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印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按照“新課程”的這個指導思想,筆者嘗試著就《邏輯和語文學習》這一教學內容,上了一堂“梳理探究”課。這堂課的教學思路大致是這樣的:
上課前,筆者緊扣教材的四個內容,設計了四組探究題,分別如下:一、舉例說明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有哪些類型?二、舉例說明什么是“命題”?命題和句子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一句話的言外之意在邏輯學上叫什么?三、什么是推理?其常見形式有哪些?舉例說明。四、舉例說明邏輯規(guī)律有哪些?其后,出示了探究題,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組,要求每組同學圍繞其中一組探究題,對相關邏輯知識進行探究學習,以獲取第一手邏輯知識的資料。然后,每組推選出兩名“網絡高手”,對本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出所需材料,制作成課件,準備在課堂上將本組的探究成果推介給大家并與其他組的探究成果進行交流。
同學們準備了一周后,筆者如期上了這一課,課的開始用了這樣兩個小故事導入:一是柏拉圖對“人”的概念不準確而鬧出笑話的故事,一是王陽明大談“心外無物”卻被腳下的石頭絆腳后啞口無言的故事。以這兩個故事導入意在告知同學們學習邏輯知識的重大意義,即不學一點邏輯知識,我們的認識就會犯錯誤。這兩個小故事,前一個涉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后一個涉及“二難推理”的形式??墒牵谏险n的過程中才發(fā)現,第二個小故事很難使學生意識到“邏輯”和“語文學習”的關系,選得不是很精當。
以故事導入來強調邏輯知識對于語文學習的意識之后,便讓同學們分組來展示他們探究到的相關邏輯知識。展示方式是:每組選一名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同學來講解。另一名制作課件的同學來演示多媒體(兩人必須合作默契,才能展示好本組的探究成果),并強調每一個小組展示時,其他小組的同學要認真聽,聽完后要對人家小組的探究成果作出口頭評價。意想不到的是,課堂效果要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具體體現在,同學展示的學習成果,不但資料豐富,信息量大,有示例、有定義,而且講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條理清晰,講解時神情自然,不慌不忙,語速語調恰到好處,有的組還設計了上下互動,氣氛活躍,效果甚佳。課件的制作更是大膽、新穎、非常漂亮。
學生展示后,筆者再出示了幾道圍繞本課堂的知識要點而設計的課堂練習題,以鞏固所學,檢查學習效果。
最后小結時,筆者告訴同學們邏輯學有著完整的學科體系,課堂探究的是最基礎的,大家還有興趣的話,可以課后去閱讀一些邏輯學的通俗讀物,于是用多媒體顯示了一些參考書目給學生。
整堂課的設計意在著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首先,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更需要有探究學習的精神,因為他們要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收集、取舍,是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的。其次,學生將本組資料制作成課件既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又是合作學習的過程。對資料挑選、使用,合理安排,這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內化過程,而資料來源于本組的每個同學,是共同智慧的結晶,這體現了同學在學習內容上的合作;每組派出兩位同學將大家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展示探究成果時又是一個講,一個演,這是學習形式上的合作。所有這些,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另外,每小組展示結束后,均要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作出評價,讓他們指出不足,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同學們的探究精神。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少遺憾的地方,比如:在每個小組展示后,學生的評價不是很精辟;小組和小組間的內容轉換處,教師缺少恰當的銜接語言,致使課堂內容不夠流暢,還有同學們的課件畫面與內容不符,老師設計的課堂練習沒有巧妙扣住高考題,等等。
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所有的不足,還有待于通過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來彌補。(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