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宏章
“牛市操作”與其它階段操作一樣,既存在較大機會,也蘊含一定風險。
股市交易的資金,多數投資者在多數情況下用的是“存量資金”——帳戶里已有的可支配資金。但在必要情況下(如在牛市),一些投資者也會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追加投入,尤其是一些相對激進的投資者則會動用“增量資金”,有計劃、分步驟地參與 “牛市操作”。
從A股二十余年的歷史走勢和未來走向看,進場的最佳時機是“熊市”——大盤和個股持續(xù)、大幅下跌后,而不是“牛市”——大盤和個股已經大漲的情況下。問題是,這一看似簡單的進場時機,真正把握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在“熊市”,投資者普遍虧損,入市意愿大多不強。但在“牛市”,情況正好相反,盈利的投資者明確增加,入市意愿變得非常強烈。所以,應盡可能選擇在“熊市”、多數投資者不敢買股時,逢低、分批、大膽追加資金、進場交易。只有這樣,利用“增量資金”參與“牛市操作”的成功率才會增加。
在明確以上“三大底線”、做好各項準備基礎上,能否確?!芭J胁僮鳌钡某晒?,還取決于品種和策略的選擇是否正確。通常情況下,進場交易的投資者在品種確定上一般有兩種選擇,結果往往大不一樣:一是“棄弱擇強”——買入當時階段漲幅大、技術形態(tài)好、趨勢向上、帶量上攻的“強勢股”,包括新上市、被哄搶的新股。實際上,不少當時表現突出的“強勢股”在隨后的走勢中表現不佳,有的還領跌大盤和個股。經驗表明,采取“棄弱擇強”法進場交易,不僅在隨后的行情中難以取得好的收益,反而會出現大幅虧錢的尷尬局面。
還有一種選擇正好相反,即“棄強擇弱”——賣出當時階段漲幅大、技術形態(tài)好、趨勢向上、帶量上攻的“強勢股”,選擇“弱勢股”進行反向買入。多數情況下,此法操作不僅能有效回避一些股票的大幅下跌,而且極有可能取得超出預期的不俗收益。
至于“牛市操作”的具體策略,一般可通過“三比三看”予以選擇:一是比漲跌幅度,看誰跌幅深。一般應在具有可比性的熟悉品種里選擇階段跌幅大、漲幅小的品種作為“牛市操作”的首選品種;二是比流通盤子,看誰最適宜。待買股票的流通盤一般在1億股至3億股之間較為合適,盤子太大或太小都不是“牛市操作”的最佳品種;三是比區(qū)間表現,看誰潛力大。在符合以上條件基礎上,若待買品種橫盤時間長、主力吸籌足、散戶跑得多則更好。通過“三比三看”,一般都能回避看似強勢的“風險股”,及時捕捉看似弱勢的“潛力股”。
“牛市操作”與其它階段操作一樣,既存在較大機會,也蘊含一定風險。只有正確處理風控和逐利的關系,才能在“牛市操作”中把握主動、趨利避險,最終取得“牛市操作”的成功。處理“風控逐利”關系的具體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進場交易的同時只承擔機會大的風險。只要在股市投資,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風險,只不過在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這種風險的大小不同罷了。作為普通投資者,在利用“增量資金”參與“牛市操作”過程中同樣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這種風險必須是在機會大、風險小的情況下前去承擔。譬如,當大盤和個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大幅下跌后,投資者普遍被套、入市意愿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存在的交易風險看似很強實則不大,這種風險便屬于機會大的風險,值得理性的投資者適當承擔。
二是在抄底逐利的同時只承擔有價值的風險。即便是機會大的風險,也須視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看這種風險有沒有承擔的價值。譬如,一些階段性漲幅巨大的品種,雖然在當時仍存在繼續(xù)大漲的可能,但同時也存在獲利回吐、短線暴跌的可能。追漲買入這樣的“暴漲股”所要承擔的風險,對于秉承價值投資理念、本著穩(wěn)妥操作原則的投資者來說,顯然屬于無價值的風險。因此,作為普通投資者,在“牛市操作”過程中所應承擔的當然是那些有價值的風險,而不是相反。
三是在抄底逐利的同時只承擔可承受的風險。對于有些投資者來說,有些風險雖然機會很大、也有價值,但卻難以承受,這部分投資者對于這樣的風險在進場交易時也須引起注意、盡量予以回避。只有在準備買入股票前,就已作好承受風險的準備且有能力承受的情況下,才可在承受相應風險的同時去搏取逐利的機會。
在處理“風控逐利”關系時還有兩方面問題須引起注意:一方面,要“增存結合”,以“存”為主。在利用“增量資金”參與“牛市操作”中,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增量資金”上,而是要“增存結合”、同時兼顧,以“存”為主、“增量”為輔,在主要利用“存量資金”交易的同時適當利用“增量資金”參與操作;另一方面,要“長短結合”,以“長”為主。任何品種、在任何時候都存在一定的短線機會,但不可能所有的投資者始終能把握這樣的機會。因此,在利用“增量資金”參與“牛市操作”中,還須調整心態(tài)、“長短結合”,以“長”為主、短線為輔。有能力參與短線操作且處于較為流暢狀態(tài)的投資者,可在“牛市操作”的同時適當多做短線、高拋低吸,對于那些缺乏必要技法,以及操作不夠順暢的投資者來說,還是保持耐心、減少交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