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遠 張行勇
一個南方人,在偏僻的、地處陜甘交界的長武縣,扎根54年,育出如此多的小麥品種,實乃傳奇。
“我家種的‘長航一號小麥平均畝產550公斤多點。想不到的是渭北旱塬地小麥產量與水澆地的一樣。”長武縣棗園鄉(xiāng)棗園村的張銀鎖興奮地說。
在乙未羊年端午節(jié)到來前兩天,屬于西北黃土高原干旱地區(qū)過渡帶的長武縣,川道平原的麥子已基本收割,塬、坡上層層梯田和山頂上的麥子收割也幾近尾聲。
溝、峁、川的空中彌漫著干燥微香的麥稈氣息,田園送給人們的是倉里金燦燦的麥粒。“課題組在長武縣十里鋪基地70畝地小麥產量平均450斤。品種是梁增基老師培育的‘長航一號。”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農業(yè)專家郝明德告訴記者。
長武縣農業(yè)局的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出示了一組數據:“上世紀60年代長武縣小麥平均畝產僅50公斤,今年全縣小麥平均畝產310公斤。這其中主要得力于梁增基老師的科研創(chuàng)新貢獻?!?/p>
今年82歲的梁增基是陜西省長武縣農技中心退休研究員,被當地農民和農業(yè)科技人員稱為“旱地麥神”。不久前,這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老校友為師生們作了題為“艱苦鍛煉是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的專題報告會。
在這場報告會以前,記者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術報告廳里的同學一樣,對眼前的這位耄耋老人,消瘦、黝黑卻精神矍鑠,說著一口粵語味濃重的普通話的校友,充滿敬意的同時也充滿更多的好奇。
南國佳木扎根渭北高原
“假如想要搞創(chuàng)新,做一番事業(y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绷涸龌f。
1961年,年僅28歲的廣東高州青年梁增基從西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偏遠貧窮的長武縣。
幾間土坯瓦房、一張漆皮脫落的三斗桌、一條三條腿板凳和一張沒有席片的土炕。點煤油燈辦公,睡土炕,穿棉襖。而上世紀60年代的渭北,耕地大部分種植小麥,但凍、旱、澇、銹、倒、黃矮病等時常發(fā)生,導致種植的小麥稈如茅草,穗如蠅頭,畝產不過50公斤。
如此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著實讓這位廣東魚米之鄉(xiāng)的大學生吃驚。面對渭北旱塬的貧瘠,他彷徨過,也更加懷念自己熟悉的南國風光和生活;但看到老百姓小麥不夠吃,住破爛的土窯洞,常年只能吃高粱面窩窩頭、玉米芯和山野菜的光景時,他決定留下來。
“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校風教誨,為學有所用就是人生追求的信念支撐。從此,南國佳木扎根渭北高原。
“要想多打糧,趕緊找老梁!”
梁增基決定從改良種植的小麥品種做起?!爸饕切←湹钠贩N太差!”梁增基回憶說。
當跑遍長武的溝壑梁峁、走訪許多群眾找出癥結后,他萌生了引進良種的想法,認為引進品種是提高小麥產量的捷徑。當年冬天,他給許多科研單位發(fā)函,索要了100多個品種試種觀察。
1964年,梁增基滿懷信心地給農民推薦了“華北187”和“石家莊407”兩個品種,自以為來年會大豐收,可條銹病的暴發(fā),無情地粉碎了他的美好夢想,兩個品種畝產僅20公斤左右。
當時梁增基連死的心都有了,甚至想回家鄉(xiāng)廣東另起爐灶。但一想到長武小麥的產量,一想到當地面黃肌瘦的小孩啃著堅硬的高粱窩頭,他又不忍心離開,并暗下決心:引種不成,就培育出在當地自然條件中能高產的好品種。
然而,育種談何容易?梁增基的助手張俊興向記者介紹說:“小麥育種材料最少要觀察兩年,選其優(yōu)點填補其他品種的缺點,雜交后生長一年,優(yōu)勝劣汰;選出的再雜交再種植,再留優(yōu)棄劣。如此反復5至7年。按常規(guī),育出一個品種,加上田間小區(qū)試驗等,幸運的話要用十二三年!”
當時,一腔熱血的梁增基迎難而上,他借了農場兩畝地,宿舍做實驗室,桌上擺種子,屋梁掛麥穗,墻上貼標簽,干了起來!“當時全國科研單位還很少,縣級更無科研條件,缺技術,缺材料,缺助手,缺勞力,缺資金,一切要自己想辦法,樣樣要自己動手,因為這是一項事業(yè)。”這是梁增基作研究的親身感受。
張俊興回憶說,“文革”中,一些人熱衷參與運動,被孤零零“遺棄”在農技站的梁增基,樂得一門心思育種??珊镁安婚L,一天造反派讓他騰房子,要用他的房子建指揮部,可他堅決不答應,給他上綱上線不答應,抽他耳光仍不答應,造反派便抬來一具死尸,放在他門口。梁增基根本不怕,死尸門口停放一月多,他育種一天也沒停。
在艱難的條件下,1971年,梁增基選育的“7125”和“702”問世。新品種既抗條銹病、抗凍、抗旱,也豐產。當時,作為主栽品種在咸陽北部和平涼、天水、黃陵等地,累計推廣600萬畝以上,那年長武縣小麥畝產首次跨過100公斤。
隨后,他用“702”的姊妹系又育出“秦麥四號”,迅速覆蓋了咸陽北部、陜甘6個地市,年種植面積達150多萬畝。長武小麥畝產當年跨過150公斤!
“要想多打糧,趕緊找老梁!”成了當時渭北旱塬農民的流行語。
締造傳奇創(chuàng)佳績
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兩代眾多育種專家認為,梁增基的最大貢獻,是通過在長武縣選育并在隴東、渭北西部高原旱地推廣種植的抗條銹病新品種,阻斷了條銹病南下關中平原的傳播通道,把小麥條銹病擋在關中平原小麥大面積種植區(qū)域之外。
小麥條銹病是造成小麥減產的一種危害性最大的“癌病”。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渭北黃土高原小麥產量的提高,小麥在成熟期出現倒伏。有農諺:麥倒一把糠。
梁增基決意攻克這個難題。旱塬小麥要矮稈、抗旱、高產,當時國內尚無人涉足,更有專家認為,抗旱與高產是不可克服的矛盾。他開始查閱國內外資料。一天,他看見國外有的研究認為,半矮稈小麥對抗旱力沒有直接影響,這使他看到希望。
為盡快出成果,他做了100多個雜交組合,重點選用國外性能優(yōu)良的矮稈品種同國內的抗旱品種和優(yōu)質豐產品種復合雜交。特別是在酷暑和陰雨天,為防止某些性狀“曇花一現”,他整天鉆在地里,仔細觀察雜種后代對旱、澇反應的敏感性。
功夫深,鋼杵也能磨成針。1984年,旱塬第一個半矮稈高產、抗旱品種“長武131”選育成功,不僅抗銹病,抗倒伏,畝產還達到400公斤。經過省級鑒定推廣,90年代年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累計3800萬畝。
“長武131”從1989年審定推廣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畝產400公斤以上的田塊,接近關中水地水平。1989年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在長武王東試驗區(qū)種植的2530畝旱作小麥,平均畝產313.3公斤。
隨后,梁增基又用獨創(chuàng)的用早收的幼嫩種子低溫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的方法,搞一年兩代,培育出了抗凍,抗旱,抗條銹、白粉、葉銹和葉枯等病的半矮稈、抗倒、高產的新品種“長武134”。
2001年,年近70歲的他又培育出優(yōu)質多抗高產的“長旱58”。該品種在2006年以后一直作為主栽品種在渭北中西部推廣,還擴大到豫、魯等旱地區(qū)域,年種植面積超250萬畝,累計超過2000萬畝。從2008年到2013年,西北水保所在長武建的高效示范田和農業(yè)部在長武、永壽建的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田,種植這一品種,連續(xù)5年畝產超500公斤,創(chuàng)陜西旱地之最。
據統(tǒng)計,梁增基培育出的這些小麥品種,在陜甘旱區(qū)和豫、魯部分旱區(qū)推廣面積過億畝,增產25億公斤,創(chuàng)經濟效益40多億元。
在72歲退休之后,梁增基并沒有停止科研,依然每天去試驗田里奔忙。去年,他被中共陜西省委評為首屆三位“三秦楷?!敝?,作為全國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現如今,杖朝之年的梁增基仍舊孜孜不倦,希望繼續(xù)作出新的貢獻。說起成功的秘訣,梁增基如是總結:“愛好是前進的動力,毅力是越過困難的保障,專心做,有耐心,勤動手,不動搖,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能停止,這是長期磨練而成的不折不撓的精神?!?/p>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