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圓圓
(上海師范大學 謝晉影視藝術學院,上海 200234)
淺析《大圣歸來》的顛覆與繼承
甘圓圓
(上海師范大學 謝晉影視藝術學院,上海 200234)
影片《大圣歸來》在戛納創(chuàng)下中國動畫電影海外最高銷售紀錄,是中國動漫的一個里程碑之作。本文主要從故事內容的顛覆、角色設計的新穎、中華民族的“俠”文化這三個方面探討影片的成功之處。
顛覆傳統;角色造型設計;全新演繹;“俠”文化
3D動畫電影《大圣歸來》憑借著優(yōu)異的口碑上演了一出票房黑馬的好戲。截至9月3日,《大圣歸來》以9.52億的票房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史上的票房新王者,它也是首部超過9億元票房的國產動畫電影。
《大圣歸來》在內容上對原著《西游記》進行了顛覆性創(chuàng)新,人物造型和動作場面時尚現代,又保留了濃郁的中國元素,讓觀眾能從價值觀念、審美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感受到中華民族獨特的東方神韻與文化魅力。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萬籟鳴導演的美術片《大鬧天宮》堪稱經典之作,后又有《金猴降妖》、《紅孩兒大話火焰山》等影片相繼上映,都是以古典名著《西游記》為藍本改編的動畫電影。
影片《大圣歸來》將《西游記》進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繹。影片《西游記》講述了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潛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從整體故事上來說,不難看出故事借鑒《西游記》的角色原型,但是對人物的描述方面有新的角度,比如:唐僧不再是去西天取經的出家人,而是一個失去雙親的小孩子;孫悟空也是沒有解除封印的普通猴子等。故事在內容方面完全擺脫了傳統西游題材的束縛,設定完全獨立于《西游記》之外,不落俗套。
角色設計能充分表達出故事的主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動畫片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能增強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
孫悟空的動畫形象從20世紀40年代《鐵扇公主》開始到2015年期間就有10多種,最經典的要數《大鬧天宮》中“桃心臉”的孫悟空了,后幾部動畫片《人參果》、《寶蓮燈》等的孫悟空形象基本延續(xù)了這個基本特征?!敦i八戒吃西瓜》、《火焰山》中的孫悟空形象同樣源于戲曲臉譜化的效果,采用鮮明的色塊對比和抽象的符號化紋樣,帶有明顯的“民族化”的印記。
影片《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形象給觀眾提供了全新的審美樣式,徹底顛覆了過去齊天大圣的形象,賦予了它新的外形與個性?!洞笫w來》將主角孫悟空的設計進行了很大的改變,舍去了紅心臉蛋、黃眼眶等突出的特征,將臉部輪廓設計的瘦削剛硬,同時加入了皺紋以加強人物的滄桑感,整體形象則混搭了長臂猿的形象,最終變成了一名“長臉失意大叔”。
3D版的孫悟空在性格方面也和過去高傲冷峻、機智勇敢的大圣相悖,表現出的是被封印后的無奈與失落,同時帶有幽默風趣的特點,將英雄賦予了更加人性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其他的角色設計也頗具特點,如:土地公公是可愛的土撥鼠,反派妖王成了書生面相的道人等。
《大圣歸來》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動畫片,它讓人們相信善良、正義的力量,“只要堅持,夢想就會實現”??梢哉f,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的英雄情結。影片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因為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更因為它所塑造的偉大的人格形象——“俠”。
《西游記》中的大圣是個傳說中的英雄,追求個性獨立與人生自由,是“俠”的代表,而影片中被封印了的孫悟空有對現實的無奈,對救“傻丫頭”的無力。小和尚江流兒則對“大圣”有著精神上的依賴,在妖怪橫行的環(huán)境下向往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拯救眾生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的出現,從而積淀成為對扶危濟困的俠義之士的崇拜心理。影片給大圣這個英雄人物賦予了更多人性化的情感,江流兒則是機智與勇敢的化身,在與大圣救贖被救贖的關系下,其背后也有著無窮的精神意蘊。
影片通過大圣、江流兒等人物表現出了“俠”文化更深層次含義:被拯救的不僅是大圣,更是觀眾自己,我們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讓我們?yōu)榇藙尤?,激起了尋訪兒時最初的夢想和勇氣。
影片《大圣歸來》在敘事上借鑒了好萊塢式的經典結構,同時搭配了著作《西游記》中大鬧天宮的橋段做引子,情節(jié)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孫悟空的動畫形象顛覆了人們對西游故事固有的觀念:他不再是那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齊天大圣,而是以一個失去了法力的昔日戰(zhàn)神、落寞英雄的形象出場,他冷漠、狂躁,內心深處卻有著難以割舍的俠義情懷。影片具有東方神韻的武打設計,場景設定夢幻玄妙,畫面美感十足,通過電腦技術和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混搭”出來的這部動畫片從骨子里透出了濃郁的中國味。
[1]余孟杰.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
[2]米高峰,茍主權,孟立.探討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J].電影評介,2007(2).
[3]黃東文.孫悟空動畫形象的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2009.
[4]楊經建.俠文化探微[J].中華文化論壇,2003(2).
J905
A
1007-0125(2015)09-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