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活躍是證券市場融資基礎,如果到了新三板還想著轉板,那新三板就是失敗的。
小圈子的游戲
76家做市商,616家需要做市轉讓的企業(yè),平均每只做市股票的做市商不到4家;對標納斯達克,做市商超過600家,平均每只掛牌股票有20家做市商。2014年還為之鼓與呼的做市商制度為何讓新三板市場如此尷尬?
客觀上看,國內券商牌照尚未放開,很難滿足短期內新三板做市跨越式發(fā)展的需求。從主觀上看,當前一二級市場冰火兩重天,新三板做市商利潤空間被壓縮,導致券商做市動力不足。比例失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三板做市成為小圈子內的游戲。
做市商制度設立的初衷,是鼓勵券商做市提高交易活躍度。但是掛牌企業(yè)急速增加,做市商壟斷性稀缺必然損害市場利益。
2015年4月,新三板做市指數創(chuàng)出2673.17高點后掉頭向下。據說,有做市商利用低成本(最低折扣甚至能達到2折)獲取掛牌公司籌碼的優(yōu)勢,同時利用沒有鎖定期的漏洞,在本身已經大幅下跌的二級市場之間套利,導致二級市場進一步下跌。
為何做市商成為市場下跌時的最大空軍?未來是否可能基金和其他合格的金融機構也被允許參與做市?制度的設計,正是為了防止人性之惡。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如不能在新三板10%乃至5%的市場上排上號,結果怎樣?
新三板采用“做市交易”+“協議交易”。截至8月12日,近3個月內成交量為0的有1850家,占比58%,在3個月內有成交量的企業(yè)中,累計換手率不足1%的高達15%。這還算幸運,有接近一半的企業(yè)始終沒有融到資金,還有近一半的企業(yè)流通性為0,從未有過交易,俗稱“僵尸股”。
市場流動性的缺失足以致命。太平洋證券副總裁程曉明號稱“新三板教父”,他的觀點是,做市商核心作用是給企業(yè)估值定價,要提高流動性,把個人門檻降低然后引進競價交易。
目前參與新三板投資,企業(yè)需要500萬元注冊資金,個人投資者需要500萬元以上金融資產。這個門檻太高了,甚至比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門檻還要高,將大多數投資人排除在外。新三板沒有多少參與者,只有做市商唱獨角戲,雙向報價就沒有交易對象。
再看競價交易。其實新三板已經自然地分層,部分優(yōu)質公司有券商做市,其余大部分只能協議交易。如按設想引入競價交易,新三板可以分為三層,不同層級的公司允許流動。如此,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新三板活躍度和估值理論上將會跟創(chuàng)業(yè)板對接。這也正是現階段資金豪賭新三板頂層5%做市公司的主因。
問題是,這當中牽扯著巨大的利益博弈。一旦新三板推行競價交易,那它跟A股還有什么區(qū)別?A股如何自處?
泡沫發(fā)酵劑還是凈化器?
新三板有大招,不過大招發(fā)不發(fā),什么時候發(fā),看情況。
此外,新三板還有兩大隱憂。第一,鼓勵實體創(chuàng)新還是鼓勵資本?金融類企業(yè)市值在新三板中占比約22%,納斯達克這個數據是6%。金融企業(yè)市值占比過高,勢必會降低新三板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比如,新三板金融巨頭壟斷定增市場。據統(tǒng)計,截至2015年8月10日,新三板企業(yè)市值排名前10的企業(yè)市值總和2044.4億元,占新三板總市值的22.7%,其中6家企業(yè)均屬于金融行業(yè),占10家企業(yè)總市值的79.4%。從融資看,2015年以來,包括九鼎在內5家金融行業(yè)企業(yè)進行定增,總募資金額達181.5億元,占所有新三板企業(yè)定增募資總金額的36.4%,僅九鼎一家的募資額就占到總額的20%。
第二,掛牌企業(yè)門檻低,更應明確退市制度。新三板匯聚了一批優(yōu)秀企業(yè),但其中也不乏渾水摸魚之輩。只上不退,肯定會產生借殼、尋租。相比而言,納斯達克每年有8%的公司退市,并且是強制退市,主要原因就是破產清算或者是流動性不足,你的交易量不夠了,那你就退吧。
任何公司都可能上市,但由市場來選擇,時間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