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婷 王祖友
中國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研究現(xiàn)狀論析
李慧婷 王祖友
內(nèi)容提要: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在英國文壇上享有重要地位,并在世界范圍內(nèi)擁有眾多讀者。中國學術界對他的關注大致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從與其相關的研究來看,中國的斯威夫特研究尚不能形成系統(tǒng),許多作品的研究尚且處于空白狀態(tài)。筆者從中國學者對斯威夫特進行研究的不同層面,即再現(xiàn)歷史、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等方面對斯威夫特在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希望能為國內(nèi)同仁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和依據(jù),以提升對斯威夫特作品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關鍵詞: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中國視角 論析
Authors: Li Huiting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ang Zuyou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1949年5月4日生于倫敦。在群星璀璨的當代英國小說家中,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光彩炫目、獨樹一幟。斯威夫特在劍橋大學女王學院攻讀英國語言文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67—1970),在約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70—1973),是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198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糖果店主》,次年第二部長篇小說《羽毛球》問世,獲杰弗里·費伯紀念獎。1983年,《水之鄉(xiāng)》的出版為他贏得了久負盛名的布克獎提名,并摘得《衛(wèi)報》小說獎等獎項。1996年,他的第六部長篇小說《遺言》終于力挫群雄,一舉奪得了當年的布克獎,從而奠定了他在英國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F(xiàn)在,斯威夫特在世界范圍內(nèi)擁有眾多讀者。
近年來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作品的學術價值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筆者認為有必要梳理一下我國學者對斯威夫特的研究成就,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照。
斯威夫特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公眾視野中是在1990年,當年《文化譯叢》第4期中刊登的杰伊·帕里尼的《當代英國小說界一瞥》中,首次提到了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名字。但關于斯威夫特的譯作起步卻非常滯后,直到200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由郭國良、葉鎰娟譯的《學游泳——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說選》,這也是國內(nèi)首次出現(xiàn)的斯威夫特作品的漢譯本。其后,2009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由郭國良翻譯的《水之鄉(xiāng)》,由郭國良、陳禮珍合譯的《杯酒留痕》等。
斯威夫特共有13部作品問世,其中小說10部,短片小說集2部,非小說作品1部。作品中只有5部被譯成中文,其余幾部至今沒有中文譯作出現(xiàn),即《糖果店主》(The Sweet-Shop Owner, 1980),《羽毛球》(Shuttlecock,1981),《世外桃源》(Out of This World,1988),《從此以后》(Ever After, 1992),《最后的遺言》(或者《杯酒留痕》(Last Orders, 1996),《白日之光》(The Light of Day, 2003),《明天》(Tomorrow, 2007)和《化學》(Chemistry, 2008)。其中《糖果店主》作為斯威夫特的處女作,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十分重要,它反映了其最原始的創(chuàng)作傾向,該作品對斯威夫特作品階段性研究綜述十分重要。另外,長篇小說《羽毛球》作為令斯威夫特獲得1983年杰弗里·費伯紀念獎,在文壇立足的作品,它凝聚著斯威夫特高超的敘事觀,十分值得借鑒和研究。
國內(nèi)斯威夫特作品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斯威夫特作品中體現(xiàn)了對宏大敘事的質(zhì)疑,他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一幅幅逼真的人類眾生相和生動的時代畫卷,飽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
瞿世鏡在《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說藝術》中將斯威夫特的小說藝術闡釋為社會畫面中顯示出歷史的變遷以及通過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人物兩大特征。郭國良在《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其人其作》(2003)中將斯威夫特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結為小說的要旨就是擺脫自我的束縛,進入未知領域的過程。郭國良的《小說家的濫觴: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說主題簡論》(2009)梳理和歸納了其短篇小說的三大主題,即錯綜復雜的家庭關系、既疑且懼的真相和揮之不去的戰(zhàn)爭陰影,認為他的短篇小說是他日后長篇小說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國內(nèi)斯威夫特研究視角正在走向多元化,這更進一步地豐富了對斯威夫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廣度?,F(xiàn)將主要的幾種研究視角列舉如下。
(一)歷史探索
郭國良在《穿行于歷史與故事之間——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簡述》(2003)中認為斯威夫特的作品是對歷史的拷問、質(zhì)疑、構建,體現(xiàn)了斯威夫特作品中宏大的歷史觀。蘇忱的《論〈洼地〉中的歷史創(chuàng)傷書寫》認為《洼地》不僅展現(xiàn)了史學元小說的某些特點,而且小說敘述者在作品中對歷史創(chuàng)傷的反復回憶,小說敘事所呈現(xiàn)的多元化特點,以及作家對人造歷史和自然歷史等概念的區(qū)分,都展現(xiàn)了斯威夫特在遭遇歷史書寫困境之時,對如何還原歷史之真,再現(xiàn)歷史創(chuàng)傷的探索與思考。
(二)人文關懷
焦妍、田祥斌《〈最后的遺言〉——尋找“自我”的心靈之旅》(2006)借助 20 世紀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原型論原理對《最后的遺言》進行解讀,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并探索了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審美價值。寧靜《有你相伴便心安——評斯威夫特的新作〈但愿你在這里〉》(2012)認為斯威夫特小說深入探討了個人歷史與宏大敘事的關系,以及90后普遍的不安全感等話題,體現(xiàn)了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
(三)生存哲學
伊迎的《后現(xiàn)代的西西弗——評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2006)將小說《洼地》置于其后現(xiàn)代語境,與加繆的《西西弗神話》進行觀照以解讀作者斯威夫特的生存哲學。趙婕的《當日光照進心靈——論〈日光〉中的生存主題》通過小說中的意象群在倫理學的維度中加以闡釋,對大衛(wèi)·馬爾康姆《日光》評論中兩個有失偏頗的論斷予以反駁,并以此進一步論證《日光》中所蘊含的生存主題。陳奕穎《〈杯酒留痕〉的死亡尊嚴與德勒茲的生命哲學》以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的生命哲學理論為切入點,分別從死亡的超脫、死亡的主題、死亡的尊嚴等方面論述分析了《杯酒留痕》中人物在各個不同的層面所體現(xiàn)的死亡感悟。
(四)自然生態(tài)
杜堅冰《當代人類生存困境的書寫——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的〈洼地〉》從生態(tài)批評理論、自然生態(tài)危機、社會生態(tài)危機、精神生態(tài)危機四個方面對小說《洼地》進行了生態(tài)批評研究。王雨苗《格林厄姆·斯威夫特〈水之鄉(xiāng)〉的生態(tài)倫理解讀》(2013)在生態(tài)倫理的角度下分析了斯威夫特小說蘊含的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
(五)敘事結構
蘇忱《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從此以后〉中的創(chuàng)傷“救贖”》認為通過敘事的建構規(guī)避創(chuàng)傷的影響是敘述者建構自己的人生敘事的主要動因,小說思考了在敘事中尋求創(chuàng)傷救贖的可能性與意義。丁冬、楊金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唯愿你在此〉中的空間釋讀》(2014)探討了斯威夫特小說的空間特征。張乃玥《循環(huán)歷史與宿命人生——〈洼地〉循環(huán)敘事解讀》一文以弗萊的文學循環(huán)理論中敘事的循環(huán)性,以及后現(xiàn)代圓形敘事理論為理論依據(jù),對小說人物的建構進行了解讀。
(六)后現(xiàn)代主義
鐘鳴《英國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探析》通過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作品的分析,論述了英國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對于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在觀念和藝術方面的改造。王艷萍基于博士論文修改出版的專著《后現(xiàn)代文學視域中的歷史敘事——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研究》(2014)體現(xiàn)了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表現(xiàn)出的歷史認知危機,以及小說中融入的歷史敘事和文學敘事的兩種寫作風格,理論解析原作者斯威夫特的文本化歷史觀。
(七)自我中心主義
全哲君、張靜《從自我中心主義到他者的倫理認同》(2011)一文切入作品中的人物特點,分析和闡釋《杯酒留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和他者的倫理認同。宋倩《當自我與他者相遇——〈日光〉的倫理學解讀》一文以當代倫理學者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為觀照,以分析自我本位在文中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為線索,闡明斯威夫特通過《日光》勾勒出一幅被異化、缺愛、利己的思潮所包圍的當代社會道德圖景。
(八)狂 歡 化
全哲君、汪莉《從人物角度解析斯威夫特小說〈杯酒留痕〉的“狂歡”色彩》一文從作品中的人物特點切入,分析和闡釋了小說中凸顯的狂歡化色彩。
國內(nèi)研究者對斯威夫特作品研究主要集中于《洼地》(Waterland,1983,又譯“《水之鄉(xiāng)》”)。對其他作品的研究則比較分散,甚至有的作品國內(nèi)并沒有與此相關的研究論文。下表是筆者對國內(nèi)斯威夫特作品研究成果的簡單羅列:
上表表明:首先,國內(nèi)學者對斯威夫特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洼地》一文。其次,相比較而言,有中譯本的作品,研究論文數(shù)量要多一些。第三,有一些作品的研究在國內(nèi)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樣的研究空白不利于對斯威夫特作品的系統(tǒng)研究。對其主要作品的研究可歸納如下:
《洼地》為他贏得了久負盛名的布克獎提名,并摘得《衛(wèi)報》小說獎等獎項。國內(nèi)學者對該作品的研究集中于5個方面:歷史探索、生存哲學、自然生態(tài)、敘事結構和后現(xiàn)代主義。例如郭國良的《穿行于歷史與故事之間——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簡述》,吳秋生、田祥斌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洼地〉的不確定性研究》(2006)等。對該作品的研究視角豐富,研究闡述較為完備。
《杯酒留痕》國內(nèi)學者對該作品的研究集中于4個方面:生存哲學、敘事結構、自我中心主義和狂歡化。郭立穎的《〈杯酒留痕〉對生與死的空間詮釋》(2012),以及全哲君、汪莉的《從人物角度解析斯威夫特小說〈杯酒留痕〉的“狂歡”色彩》(2011)。雖然研究論文數(shù)量不多,但分析視角新穎且都有較為出色的研究成果。
《從此以后》作為斯威夫特1992年的作品,雖未有中譯本在國內(nèi)出版,但相關的研究也在逐步的發(fā)展。陳睿文、郭國良的《生存與死亡——試以倫理批評的角度評析斯威夫特小說〈從此以后〉》從倫理批評的角度出發(fā),對比爾的自殺做全面解讀,從而探討了斯威夫特的生死觀。
對于作品《白日日光》,趙婕的《當日光照進心靈——論〈日光〉中的生存主題》(2011)論證了其中所蘊含的生存主題。
《最后的遺言》奪得了1996年的布克獎,從而奠定了他在英國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中國學者主要從人文關懷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探討。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并探索了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審美價值(焦妍、田祥斌,2006)。
《唯愿你在此》是斯威夫特最新的作品。寧靜的《有你相伴便心安——評斯威夫特的新作〈但愿你在這里〉》認為該作體現(xiàn)了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張乃玥的《循環(huán)歷史與宿命人生——〈洼地〉循環(huán)敘事解讀》(2014)對小說人物的建構進行了解讀。
《糖果店老板》是斯威夫特的處女作,但對這部作品的研究僅有一篇,即郭國良的《〈糖果店主〉中的交換模式》一文,文章從分析小說主人公威利·查普曼的人物形象入手,著重探討他所體現(xiàn)的交換意識,進而闡釋斯威夫特對人性與現(xiàn)代社會的深邃思考。作為對一個作者作品的研究,早期作品不應該被忽視。
中國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研究起步較晚。早期以評介為主,經(jīng)過中國學者為期十余年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且研究初具系統(tǒng)性。但是其中的不足之處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斯威夫特作品的中譯本并不完善,13部作品中只有5部中譯本出版。對斯威夫特作品的系統(tǒng)翻譯,有利于以中文為媒介的研究學者更加詳細地了解其寫作技巧和創(chuàng)作傾向,并能看到不同時期的新變化。由于斯威夫特作品的中文譯本出現(xiàn)較晚,使得我國學者對其作品研究仍處于英文原版的閱讀中,這樣大大局限了研究群體的接受范圍,而且使國內(nèi)對斯威夫特的作品研究容易扎堆于幾部作品之中,極少出現(xiàn)系統(tǒng)的、較為完善的研究成果。
絕大多數(shù)是關于《洼地》的研究;粗略統(tǒng)計,關于《洼地》的論文約21篇,占斯威夫特作品研究的一半以上。
研究視角有待創(chuàng)新,有的研究視角相關論文繁復且無新意。大多沒有考慮到那些新的文學趨勢和詮釋方法,也許還有其他方面仍有待探究。
至今沒有一篇論文總結中國斯威夫特研究現(xiàn)狀,沒有提綱挈領的研究綜述,使讀者不能從宏觀上對其作品進行把握理解。大部分研究為對其單部作品的研究,缺乏開拓性,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研究結構,顯得零散化。
國內(nèi)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集中于對斯威夫特作品的研究,忽略了對其個人本身的研究,并沒有較為詳盡的對斯威夫特進行介紹的專著的出現(xiàn)。
斯威夫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對于加深我們對英國文學,尤其英國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國內(nèi)對其作品的研究發(fā)展尚不完善,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堅信,隨著中國讀者和研究學者對斯威夫特及其作品接受面的擴大,一定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也會逐步完善,并形成較為完整、理想的研究體系。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 杰伊·帕里尼、劉永濤:《當代英國小說界一瞥》,載《文化譯叢》1990年第4期,第18—19頁。
[2] 瞿世鏡:《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說藝術》,載《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7年第4期,第36—40頁。
[3] 蘇忱:《論〈洼地〉中的歷史創(chuàng)傷書寫》,載《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81—87頁。
[4] 趙婕:《當日光照進心靈——論〈日光〉中的生存主題》, 載《文學界》(理論版) 2011年第10期,第109—112頁。
[5] 陳奕穎:《〈杯酒留痕〉的死亡尊嚴與德勒茲的生命哲學》,載《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68—72頁。
[6] 杜堅冰:《當代人類的生存之思——小說〈洼地〉中斯威夫特的生態(tài)觀》,載《作家》2014年第14期,第52—53頁。
[7] 蘇忱:《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從此以后〉中的創(chuàng)傷“救贖”》,載《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第148—163頁。
[8] 張乃玥:《循環(huán)歷史與宿命人生——〈洼地〉循環(huán)敘事解讀》,蘇州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9] 鐘鳴:《英國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探析》,載《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第38—43頁。
[10] 王艷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中的歷史敘事》,廈門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
[11] 宋倩:《當自我與他者相遇——〈日光〉的倫理學解讀》,載《青年文學家》2013年第9期,第12—13頁。
[12] 全哲君、汪莉:《從人物角度解析斯威夫特小說〈杯酒留痕〉的“狂歡”色彩》,載《宜春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第106—108頁。
[13] 郭國良:《穿行于歷史與故事之間——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簡述》,載《外國文學》2003年第5期,第27—32頁。
[14] 陳睿文、郭國良:《生存與死亡——試以倫理批評的角度評析斯威夫特小說〈從此以后〉》, 載《安徽文學》2013年第3期(下半月) ,第61—64頁。
[15] 郭國良:《〈糖果店主〉中的交換模式》,載《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5期,第47—52頁。
[16] 郭國良:《小說家的濫觴: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說主題簡論》, 載《譯林》2009年第5期,第200—203頁。
[17] 盧裕:《作為敘事的歷史——〈洼地〉的哈琴—尼采式解讀》,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18] 寧靜:《有你相伴便心安——評斯威夫特的新作〈但愿你在這里〉》,載《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2年第2期,第43—45頁。
As contemporary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Graham Swift enjoy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English literary arena and a large readership around the world.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begins to pay attentionto him since 1990s.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ed research on him, Chinese study of Graham Swift has not formed system due to the blank in much of the research into his works. The article show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hinese study on Graham Swift, namel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Graham Swift in China from suchaspectsas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and postmodern features, in hope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and basis for future study and promoting study breadth and depth of Graham Swift's works.
Graham Swift Chinese Perspective Analysis
李慧婷,河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王祖友,河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Title: An Overview of Graham Swift Studies in China