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 藝術設計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柔韌的體積
——淺析布料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運用
徐健
(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 藝術設計系,江蘇 南京 210000)
在藝術中布料扮演了從承載顏料的畫布到作為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材料之一的角色變革。極具可塑性的布料和極具當代性的公共藝術結合到一起,不僅提升了公共藝術的包容性,而且使布料脫離了自身材料和懸掛方式的限制,從原本屬于建筑內部空間解放出來走向外部公共空間并逐步形成集美學觀念表達、藝術形式表現(xiàn)及當代文化理念的“混合”形態(tài)。
布料 美學 公共藝術 藝術創(chuàng)作
布料,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認為:它可以是“羊毛、亞麻線、樹皮等沒有固定形態(tài)的模型。它可以被任意塑造而超越其原有邊界。它可以從虛無向任意形狀和運動方式轉化。它本身擁有這個世界各種物質的神秘意識”①。布料和紡織品一直陪伴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太過尋常,在其他領域中諸如床單、毛巾、窗簾、襪子等布料對我們的身體,包括我們的記憶和思想的影響長期被忽視。即使在今天,追蹤布料作為表達人類自我本身的意義、探索這些不僅對皮膚產生影響的物體的深層涵義對人類仍然具有多重意義。
以藝術領域為例,公共藝術,作為新興藝術學科相比其他傳統(tǒng)學科而言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自由性。這種混合藝術形態(tài)從產生的一開始就吸收大量其他學科的概念武裝自己,不管是傳統(tǒng)的雕塑形態(tài)還是前衛(wèi)的裝置影像藝術,都被許多藝術家成功地包容到公共藝術中并獲得成功。有趣的是,當代藝術家開始發(fā)現(xiàn),極具可塑性的布料和包容性極強的公共藝術概念結合到一起時,使得公共藝術的外延又獲得巨大的提升,而且使布料脫離材料自身和懸掛方式的限制,從原本屬于建筑內部空間解放出來走向外部公共空間,呈現(xiàn)出無窮的藝術發(fā)展?jié)摿?。特別是在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和材料在公共藝術領域的影響日漸式微,具有難以捉摸的美學意義的布料介入公共藝術契合當今的模糊、多元和沖突的時代氣息,并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精神。
融入布料的公共藝術是迷人的,這種藝術形態(tài)給人的感覺不是單一單調的,而是集美學觀念表達、藝術形式表現(xiàn)及當代文化理念的“混合”形態(tài)。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布料在公共藝術項目及作品中運用得越來越多,內涵愈加豐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種材料,人類很早就注意布料的“優(yōu)雅”性。當它與風共舞時,給人以保護、包裹或舒適的多重感受;當布料制作時裝、婚紗運用于舞臺或喪葬場合時,布料又是神秘的物體。但在藝術中,布料長期以來一直只是藝術家們古老又沉默的朋友。在幾百年時間里畫家們使用布料基本是嚴謹?shù)淖鳛橥磕伭系漠嫴际褂茫@是布料最傳統(tǒng)的結構形式雛形。1912年,帕博羅·畢加索(PabloPicasso)和喬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開始讓布料在藝術中扮演從幕后轉到畫面本身的角色——他們首次運用布料拼貼制作純粹的藝術品。隨后其他藝術家也不斷運用組裝和二維三維手法制作更多的藝術品,例如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Rauschenberg)和克拉斯·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他們發(fā)現(xiàn)布料給予自己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由。這是布料開始成為打破傳統(tǒng)藝術材料壟斷地位的標志。布料逐漸地在20世紀中后期成為當代藝術的媒介、材料及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由勞森伯格開始的重要的改變,與其他藝術上的改變一起,反映在現(xiàn)當代藝術社會中多種媒體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材料和形式已經變成標準。
更新的形式開始于20世紀后期,布料開始脫離水平和垂直上的束縛,標志是“力”結構不再作為布料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對于結構上的創(chuàng)新運用,可以說最能表現(xiàn)出布料藝術的包容性。傳統(tǒng)美學特性中的布料是平面、柔軟的,但它也能創(chuàng)造體積,制造雕塑感。對于布料傳統(tǒng)柔軟和神秘特性的不斷發(fā)掘繼承運用和對于布料與力結構上的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是當前公共藝術家的重要課題。
目前的形式探索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許多藝術家仍然堅持使用布料制作柔韌的傳統(tǒng)形式藝術品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改良和創(chuàng)新;另外一些藝術家接受使用布料柔韌的特性介入空間表達堅硬的雕塑般的形式;當然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開始探索混合自由的形式。如布料在當代藝術實踐中已經證明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被操控:垂懸、弄皺、折疊;壓縮、打褶、打卷;裝飾、搖晃、束縛、切、撕、縫、卷;貼花、染料、燒、刮擦、墊料填塞后縫攏并裝配等等大量手段。這些手段使布料在藝術形式上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多樣性。
在當代布料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些藝術家仍然以手工編織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另外一些則使用著各種全新或破舊的布料材料從深度上探討各種美感的可能性。這兩種思想并不沖突,相反它們的共存反映了當今布料藝術獨特的包容性。例如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西班牙—澳大利亞藝術家達尼·馬蒂(Dani Marti)的作品(圖1)運用尼龍、滌綸布、丙綸布等材料進行類似于古典編織法一樣精心的編織,運用布料本身的線性和柔性進行創(chuàng)作,對成束的布料和纖維加以纏繞后進行穿插和排列,目的是表達機器編織的一種束縛性,提醒我們暴力作為一種權力的借口影響自由。
圖1 米黃,達尼·馬蒂(Dani Marti),2008
而在兩位邁阿密藝術家組合古艾拉·德拉·巴斯 (Guerrade laPaz)的公共藝術作品中(圖2)與追求技藝的藝術家完全不同。他們利用回收廢物——垃圾填埋場的服裝做成顛覆性的藝術裝置。他們講究藝術化的構成,并不追求傳統(tǒng)布料藝術本身追求的肌理和穿插的變化。對于他們來說,衣服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的再生,因此遺棄的服裝類似于人類的文物。當它們集體排列在一起就會成為表達更多信息的一個部分,例如對于大眾消費、統(tǒng)一的國際沖突和環(huán)境退化問題的關注。這是布料作為普通日常物品卻傳遞當代觀念的一個證明,提示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要挖掘簡單物品的深層次意義。不難看出,布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制作技巧表現(xiàn)和觀念情感傳達的自由的空間。
圖2 地域,古艾拉德拉巴斯(Guerra de la Paz),2009
公共藝術與其他藝術相比最自由的一點是在大尺度上改變空間而造成空間組合上的多變,這種多變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傳統(tǒng)方式。在創(chuàng)作戶外空間藝術品時,風、水、光等元素是藝術家依賴的主要空間元素。把藝術品移動到這些空間,從而改變觀看者與環(huán)境元素之間的聯(lián)系是藝術家們的一貫目標。然而一般材料如金屬、木材等實質材料的使用往往強調用固定的形態(tài)與空間組合,而風水光等元素是極具可變性的。使用布料則可以與可變性的風水光形成相對“柔和”的空間組合關系,例如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CriscoandJeanne-Claude)在1972年的作品山簾(Valley Curtain)(圖3)。雖然我們有時不得不承認,環(huán)境中的衣料作品是暫時存在的,但他們在公眾的腦海里和藝術文獻中是永久存在的。它們之所以超越概念是因為在短暫的瞬間中它們是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物理存在而令人印象深刻。這種情況下它們是否處在城市空間或者是否自然景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衣料是否與重要的元素產生聯(lián)系。另外,雖然許多作品是放置在特定的地點,但是那些依賴于如風一樣短暫元素的可移動的藝術作品是可以靈活地被安裝在其他的地方。布料的可變體積特性使得相比其他公共藝術品而言,對于空間的重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恰好迎合當代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解構性,也是環(huán)境的空間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的標志。類似的例子體現(xiàn)在在當代美國藝術家詹妮·艾切爾曼(JanetEchelman)的作品中。2005年的作品“她在改變”(she changes)是一個特定地點的布料公共藝術(圖4)。作品使用三維多層網編織成布并使用鮮艷的顏色,這個作品象征漁網漂浮在葡萄牙波爾圖市的薩爾瓦多廣場上空,勾起波爾圖作為漁業(yè)工業(yè)中心的歷史記憶。這些大尺寸的空間作品對于空間不產生任何壓迫,同時由于它們外形的可變性和通透性,是對于空間的一種全新的理解和解讀。
圖3 山簾,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Crisco and Jeanne-Claude),1970-1972
圖4 她在改變,詹妮艾切爾曼(Janet Echelman),2005
圖5 重力和優(yōu)雅,安那特蘇(El Anatsui),2010
布料藝術是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的藝術體系。在新的藝術理念不斷地沖擊和影響下,布料藝術善于吸收和接納,在當今的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不僅各種新形式的以布料為材料的公共藝術出現(xiàn),布料與其他材料的公共藝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如加納軟雕塑家安那特蘇(El Anatsui)等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不是采用布料,而是吸收布料混合性的特點,用廢棄的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的西方文化帶來的金屬物體結合在一起形成柔軟的布料形式,表達出非洲的美學傳統(tǒng)與當代西方形式的表達創(chuàng)造、非洲的社會經濟史與全球化消費主義對比的多重意義。這種更愿意讓作品自然褶皺以反映千變萬化的新環(huán)境并映襯當代城市生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布料公共藝術的包容性和吸引人的所在。
注釋:
①轉引自MildredConstantine&LaurelReuter,WholeCloth[M].The Mona celli Press,1997:7.
[1]Mildred Constantine,Laurel Reuter,WHOLE CLOTH[M].The Monacelli Press,1997.
[2]Solveigh Goett,Linking threads of experience and lines of thought:everyday textiles in the narration of the self[D].The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2010.
[3]Morgan Falconer,Kirsten Lloyd,DANI MARTI[M]. Hatje Cantz Publisher,2012.
[4]楊玲.在包容中成長的現(xiàn)代纖維藝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