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秋
(遼寧省阜新市清河門區(qū)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阜新 123006)
認知行為為主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康復期患者焦慮情緒和血清MIF、BDNF的影響
馮艷秋
(遼寧省阜新市清河門區(qū)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阜新 123006)
目的 觀察認知行為為主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康復期焦慮情緒和血清MIF、BDNF的影響。方法 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腦出血康復期患者84例,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42例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于對照組的基礎上予認知行為為主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睡眠質(zhì)量(PSQI)分值,以及血清中MIF、BDNF表達。結(jié)果 觀察組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SQI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MIF下降值顯著高于對照組,且BDNF升高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可緩解其焦慮情緒,并有效改善血清中MIF、BDNF的表達。
認知行為;腦出血;焦慮情緒;MIF;BDNF
腦出血是中老年人群多發(fā)病與常見病,焦慮綜合征是其恢復期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降低、體質(zhì)量減輕、睡眠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質(zhì)量[1]。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84例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分別采用不同護理方法后焦慮評分及對血清MIF、BDNF的影響進行觀察并分析,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腦出血康復期患者84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2∶20,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2.73±8.46)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3∶19,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1.58±7.85)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按照??萍膊∽o理進行科學康復鍛煉、康復期藥物治療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保持病室安靜、舒適,適時調(diào)整室內(nèi)溫濕度與亮度,合理安排護理時間;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并詳細講解腦出血的病因、科學飲食方案,以及康復訓練等方法,用溫和、平緩的語氣向患者詳細講解焦慮情緒給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使患者主觀上控制自身情緒,適應神經(jīng)功能缺損所帶來的不便,并對其固有觀點進行自我辯證,發(fā)揮正常心理防御機制;且囑咐患者睡前可飲用熱牛奶,同時可以聽一些柔和、舒緩的輕音樂,以緩解交感神經(jīng)的過度緊張,減輕壓力反應;必要時也可輔以藥物治療。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中的MIF和BDNF,且嚴格按實驗步驟操作,盡可能的將誤差降至最低。
1.3評定標準:心理狀態(tài)評定: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焦慮狀態(tài)評定,分數(shù)值與焦慮程度成正比;睡眠質(zhì)量評定:通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表對患者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定,分數(shù)值與睡眠質(zhì)量成反比[2]。
1.4統(tǒng)計學處理: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1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兩組干預前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36.92 ±5.14)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4.53±6.14)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PSQI分值對比:兩組干預前PSQI分值比較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PSQI分值(2.45 ±2.24)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1.59±3.24)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2 53.28±6.12 36.92±5.14對照組 42 52.98±5.90 44.53±6.14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SQI分值對比[(),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SQI分值對比[(),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2 13.29±4.78 2.45±2.24對照組 42 13.34±4.25 11.59±3.24
2.3兩組干預前后血清中MIF和BDNF變化對比:兩組干預前血清中MIF和BDNF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IF下降值(13.14±5.44)ng/L、BDNF升高值(16.46±4.74)ng/L,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6.29±1.51)ng/L、(4.78±0.71)ng/L,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中MIF和BDNF變化對比[(),ng/L]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中MIF和BDNF變化對比[(),ng/L]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MIF BDNF觀察組 42 干預前 58.34±8.43 44.43±6.65干預后 45.20±6.64 60.89±7.76對照組 42 干預前 57.63±6.34 45.43±7.25干預后 51.34±5.52 50.21±9.85
腦出血是腦卒中的一種,是患者產(chǎn)生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患者在進入康復期后,繼發(fā)性的消極情緒顯著增多,尤其是以焦慮為主,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并改善血清中MIF、BDNF的表達顯得尤為重要[3]。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84例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分別采用不同護理方法后焦慮評分及對血清MIF、BDNF的影響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PSQI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可有效緩解其焦慮等負面情緒,并提高睡眠質(zhì)量。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溫和、平緩的語氣向患者詳細講解焦慮情緒給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使患者主觀上控制自身情緒,同時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病室環(huán)境,使其感受到放松、愉悅,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此外,通過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并詳細講解腦出血的病因、科學飲食方案,以及康復訓練等方法,以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并囑咐患者睡前可聽一些柔和、舒緩的輕音樂,從而提高睡眠質(zhì)量[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MIF下降值、BDNF升高值優(yōu)于對照組,該結(jié)果與安亦青等人的文獻研究結(jié)果類似進而驗證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清中MIF、BDNF的表達,從而從內(nèi)環(huán)境水平對機體負面情緒進行良性調(diào)節(jié)。原因分析為MIF是由HPA軸分泌細胞及粒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前炎性因子,MIF的增高和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及炎性反應密切相關,MIF可抑制晨間分泌Cor,致使急性心理的應激反應相對遲鈍,從而導致焦慮癥狀的產(chǎn)生。而且BDNF在焦慮障礙的發(fā)病過程中均有參與,且焦慮障礙患者急性期時血清中的BDNF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而有效的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為主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激起其防御適應機制[5]。關于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出血康復期患者的預后質(zhì)量,還需進一步的隨訪觀察。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為主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可緩解其焦慮情緒,并有效改善血清中MIF、BDNF的表達,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王海英.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和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1(25):148-149.
[2]梁燕飛.康復治療及護理干預對腦出血術后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4(8):68-69.
[3]潘燕紅.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5(2):34-35.
[4]安亦青.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心理和臨床癥狀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9(15):123-124.
[5]林曉芳.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住院期間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0(15):134-135.
R473.74
B
1671-8194(2015)012-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