業(yè)的都是糟的”,對作品的傾向“作出總的評價”[6](pp325-332)。因此,社會學批評不僅重視文學對時代社會“真實”的反映關(guān)系,還強調(diào)通過對廣闊的歷史、現(xiàn)實的開掘,以表現(xiàn)歷史時代的“本質(zhì)”;不僅重視作品的思想傾向,還強調(diào)作品的社會效果和現(xiàn)實功能;為了避免“席勒化”傾向,人物的形象性與環(huán)境的“典型性”,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7](p26)。真實性、思想傾向性、人物與環(huán)境的典型性是這種社會學批評方法的三大標準。雷達的文學批評重視“小說中深切的生活真實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刻獨到的見解和豐滿厚實的人物形象”[8](p102),重視作品的“現(xiàn)實的廣闊感,歷史的縱深感,人物的厚實感”[2](p116),便是這種批評標準的具體體現(xiàn)。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在批評實踐中,怎樣的歷史、現(xiàn)實、人物才是“真實的”?歷史時代的“本質(zhì)”究竟如何認定?這些問題由于“主體”認知“客體”的過程的復雜性和有限性,很難有統(tǒng)一的答案。在20世紀50—70年代,往往由政治意識形態(tài)、政策的標準判斷作品的“本質(zhì)真實”與否。因而在政治、政策轉(zhuǎn)型與變動中,就出現(xiàn)了判斷的分歧,甚至對作品的評價在政策變動前后出現(xiàn)了截然相反的判斷。“文革”后,文藝界在“揭批”與“撥亂反正”中,“掃蕩瞞和騙的文藝”,呼吁“直面現(xiàn)實”[9](pp36-37),重新將“真實性”確立為批評的重要標準。然而,在判斷作品的“真實性”問題上,分歧并沒有消失。在對《班主任》《傷痕》《假如我是真的》等文學作品的爭論中,“真實”與否都是決定作品命運的關(guān)鍵所在:支持者以反映了生活真實來論證這些作品的合法性,否定者則通過強調(diào)“生活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的區(qū)別、強調(diào)“真實性與政治傾向性”的辯證關(guān)系,提出“典型真實”與“本質(zhì)真實”等概念,對這些作品進行了批判?!罢鎸嵭浴比匀皇且粋€“扯不清”[10]的問題。
應該怎樣判斷作品的“真實性”,也是雷達必須面對的問題。寫于1978年2月的《人民的心聲——贊〈班主任〉等作品的出現(xiàn)》一文,以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情感來論證作品 的“真實性”,顯然是對當代文學批評以“人民性”來判斷“真實性”的傳統(tǒng)的延續(xù)。幾個月之后,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中,理論界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文藝作品最權(quán)威的評定者”,同樣將文藝作品的評判標準和權(quán)力交回到“人民群眾”的手中。然而,“人民”畢竟是集合概念,作為個體的批評家以“人民”的情感立場判斷文藝作品的“真實性”時,如何處理“人民”中不同個體的不同情感和價值判斷?而且,在1980年初召開的“劇本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大多數(shù)觀眾對《假如我是真的》《在社會的檔案里》等作品表示歡迎,卻并不能證明這些作品真實性和合法性。因為有批評家提出:“不能對人民群眾是文藝權(quán)威評論者這個正確的命題做機械的理解”,不能將群眾的頌揚、“票房價值”作為證明作品社會效果的證據(jù)[11](pp289-290)??梢姡诰薮蟮乃枷敕制缰?,“人民性”也成了一個“扯不清”的問題。
在稍后的文學批評中,雷達很少用“人民性”來論證作品的真實性,而是從作家主體與生活客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來思考真實性的問題:通過強調(diào)作品的“題材和人物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泥土之中” [2](p116),作家對此又有著深切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和體驗,來指認作品的“真實性”,是雷達這一階段論證作品“真實”的常見思路。然而,在具體論述上,雷達還無法超越社會學批評的時代局限,他認為:“真實性本身也有高低之分,表層與深層之別”[8](p209),強調(diào)“本質(zhì)真實”的重要性。他要求作品“處理好光明與黑暗的辯證關(guān)系”“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中的新興力量必然能夠戰(zhàn)勝腐朽的力量”[8](p52),在“真實地描繪出生活的嚴峻性”同時,還要寫出“光亮”,寫出“時代的必然要求和未來趨勢” [2](p43),認為這才是“本質(zhì)的真實”。從中可以窺見“寫真實=寫本質(zhì)=寫光明”的套子。由此,雷達批評蔣濮的小說“嚴峻有余,明朗不足”,他認為,蔣濮“需要追尋今天生活中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那種獻身社會、事業(yè)、革命斗爭的人物,那些心靈美好、性情美好的人物”,以寫出“社會主義的個性”[2](pp304-306)。與主流批評觀念相似,在指導青年作家時,雷達同樣批評了青年作家“自我表現(xiàn)”的文學觀,認為只有“以迄今為止仍然是最先進、最科學的世界觀——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深刻認識生活、觀察人生”,才能“正確”地把握時代生活[8](p217)。對表現(xiàn)個體“自我”的輕視,既沒有認識到主體認知的復雜性,也很難使作家獲得獨立的思想藝術(shù)個性。
1980年以來,文藝理論界圍繞“寫真實”問題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討論。一些批評家開始質(zhì)疑“本質(zhì)真實”的觀念,認為“本質(zhì)論”的本質(zhì)是“害怕真理,依靠瞞和騙過日子”[12],“不管從其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實際影響來看,還是從它的理論實質(zhì)來看,都是錯誤的”[13],“實有廢除的必要”[14]。并對“要寫本質(zhì)就得大寫光明,要寫光明就不能‘注重生活陰暗面”的批評邏輯[15](pp37-41)進行了大膽的駁斥。一些批評家則開始擺脫反映論的拘囿,從認識論的角度來思考“真實性”問題:有人指出,真實只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并不是客觀事物本身”[16],有人則將文藝真實性歸結(jié)為作品藝術(shù)處理是否“合情合理”[17],還有從欣賞者的角度將真實性問題歸結(jié)為“藝術(shù)說服力”的問題[10]。這些從藝術(shù)本體、作家主體、讀者主體等角度對“寫真實”問題的思考,突破了之前在種種政治教條和“禁忌”之下,業(yè)已僵化了的反映論思維,預示著社會學批評的蛻變和新思維的萌芽。
在激烈討論和思考“文學的主體性”命題的時代氛圍中,雷達吸納了“主體性”理論視野,以“主體意識的強化”、“創(chuàng)作主體的多樣化趨勢”[4](pp1-28)來掃描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逐漸認識到作家對社會歷史的認知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個人性。因而在評論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小說時,雷達提出了歷史的主體化、心靈化命題[18](pp217-233)。
二、思想性:“現(xiàn)代意識”價值尺度的運用
1980年評價《綠色的山崗》《鄉(xiāng)場上》等作品時,雷達流露出對時代現(xiàn)實的樂觀估計:一方面他敏銳地指出,如果沒有“農(nóng)村經(jīng)濟形勢的好轉(zhuǎn)”,就不會有馮幺爸們的精神蛻變和人格獨立的萌蘗;另一方面,又滿懷希望地認為“農(nóng)村的形勢……變化之快之大,是令人振奮的……農(nóng)民們又看到用自己的辛勞所能換來的好光景”[8](pp49-52)。 “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煙塵,早在一天天散開……莊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來”[8](p37)。正是基于對“時代本質(zhì)”的這種樂觀估計,他才在“寫真實”的問題上要求作品在暴露的同時,要寫出“光亮”的時代趨勢。
然而,在真切了解歷史現(xiàn)實之后,雷達認識到時代轉(zhuǎn)折的艱難復雜:“應該看到我們面對的既是一個科學和文明日益昌盛的社會,又是一個舊的胎痕明顯,愚昧、腐朽的勢力還不肯輕易退出生活舞臺的社會。我們雖然已經(jīng)完成偉大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但新事物的蓬勃生長和舊事物的頑強抗拒,仍將在各個生活領(lǐng)域里尖銳地存在著?!盵2](p325)在此后的評論中,雷達愈發(fā)日漸看重以人物靈魂的掙扎和沖突來展現(xiàn)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明與愚昧的艱難蛻變中的復雜性。對“時代本質(zhì)”“時代精神”的把握,逐漸蛻變?yōu)閷Α懊褡逦幕睦怼钡钠饰龊驮u判,并明確提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發(fā)現(xiàn)與重鑄”的重大命題。
沿著這種對“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思考,雷達與他的同人們擎起了“現(xiàn)代意識”的大旗,不但以之剖析作品人物表現(xiàn)出來的舊觀念,而且對作家流露出來的傳統(tǒng)思想進行了批評,從而使他的文學批評具有思想啟蒙的意義,推動著社會觀念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對《芙蓉鎮(zhèn)》《人生》《爬滿常春藤的小屋》等作品的分析中,雷達在剖析了人物精神深處的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同時,也透過作家的情感態(tài)度,解剖出作家思想中守舊的基因,對他們固守傳統(tǒng)道德尺度,不能以“現(xiàn)代意識”燭照人物的行為和靈魂提出了批評。在評論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作家時,雷達在肯定了這幾位作家對農(nóng)村生活的深切了解的同時,也指出他們的價值觀念不能超拔出來,“跌落在與農(nóng)民同一的水準線上,用農(nóng)民的素樸善惡觀解釋農(nóng)民自身”[4](p245)。他提出反照文化、思考人生的“立足點、支撐點、觀照點”,“只能是立足于現(xiàn)實,支撐于現(xiàn)代意識之上”[4](p71)。與此相關(guān)的是,雷達的評論目光逐漸從對“新人”形象的發(fā)現(xiàn),轉(zhuǎn)移到對田家祥、王木通、韓玄子等展示出時代精神轉(zhuǎn)型的復雜性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上。
扮演著思想“清道夫”的批評家雷達,對自身思想中“傳統(tǒng)的惰性”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和警惕:“惰性的鉛沉積于我的血液剔除不去,背著傳統(tǒng)而面對繽紛的新思潮,我的變化仍很緩慢。但我知道,倘若在今天有誰封閉而滿足,那真要把靈魂押給惡魔靡菲斯特作俘虜?!盵4](p435)體現(xiàn)出批評主體的真正的覺醒。
經(jīng)過如此蛻變的社會學批評,開始呼應著1980年代的啟蒙思潮,催促著作家價值觀念邁向現(xiàn)代的步伐。社會學批評對作家作品思想傾向的評判,也不再是令作家“心有余悸”的政治傾向性、階級傾向性的判斷,而是以“現(xiàn)代意識”為價值尺度,對作家的社會觀點、道德觀點進行更加學理化的思想評論,從而使社會學批評真正走出了簡單、粗暴的政治評判的泥淖。
三、有效性:“多元”格局中的社會學批評
在1982年的“答問”中,雷達曾清晰指出:“近五年的文學的重要功績在于,它在當代文學中較充分地恢復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它繼承了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貫注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而又高舉著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旗幟。我們強調(diào)真實是文學的生命,強調(diào)創(chuàng)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強調(diào)反映時代精神,強調(diào)與新的群眾相結(jié)合,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正是革命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發(fā)揚?!盵2] (p3)1980年代初期,文學潮流主要是在“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航道上行進,用社會學批評方法對其進行評論,是契合的。而且隨著社會學批評內(nèi)部思想觀念的揚棄與調(diào)整,再加上批評家各自對生活的獨立思考、對文學作品敏銳的審美把握以及對批評風格、文體的自覺追求,社會學批評在閻綱、許覺民、劉錫誠、雷達等批評家筆下展現(xiàn)出闡釋的力度,放出光彩。
雷達文學批評的這種成就,與他積極拓展自己的理論資源、理論視野密切相關(guān)。雷達是1960年代的中文系畢業(yè)的大學生,馬列文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文學批評,以及泰納的文論對他的文學批評影響很深。但隨著1980年代的文化開放與西方文藝理論的引入,他開始注意“吸收西方社科的思想成果,“既喜歡讀斯賓諾莎、叔本華、尼采、薩特、加繆,也喜歡讀本雅明、巴赫金、福柯、伊格爾頓、杰姆遜”[1]。從具體的批評實踐來看,他1985年后的文學批評逐漸加入了對“主體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敘事學”等問題、理論的思考。在對現(xiàn)實主義的認識上,也超越之前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觀念,開始強調(diào)作為“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正是這種理論方法、思想觀念的調(diào)整與拓展,使他的社會學批評能夠在時代、文學的轉(zhuǎn)型中獲得闡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然而,社會學批評方法畢竟更適用于評價現(xiàn)實主義文學,面對1980年日益多樣化、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社會學批評逐漸顯示出自身的局限。如果說面對《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等現(xiàn)代派作品,雷達的社會學批評依舊以反映論的思路,將其與《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鬈毛》等作品相聯(lián)系,從中發(fā)現(xiàn)了歷史轉(zhuǎn)折時期青年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劇烈動蕩,不能不說是深刻的洞見的話。那么,他對沈從文、何立偉、吳若增、汪曾祺、任大霖等不符合革命現(xiàn)實主義標準的抒情性、詩性小說的“不能書寫廣闊的時代,沒有展現(xiàn)時代深度”的批評,因而對作家提出“擴展作品中時代、思想的容量”的要求,就顯得不合適了。
雷達以時代感、思想高度、時代精神為標準評判汪曾祺的作品,認為《受戒》“既是思想解放潮流下的一個獨特的產(chǎn)兒,又與思想解放的情緒暗暗合上了節(jié)拍”,明海與小英子之間的感情是在謳歌“人的解放”與“勞動者人性的光輝”。這很難說契合了作品和作家的真正個性思想。他將《復仇》與《受戒》相對照,看到“復仇者最后是皈依了宗教,明海最后卻是劃著船與小英子一起,去尋求幸?!保瑥酿б婪痖T到叛逆宗教的約束,認為這“是作家經(jīng)歷漫長生活道路后思想的質(zhì)變”。由于雷達用“轉(zhuǎn)機、變革”的時代精神來框范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便與汪曾祺是從“?!钡慕嵌葋碛^察人情的創(chuàng)作個性發(fā)生了錯位。而且他的社會學批評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diào)作品有益于時代社會和“世道人心”,因而他認為:“《鑒賞家》在思想上也比較薄弱”,并指出并深刻“汪曾祺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懷舊之作的思想力量的問題”[2](pp209-220)。
面對1985年之后的“新潮小說”,社會學批評同樣出現(xiàn)了“失語”的危機。他后來說:“對我來說,確實有許多拿不準、看不透的作品。由于批評資源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原因,我與某些新現(xiàn)象猝然遭遇時,甚至出現(xiàn)過失語。比如,面對1980年代中期的某些實驗性作品,語言革命和敘事圈套,我的準備不是很足,雖然我也在努力學習‘惡補?!盵1]
事實上,任何一種批評方法都不可能用來闡釋所有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很長歷史時期中,“革命現(xiàn)實主義”是唯一合法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文學觀念,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批評也具有唯一的正統(tǒng)性、合法性的批評方法,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一直處于“一元”的狀態(tài)。隨著1985年以來“異質(zhì)”文學潮流不斷涌現(xiàn),文學觀念逐漸突破了“一元”狀態(tài)。面對這些“異質(zhì)”的文學現(xiàn)象,在社會學批評失語的同時,新批評、結(jié)構(gòu)主義、文體學、敘述學等批評方法開始被引入嘗試,反映論、主體論、本體論等不同觀念并進,文學批評開始出現(xiàn)了真正的“多元”面貌。社會學批評方法也從“一元獨尊”,回歸到“多元”中的“一元”的正?;恢?。
四、文學性:社會學批評的個性魅力
雷達的社會學批評之所以能夠在1985年之后“新潮批評”崛起、“方法論”與“觀念論”眾聲喧嘩之中,依然具有深切渾厚的個性魅力,與他敏銳的審美體驗、感悟、發(fā)現(xiàn)能力以及對理性與激情相灌注的批評風格、文章氣韻的自覺追求有關(guān)。
雷達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藝術(shù)特質(zhì),精準到位地對作品進行藝術(shù)審美分析,從而使他的批評成為真正的“歷史—美學”批評,彌補了社會學批評“審美”維度的缺失。同樣是評論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他準確地指出,汪曾祺“具有詩人的氣質(zhì),要把‘詩放進小說”,并斷定汪曾祺是“一個竭力尋找內(nèi)在感情的外在冷靜型的作家”,并對汪曾祺小說的語言做出了細膩、準確的審美評析[2](pp213-219)。
雷達善于將自己對作品的審美感受與理性思辨以富于文采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因此,他的文學評論濃烈的激情與深邃的理性相灌注,文采斐然,風卷云舒,而又邏輯縝密,氣象森然。他常常在文章的開篇,以感性而又凝聚著思考的語言,準確有力地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盤托出,開門見山,總領(lǐng)全篇。并根據(jù)評論對象的不同,使用不同風格的評論語言。如《〈綠化樹〉主題隨想曲》的開篇:
從西北高原一個荒寂的幾乎被人遺忘的村落里,突然射出了一道強烈的、巨大的、照人肺腑的藝術(shù)之光。它受孕于六十年代初期的饑荒歲月,卻輝映于八十年代初期的蔚藍天幕。雖然橫亙著二十余年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由于它揭示了具有哲理色彩的重大的人生主題,它的藝術(shù)力量依然象電流一樣,迅速地通向了今天每個富于良知的心靈。但是,也由于它觸及了至今仍然極其敏感的知識分子問題,也就造成了人們感受的空前復雜和認識的多種歧異。這就是張賢亮的系列中篇之一《綠化樹》所產(chǎn)生的特殊的社會反響。[4](p170)
在宏闊的時空中進行強烈、迅捷的理性思辨,出之以激情詩意、簡潔有力的表達,雄渾有力,充滿激情和氣勢。而在評價鐵凝的《哦,香雪》時,則說:
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抓住了我,我不得不緊跟著那一列多情善感的火車,鉆進了大山皺折里的小村臺兒溝,我的心不能不被香雪和鳳嬌們?nèi)缁ò闱遘暗男撵`感染了,溶化了,我也不由不沉醉在美妙的“一分鐘”里,聆聽那帶磁鐵的鉛筆盒噠噠的開闔聲。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忽然覺得心頭一緊,喜悅的淚水悄悄地滲出了眼角。[4](p276)
語言里滿是對作品世界的陶醉與深情的訴說。
雷達的批評語言浸染著批評家主體的情感和思索,或重重疑問,如霧起層山;或?qū)訉臃治?,理性,準確,層次嚴密,邏輯井然;或直取問題核心,到位、有力,有俯瞰眾山之感。當然還有對作家、人物、作品的贊嘆、欣賞和惋惜,有對審美體驗的形象描摹,情感流蕩,形象生動……這種種筆墨,都使他的社會學批評文章文采斐然,散發(fā)著文學魅力。
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上,雷達特別注重整體的氣韻和嚴整的邏輯層次,這在《當代農(nóng)村的社會風俗畫——略論〈芙蓉鎮(zhèn)〉》等文章中便有所體現(xiàn)。而《模式與活力——賈平凹之謎》一文,首先指出賈平凹小說“思想多變里有統(tǒng)一”、“故事的久遠里有時代的切近”的特點,以之為總起,層層設疑:賈平凹小說思想的統(tǒng)一是什么;變化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將久遠的傳統(tǒng)與當下的時代結(jié)合起來的。步步逼近、層層深入,如抽絲剝繭,給文章造成一種強有力的引導力和說服力?!稓v史的靈魂與靈魂的歷史——論紅高粱系列小說的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則首先宏闊有力地指出紅高粱系列的三個整體特征:歷史的主體化、心靈化;在傳統(tǒng)的骨架上生長出強烈的反傳統(tǒng)的叛逆精神;以眾多人物靈魂的歷史為基礎(chǔ)寫出民族歷史的靈魂。然后提出人與歷史關(guān)系的問題,通過對小說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分析,問題逐步得到解答。整篇文章起、承、轉(zhuǎn)、合,首尾呼應,氣脈貫通,暢達一體。
總而言之,雷達激情與理性凝聚,細致入微、層層剝筍而又氣勢恢宏的個性化批評實踐,不僅使社會學批評在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轉(zhuǎn)型中完成蛻變和更生,還由于批評家主體個性和審美追求的浸染,使社會學批評在1985年后批評界百花爭艷之時,依舊散發(fā)出思想的、文學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舒晉瑜.探測當代文學潮汐的“雷達”[N]中華讀書報,2010-09-28 (7).
[2]雷達.文學的青春[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雷達.民族靈魂的重鑄 [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
[4]雷達.蛻變與新潮[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7.
[5][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馬爾庫塞美學論著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6][俄]盧那察爾斯基.藝術(shù)及其最新形式[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7]洪子誠.20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8]雷達.小說藝術(shù)探勝[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9]陳言.掃蕩瞞和騙的文藝[J]文藝報,1978(4).
[10]王蒙.是一個扯不清的問題嗎?[N]人民日報,1980-08-27(5).
[11]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研究室編.劇本創(chuàng)作座談會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2]王春元.關(guān)于寫英雄人物理論問題的探討[J]文學評論,1979(5):61-63.
[13]陳望衡.“寫真實”與“寫本質(zhì)”[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83(1):78.
[14]陳寶云.破形而上學的本質(zhì)觀[J]文藝理論研究,1980(2):49.
[15]閻綱.為電影《人到中年》辯——對《一部有嚴重缺陷的影片》的反批評[J]文藝報,1983(7).
[16]李準.從唯物主義反映看文藝的真實性[J]學術(shù)研究,1979(5).
[17]陳望衡.文藝的“真實性”就是合情合理[N]人民日報,1980-11-26(5).
[18]雷達.重建文學的審美精神(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系大同大學講師,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吳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